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卷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鲁迅卷8- 第5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住享用还是咱们黄帝子孙内
  行“。〔2〕但”咱们黄帝子孙“好像有两种:一种是”天生蛮性“的;一种是天生没有蛮性,或者已经消灭。
  而“物质文明”也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吃肥甘,穿轻暖,住洋房的;一种却是吃树皮,穿破布,住草棚,——吃其所不当吃,穿其所不当穿,而且住其所不当住。
  “咱们黄帝子孙”正如“蛮性”的难以都有一样,“其实物质文明吃穿居住享用”也并不全“内行”。
  哈哈,“玩笑玩笑”。〔3〕〔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七期“掂斤簸两”栏,署名直入。
 〔2〕见林语堂在《人间世》半月刊第二十六期(一九三五年四月)发表的《谈中西
  文化》一文。
  〔3〕 “玩笑玩笑” 林语堂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暨南大学的讲演《做文与做人》中说:“做文是茶余饭后的事,不必认真,……玩笑玩笑,寻寻开心”。(见一九三
  五年三月五日《芒种》半月刊创刊号所载曹聚仁《我与林语堂先生往还的终始》一文所引)
  聚  “珍”〔1〕张静庐先生《我为什么刊行本丛书》〔2〕云:“本丛书之刊行,得周作人沈启无诸先生之推荐书目,介绍善本,盛情可感。……施蛰存先生之主持一切,奔走接洽;……”
  施蛰存先生《编印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缘起》〔3〕云:“余既不能为达官贵人,教授学者效牛马走〔4〕,则何如为白屋寒儒,青灯下士修儿孙福乎?”
  这里的“走”和“教授学者”,与众不同,也都是“珍本”。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九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掂斤簸
  两“栏,署名直入。
  〔2〕 张静庐(1898—1969) 浙江慈溪人。曾在上海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任职,一九三四年五月创办上海杂志公司。他所写的《我为什么刊印本丛书》曾刊载于《读书生活》第二卷第八期(一九三五年八月)。本丛书,指《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施蛰存主编,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一九三五年九月开始印行,共出五十种。
  〔3〕 施蛰存 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作家,曾任《现代》、《文艺风景》主编。他的《编印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缘起》,也刊载于《读书生活》第二卷第八期。
  〔4〕牛马走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见《文选》卷四十一)中自称“太史
  公牛马走“。唐代李善注:”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
                 一九三六年
               《远方》按语〔1〕
  《远方》是小说集《我的朋友》三篇中之一篇。作者盖达尔(Arkadii Gaidar)〔2〕和插画者叶尔穆拉耶夫(A。Ermola-ev)〔3〕都是新出现于苏联文艺坛上的人。
  这一篇写乡村的改革中的纠葛,尤其是儿童的心情:好奇,向上,但间或不免有点怀旧。法捷耶夫〔4〕曾誉为少年读物的名篇。
  这是从原文直接译出的;插画也照原画加入。自有“儿童年”〔5〕以来,这一篇恐怕是在《表》〔6〕以后我们对于少年读者的第二种好的贡献了。
                编者三月十一夜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率铡兑胛摹吩驴乱痪淼谝黄冢凇对斗?》译文之前。
  《远方》,苏联盖达尔所作中篇小说,曹靖华译,鲁迅校阅。后于一九三八年六月中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2〕 盖达尔(A。h。YaPiaT,1904—1941)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主要?髌酚兄衅∷怠对斗健贰ⅰ短径捌浠锇椤返取?
