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的。所以物欲伏住了,我们不是断,你真的有这个智慧、有决心控制,好学,念念不间断,智慧现前,意才诚,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没有邪思,你能够持戒,持戒对你来讲一点不难。为什么?是你正常生活,你每天起心动念,你所想的、你所说的、你所做的,自然跟戒律就相应。为什么?你是佛心,里面是佛心,口里出来当然是佛言,身体做的自然是佛行。
我们用儒家东西来讲就是意诚、心正、身修,这个身修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一切时、一切处都是社会上最好的榜样,大众的榜样,你是标准的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自己做到之后,你才能化他,别人跟你接触自然受感动。你在家居士,你家齐了;你在道场,道场整齐,上轨道了。家齐而后国治,你就会影响社会,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你是真正做出贡献。
上一次北京的郭教授,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三个问题,他说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里面都有很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第一个是人跟人的问题,第二个是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第三个是人身跟人心的问题,严重的矛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自己真的是能够做到身修、家齐,这问题就没有了,这问题就平天下,人跟人之间自然懂得相亲相爱,自然能和睦相处。大自然环境的问题,环境是物质的境界,境随心转,那人跟环境的矛盾没有了,不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不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人身跟人心的问题也解决了,心清净身就清净,命相家常说相随心转,人身体质也随心转。所以心真正能恢复到清净、平等、真诚、慈悲,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这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自度而后才能度他。
这两首偈,从西方入定,『住於三昧寂不动』,从东方出定,『皆现从於三昧起』,起是起定、起用,『广修无量诸供养』,度他,真正学道,自己成就是处处供养别人,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身供养、心供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在这个世间是修无量诸供养,他怎么会不快乐?他在这个地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无量功、修无量德。我们再看末后这一首:
【如是十方诸世界。菩萨悉入无有余。或现三昧寂不动。或现恭敬供养佛。】
这是这段里面的总结。像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讲东方、西方讲两方,『如是』,像前面所说的。『十方诸佛世界』,诸佛的刹土。『菩萨悉入无有余』,这个能力大,菩萨生活的空间不可思议。像《弥陀经》上所说的,往生到西方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同时也接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能力大!他有能力每天去亲近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亲近佛陀、供养佛陀,修福!听佛说法会开悟,依教修行,自己成无上等正觉那个距离就愈来愈近了。
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会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愿望全部都把它消掉,人间天上都是假的,人生如梦,这世间人所说的相当觉悟了。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留恋?你还有甚么放不下的?真的明白了,你这个贪瞋痴自然就没有了;贪瞋痴没有了,戒定慧自然现前。为什么?戒定慧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教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那是你自性,你本来就是这样的,哪里要学!这是你本来的面目。你现在因为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性,你的思想、见解、言语、所作所为全错了,不是你自己了,这叫众生,迷失自性,你堕落变成众生。
这些戒律、这些规矩,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学?没有,为什么他做得那么自然,一丝毫造作都没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论什么人,你要是叫释迦牟尼佛,佛没有不答应你的,你有什么疑难的事情向佛请教,他没有不帮你解决的,自自然然的,所以这是性德。我们今天明白了,看到戒律,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为什么条条都违背?看到这个自己会生惭愧心,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佛讲你本来是佛,你一看这个,佛就是这样子。经是佛的言语,为什么看不懂?禅是佛心,佛心是什么?住於三昧寂不动,这是佛心,清净寂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念头起伏?这错了。
本来我的心是水平,平静的一个池塘,好比是平静的、干干净净的,没有波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外面境界,现在为什么起波浪?为什么这么浑浊不干净,又起了波浪?波浪怎么起来的?佛家讲八风吹的,这是外面境界的诱惑,你的心失去了寂静相。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回归自性,本来是佛,不要现在再受这些苦难了,本来解脱,本来自在。只要能够恢复到本来面目,你就能帮助遍法界虚空界许许多多苦难众生。
末后这首偈子,『或现三昧寂不动』,这是自爱,『或现恭敬供养佛』,这是爱他。我在这五首偈子里面,前面两首是自利利他,后面两首是自度度他,末后一首是自爱爱他,做样子给人看。最后的一句「恭敬」,这两个字重要,现在社会一般大众不知道恭敬,恭敬的反面是傲慢,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因为贪瞋痴慢,所以对圣贤教诲很难接受,为什么?他怀疑。你跟他讲,讲得很详细,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他还是怀疑,这能做得到吗?他不相信能够落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譬如你学了《弟子规》,《弟子规》学敬礼,恭恭敬敬,九十度的鞠躬礼,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做到?学了要做,这才管用,学了做不到那就没用。待人是不是以笑面对人、和颜悦色?说话是不是把音量降低?这都是你的,你本来是这样的。
