《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丛拢保溉眨氯温骄蟪妓履谑僖辉迹骸 〗爸泄ね途彼玖罟俚闹拔裼稍淳咳蚊纳俳短嵘旎手苯尤蚊闹薪叮煌本龆ㄏ蚧痹黾颖Γ泄ね途娜耸桑保罚罚泵鲋粒担罚罚疵怪晌恢П嘧橛胁健⑴凇⑵铩⒐ぶ畋趾吞箍硕拥囊罢奖拧#翟拢比眨蚊锎钜焕芍薪犹娑嗵锟ド俳玖罟佟!   �
    1936年6月8日,经陆军和海军共同制订的日本《国防方针》、《国防所需兵力》和《用兵纲领》等文件修改完毕。这次作为假想敌国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和苏联,同时包括中国和英国。“国防方针与过去一样采用速战速决主义,强调在作战一开始即发挥强大威力。这是因为日本已经感觉到以现有国力,不能承受长期持久的消耗战。但是,所确定的假想敌国美国、苏联、中国,以及新增加的英国,都是大国,对此并没有必定取胜的手段,无论同哪一国开战,都有成为长期作战的可能性。因此要增加能维持长期持久作战的必要思想认识与准备。”〔13〕关于“国防所需兵力”,陆军确定:“战时50个师团,常设师团为20个,其中6个满员师团设置于满洲,同时重视航空军备,先准备140个中队,将来必须更加快速地扩充。”海军决定:“负责外线作战的部队以下述兵力为基干,并配备适当的辅助兵力:  主力舰12艘,航空母舰10艘,巡洋舰28艘,驱逐舰战队6个(旗舰6艘、驱逐舰96艘),潜艇战队7个(旗舰7艘、潜艇70艘)。”另外有“陆基航空兵队65个(每队常用机12架、备用机6架)及舰载飞机291架”。    
    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首、外、陆、海、藏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规定日本当前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同日,四相(首、外、陆、海相)会议还决定了《帝国外交方针》,规定当前“对华实际措施的重点,在于首先使华北迅速成为防共、亲日满的特殊地区,并且一面获取国防资源,扩充交通设备,一面使整个中国反对苏联、依靠日本”。根据这个方针,8月11日日本内阁有关各省又制定了《对中国实施的策略》,更明确地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除仍“把该地区(华北地区)作为防共、亲日满的特殊地带,同时有利于获得国防资源和扩充交通设备,一方面防备苏联的侵入”外,对南京国民政府要“具体地设法促使该政权逐步采取反苏的态度而接近帝国,特别应采取措施,使该政权不能不自行进一步努力改善华北的事态”;要求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防共军事协定》,订立日华军事同盟和“解决日华悬案”。主要有“使国民政府聘用日本人担任最高级的政治顾问,参与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等方面的机要工作”,“使国民政府聘用日本人担任军事顾问和军事教官”,“建立日华航空联系”和签订《日华互惠关税协定》等。此外还要求加强“日华经济合作”,“力求形成一种日华不可分割的关系”。    
    与此同时,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昭和12年(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对华北方面,使用2个军(5个师团,根据情况发展,可再增加3个师团),用以占领平津地区和华北五省;对华中方面,使用第9军(3个师团)占领上海附近地区,另组建第10军(2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两军互相策应向南京方向推进,占领并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对华南方面,使用1个师团占领广州一带地区。要求海军一开始就控制中国沿海及长江水域,协助陆军占领主要地区。但限于兵力,为避免与中国打持久战和全面战争,在作战指导方针上,规定打速战速决的局部战争。    
    正当日本积极准备扩大侵华战争之际,恰巧于8月间发生成都事件,9月间又发生北海事件。日本即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国民政府施加压力,并进行武力威胁。9月9日,日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官米内光政派第13驱逐队和第16驱逐队开广东、北海。15日海军军令部制定了《北海事件处理方针》。其主要内容有:“从速贯彻日前正向国民政府进行的要求,促使其迅速表明排除在北海的抵抗的决意”;决定向北海增派兵力:  第1航空战队、第2航空战队、第8战队和特别陆战队1个大队,另外令第2舰队、第1水雷战队、特别陆战队3个大队及舰载战斗机和攻击机各24架为待机兵力……“与上述措施并举,进行外交交涉,同时与成都事件合并强行解决”。同日,日本参谋本部也制定了《对华时局对策》。其主要内容有:“对华中、华南,在目前形势下,不以陆军行使实力。如抗日行为波及华北,为预防不祥事件发生,于适当时机派遣一个师团至满洲,在锦州附近待命。万一在华北发生有损帝国军队威信之事件,中国驻屯军应断然予以惩罚。此时,上述之一个师团及关东军司令长官所属部队之一部,可加入中国驻屯军……军队的行动,应神速机智,在最短时间内予以闪电打击,以最小限度的要求局部地解决问题。”    
    在中国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谈判期间,日本为要处理成都、北海事件,提出与日本缔结防共协定,在华北实行特殊制度,彻底禁止排日,政治、军事机关聘用日本顾问、教官,与日本缔结关税协定,降低税率,福冈与上海间建立航空联系,成都开埠,中日合作开发四川经济等要求。这些要求全是日本于8月11日制定的《对中国实施的策略》中的内容,与成都、北海事件并不相干。中国当然不可能接受。谈判陷于僵局。日本陆军和海军对如何打开僵局,意见不完全一致。海军主张以武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9月26日海军部制订的《对华时局处理方针》就规定:“在整备对华作战准备的同时,依靠增派的兵力威势,促进外交交涉”,“要求蒋介石返回南京(当时在广东),使之迅速负责与我直接交涉”;如果蒋介石不回南京,或国民政府不答应前面要求时,准备使用武力,对华作战。作战的规模,预定:“固守上海(海、陆军协同),保障占领青岛(海、陆军协同),封锁华中、华南要点(海军兵力),轰炸华中、华南的航空基地及主要军事设施等,陆军出兵华北”。但是在10月13日内阁会议上商讨对华作战问题时,陆军大臣等基于陆军装备现状及对苏战备等考虑,对马上进攻中国颇为犹豫。    