  〔3〕 叶尔穆拉耶夫(A。STjLiaVH) 苏联画家。
  〔4〕 法捷耶夫(A。A。kaiVVH,1901—1956) 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等。
  〔5〕 “儿童年” 一九三三年末,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根据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的呈请,定一九三四年为上海市“儿童年”。一九三五年三月,国民党政府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呈请,定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七月为全国“儿童年”。
  〔6〕 《表》 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I。haWOVMVVH)的中篇小说,鲁迅译。描写十月革命后,苏联儿童教养院教育、改造流浪儿的故事。
  一九三五年七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题曹白所刻像〔1〕
  曹白刻。一九三五年夏天,全国木刻展览会〔2〕在上海开会,作品先由市党部审查,“老爷”就指着这张木刻说:“这不行!”剔去了。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约写于一九三六年三月。
  曹白,原名刘平若,江苏江阴人。一九三三年春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时,参加该校学生组织的木铃木刻社。同年秋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一九三四年底出狱。不久,他刻了《鲁迅像》和《鲁迅遇见祥林嫂》两幅木刻,送交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但《鲁迅像》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检查官禁止展出。次年三月,他将这幅木刻像寄给鲁迅,鲁迅在左侧空白处题了这段文字。
  〔2〕 全国木刻展览会 即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唐诃、金肇野等以平津木刻研究会名义主办。一九三五年元旦起在北平、济南、上海等地巡回展出。
  “中国杰作小说”小引〔1〕中国的新文学,自始至今,所经历的年月不算长。初时,也像巴尔干各国一样,大抵是由创作者和翻译者来扮演文学革新运动战斗者的角色,直到今天,才稍有区别。但由此而增长了一部分所谓作者的马虎从事。从这点看来,是颇为不幸的。
  一般说,目前的作者,创作上的不自由且不说,连处境也着实困难。第一,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第二,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2〕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但创作中的短篇小说是较有成绩的,尽管这些作品还称不上什么杰作,要是比起最近流行的外国人写的,以中国事情为题材的东西来,却并不显得更低劣。从真实这点来看,应该说是很优秀的。在外国读者看来,也许会感到似有不真实之处,但实际大抵是真实的。现在我不揣浅陋,选出最近一些作者的短篇小说介绍给日本。——如果不是徒劳无益的话,那真是莫大的幸运了。
                   鲁迅
               一九三六年四月三十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日本《改造》月刊,原为日文,无标题。
  一九三六年青,鲁迅应日本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的要求,选出中国青年作家短篇小说十篇,从同年六月起,在《改造》月刊“中国杰作小说”总题下陆续发表(只发表了六篇)。
  〔2〕 “他山之石”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题《凯绥。珂勒惠支版画
               选集》赠季皦〔1〕
  印造此书,自去年至今年,自病前至病后,手自经营,才
  得成就,持赠季皦一册,以为记念耳。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旅隼
                   上海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鲁迅编选,收德国凯绥。珂勒惠支所作版画二十一幅。
  前有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所写的序文及鲁迅所作序目。一九三六年五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
  季皦,即许寿裳(1882—1948),字季黻(皦),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鲁迅留学日本弘文学院时期的同学。曾在教育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处与鲁迅同事多年。抗战胜利后去台湾,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台湾大学文学系主任。一九四八年二月被刺杀于台北。著有《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一九三六年七月,他从嘉兴回北平,路经上海,于二十七日往访鲁迅,鲁迅题赠《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册。
                答世界社信〔1〕
                世界社诸先生:
  十三日信收到。前一函大约也收到的,因为久病,搁下了。
  所问的事,只能写几句空话塞责,因为实在没法子。我的病其实是不会全愈的,这几天正在吐血,医生连话也不准讲,想一点事就头晕,但大约也未必死。
  此复,即请暑安。
  鲁迅 十五日。
                   答问
  我自己确信,我是赞成世界语〔2〕的。赞成的时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来年了罢〔3〕,但理由却很简单,现在回想起来:
  一,是因为可以由此联合世界上的一切人——尤其是被压迫的人们;二,是为了自己的本行,以为它可以互相绍介文学;三,是因为见了几个世界语遥汲蹩谑切姆堑睦褐?义者之上。
  后来没有深想下去了,所以现在的意见也不过这一点。我是常常如此的:我说这好,但说不出一大篇它所以好的道理来。然而确然如此,它究竟会证明我的判断并不错。
  八月十五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上海《世界》月刊第四卷
  第九、十期合刊。鲁迅复信以手迹制版刊出;答问载同期“中国作者
  对于世界语的意见“专栏。均无标题。
  世界社,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所属《世界》月刊社的简称。该刊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创刊于上海,叶籁士、胡绳编辑。一九三六年,国际革命世界语作家协会写信给上海世界语者协会,要求就世界语问题征询中国作家的意见。世界社为此写信给鲁迅和其他作家,本篇即鲁迅所作的答复。
  〔2〕 世界语 指波兰柴门霍夫(L。Zamenhof,1859—1917)所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Esperanto),一八八七年公布。
  〔3〕 鲁迅最早赞成世界语的文章,参看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发表的《渡河与引路》(后收入《集外集》)。
  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1〕当我加入自由大同盟时,浙江台州人许绍棣,温州人叶溯中,首先献媚,呈请南京政府下令通缉。二人果渐腾达,许官至浙江教育厅长,叶为官办之正中书局大员。
  有黄萍荪者,又伏许叶嗾使,办一小报,约每月必诋我两次,则得薪金三十。黄竟以此起家,为教育厅小官,遂编《越风》〔2〕,函约“名人”撰稿,谈忠烈遗闻,名流轶事,自忘其本来面目矣。“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3〕,然一遇叭儿,亦复途穷道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