别人有过失,你是老师,学生有过失,你责备他、处罚他,他内心生感恩的心;不必要板著面孔,还是和颜悦色,用不著气愤,用不著发脾气。发脾气是最糟糕的,发脾气,记住,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不要认为我一发脾气问题就解决了,解决不了,怨恨在心。你对哪一个发脾气,然后还问你感不感恩?不可能的事情。改正别人的过失还是和颜悦色,那个人心里受感动,你是真的爱护他,你是真的成就他,他怎么不感恩?人都有良心、都有良知,再恶的人还是有良心,他不过是一时被烦恼习气障碍了,良心不能现前,如果你以善良的态度对他,把他良心就引出来了,他就受感动。
这桩事情,我们《弟子规》的教学,在海口监狱就产生明显的效果。有不少重刑犯受这个教育之后,痛哭流涕,真正忏悔,原来是打爹骂娘的,受这个教育之后,家人来看他的时候,他都跪下来忏悔,让他的父母感到惊讶,不敢相信,所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从甚么地方学起?从恭敬。你看佛门里面有很多忏仪,在这些仪规里面,你会看到许多「一切恭敬,一心顶礼」。非常可惜的,只在佛寺里面你这样做,你没有把这个东西学会,落实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统统忘得干干净净,那是佛堂里面的,学了不会用。《弟子规》是生活教育,佛法里面所有仪规戒律也都是生活教育,如果这些教学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个教育是假的、是骗人的,为什么?没用处,学了没用处。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学了之后改造你的身心,你的人身跟人心跟人性都会恢复正常,无始劫来所染的这些坏习气,不善的心行,都能藉著佛菩萨、圣贤教诲修正过来。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行为不是在佛堂,不是在大殿。佛堂教室里面是学习,学了之后要用在你身上,用在你家庭当中,用在你生活当中,用在你工作当中,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的学到东西。你学佛像不像佛?学菩萨像不像菩萨?学以致用。
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个不重视恭敬的,《礼记》我们一展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头一个教我们恭敬。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知道恭敬,这是最大的毛病。汤池教学最明显的,首先就是教你敬礼,你看汤池,无论哪一个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现在成一个风气,使外面人到汤池都感觉得惊讶,这地方跟外面完全不同,没有傲慢的习气,见人都是和颜悦色。所以你真正学习圣贤教诲,就是学习你本来的性德,你本来性德露出来,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会有业障?没有了,统统给化解了。
首先我们要认知,你为什么起怀疑?你不认识它,你认为这是孔子的教诲,这是释迦牟尼的教诲,他要教我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跟他学?我为什么要听他的?傲慢,贡高傲慢,不晓得佛陀教你的、佛陀表现的是你自己的性德,所以你不了解,你不自爱,你不认识自己。我们讲这个经,在最先的时候就跟大家说,《华严经》说的是什么?完全说的是自己,字字句句没有离开自己本人,读了《华严经》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知道自爱,知道自爱才知道爱人。为什么?自他不二,才知道爱万物,万物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不尊重就是不尊重你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性德。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开悟的人他讲得很清楚,像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你的心现的,是你的分别执著产生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六道三途,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会看到这个现象,是你变出来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现象就没有了。
你用甚么供养佛?总的来说,恭敬供养佛,你才晓得恭敬里面包括那个范围无量无边,一切供养是为恭敬,我们对人恭敬,送点礼物给他,代表恭敬。无量无边的善行,无量无边的修法,都是恭敬供养里面的一个小科目,恭敬供养是总纲领,大分所谓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身供养、心供养,总纲领全部包括了。「恭敬供养」这四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法、行法、理法全部在里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三卷) 2007/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十段,「寂用无涯三昧门」第三段,这一大段里面第三段,一共有三十四首半偈颂。这又分为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明根境相对以辨自在」,这四段都是「显於三世间自在」,这是第一段。在这一段里面首先有十二首偈,讲的是六根六尘。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境得自在。我们从体上来看,会深深的感到这正是我们现前需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六根对六境是在造业。为什么菩萨得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段,第一首偈:
【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
这首讲根,接著讲尘:
【於色尘中入正定。於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
这是第一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一段说得比较多。首先这十二首颂,前面是眼根色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