    就在日本政府和陆、海军在对华是否立即用兵的问题上彷徨未决之际,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内部形势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日本对此感到突然,于12月14日制定了《西安事变对策纲要》,原则上采取不干涉方针,静观事态的发展;但也做了武装干涉的准备:  海军部令第3舰队加强警戒,令馆山、木更津、佐伯、大村、鹿屋各航空队的一部及横须贺、吴港、佐世保各镇的特别陆战队1个大队作好战斗准备,并向汉口、上海增派特别陆战队。1937年1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部为今后的行动制定了《关东军的方针》,决定暂时停止侵绥的作战,整顿在百灵庙等地失败的伪蒙军,巩固在察哈尔的占领地区;令德王以察境蒙政会的名义于18日发出通电,攻击张学良,并表示“为使中央无后顾之忧,专心讨逆,暂时中止对绥军事行动”。很显然,日本是在盼望中国因西安事变而爆发大规模的内战,以便从中渔利,乘机侵占中国。但事与愿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逐渐走向停止内战、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道路。日本的妄想完全落空。    
    日本国防方针所确定的假想敌国,虽然陆军方面的首要目标是苏联,海军方面的首要目标是美国,但不论是北进或南进,国家战略的第一步都必须先征服中国。1937年6月9日,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呈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对苏对华战略意见书》说:“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中国的形势,我们相信:  如为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背后的威胁,此为上策。”这当然是从纯军事战略上提出的;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上说,先征服中国,不仅可除去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日本所缺乏的战略资源。至于所观察到的目前中国形势,则是指国共两党虽已走上停战、合作的道路,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乘此时机发动侵华战争最为有利。这是东条英机、关东军和日本统治集团内多数人的想法。“七七”事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爆发的。             
   
046                                         
  第三部分:“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军力概况 
TOP                        
     
    20世纪30年代初,在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巨大冲击下,先天不足、资源缺乏的日本受到的打击格外严重。1929年至1931年,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9%,对外贸易输出额减少了47%,输入额减少了55%,国际收支赤字从07亿日元上升到29亿日元,采矿工业和重工业等基础工业各部门的开工率仅达其生产能力的50%。大批企业倒闭,失业工人多达300万。一些重工业产品和大米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降低了一半左右。由于农作物价格暴跌,出现了“丰收饥馑”的现象,一般农民陷入破产的境地,生活异常困苦。  
    日本统治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夺取新的资源基地和商品市场,并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一方面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一方面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国家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亿日元,各财阀资本也迅速向军事工业方向转化。日本政府还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管制,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令,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1931年至1935年,全国共建了35万个卡特尔和17个托拉斯。政府通过这些垄断组织把大批中、小企业引上战时经济的轨道。由于经济军事化和大量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等原因,日本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较早渡过了经济危机。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成为工业强国。但是其他战略物资,如棉花、橡胶、羊毛及铅、锡、锌等军工所需有色金属原料和石油、煤等燃料仍甚缺乏,必须仰赖进口。特别是军事工业最必需的铁矿,日本自身年产仅45万吨,加上朝鲜的60万吨,只仅能满足所需的1/6,每年要从中国和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输入数百万吨。    
    日本为了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在1936年8月制定的《国策大纲》中确定大量增加军事工业投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