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在十法界里面都是取相为染、无心为净,染净还对立。你看六祖在《坛经》说,如果你要问他染净,六祖会说染净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法身菩萨的境界。为什么染净不二?染净都等於空、寂、灭,都归到这里去了。好像什么?统统归到零,不管你数目字大小,统统归到零就平等了,这才叫真正净,不是对立的。这个不二是六祖到法性寺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是讲《涅盘经》,门外幡子是风动、幡动这个故事里头说的。
印宗知道他是第六代祖,那时还没有出家,还是在家居士,就向他请教,黄梅五祖平常对於禅定、解脱,他老人家怎么讲法?印宗法师向他请教。其实五祖讲经说法惠能大师一次没听过,他突然问出这么个问题来,五祖到底怎么讲,他没听过。他的答覆答得很妙,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他这个答覆他。这一句你要是懂得之后,染净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再跟你说,生佛是二法,众生跟佛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再跟你说,你我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慢慢去想,什么是佛法?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正觉悟。佛法是觉悟的法,你事实真相明白了。
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六祖惠能你看他开悟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是心现识变的。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就是自性,一切法都是圆满的自性。我这个地方拈这一片纸,这片纸是圆满的自性,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不思议境界。这一片是很大了,太大了,佛在经上,前面我们读过的,一微尘,一微尘里面有世界。遍法界虚空界在一微尘里面,一一微尘统统都具足十法界,没有一丝毫欠缺,叫不思议法门。这个名词说得好,只要你不思,只要你不议,不思什么?不思就是心行处灭;不议,言语道断,说不出来。不能思想,这个境界就在面前,你就完全明白了。你一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障碍了,起心动念是无明,起心动念立刻就产生分别,从分别立刻产生执著。亿万分之一秒,都起来了,我们比喻这三个障碍都起来,你就迷惑颠倒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认迷,不知道悟,你就愈迷愈深,愈想愈错,麻烦就出来了;如果这个时候一念觉,你就回头了,差别在这里。
我们对这么高的境界,实在讲你能体会就很难得,就不容易,这也在阿赖耶识里薰习种子,这叫大乘的种子。这些大经我们不管信不信,听都有好处,这是在阿赖耶识里下种子。虽然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初学的,他种得这么好、这么殊胜的种子,非常难得。比一般修行人,有相当功夫的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将来的成就可能你在他们的前面。为什么?你阿赖耶识里有这些大乘种子,你遇到的时候进步很快。没有机会听到这个,虽然在那里修行,有功夫,他的境界狭小,他不圆融,来生生生世世还都在小局面里面修,这个亏就吃大了。所以,大乘法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从这个地方薰修,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帮助太大了。帮助什么?帮助你到极乐世界提高品位。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如果真的能够把执著放下,真能够看破,就像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那就肯定能帮助你提升到实报庄严土,不在方便土,比方便土高。这是大经无比殊胜利益在此地,知道的人不多,知道他就不会舍弃,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是听懂、听不懂的问题,只要什么?听了生欢喜心,他就得利益。无论他能够理解多少,没有一个不得利益的。
下面这段大师引用《智度论》,就是《大智度论》里面讲「三观束之」,束就是归纳,我们把它归纳到《大智度论》三观里面去讲。「分别色相等,是假名观也,性空寂灭,是空观也,此二不二,色性难思,中道观也」,你看它后面讲到中道、色性、此二不二,「三无前后,皆是一心」,到这里是一段。为什么不二?为什么没有前后?一心,一心哪有先后,一心哪有远近,一心里头哪有二法!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体会到,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心,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真心。《华严经》十玄门里面有主伴圆融,这个意思要懂,以我为主,是我心所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是我心所现,所以叫什么?自性如来。讲西方极乐世界,自性弥陀,自性释迦、自性药师,自性变的。讲报土,唯心报土;极乐世界,唯心极乐;华藏,唯心华藏;娑婆,唯心娑婆。
在这里你就好好想想,夏威夷土著说的,「这个世界是你造的,你要对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负责任」,这他说的。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要负什么责任?你要爱一切众生,这很重要,在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他不是身外之物,他是自己心现的、识变的。你是本位,你是主,那就是你心所现,我也是你心所现的,他也是你心所现的,整个虚空法界都是你心所现的。这个你心、我心、他心是什么?像大海里头起水泡,大海起很多很多水泡,每个水泡都做主。大海是自己的法性,法性是一个,所有水泡共同一个法性,但是每个都可以做主,一个做主,其他都是伴,叫主伴圆融。主不是唯一的一个主,是任一,佛法讲一是任一。任何一个都可以做主,任何一个都可以做伴,平等平等,主伴不二,皆是一心。水泡依大海起的,大海里无量无边的水泡,都是依大海起的,所以都是一心。懂得这个意思,我们在一切诸法里头,平等性现前,不会再有贡高我慢,不会再自以为是,这些烦恼习气马上就降温。
《大智度论》里面这三观讲,分别色相,假名观也,是假观,色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一定要知道。性空寂灭,空观,性能现,性是什么样子?性是空、是寂、是灭。现的相是有,但是有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它不存在,它不是真的存在。不存在,我们今天认为它存在,我们看的是相似相续相,这个要知道。就是前一个相跟后一个相,相似不相同,不可能绝对相同,相似。你说我们这个相,这就是相似相续相,我们这个身体身相在这个世间活了八十一年,相似相续相。你想想,我们不要讲那么短的时间,那短时间我们不容易体会,我们讲一秒。我们现在这一秒跟过去那一秒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人不是十年十年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天一天老,是一秒一秒老,这不一样,不是一个相。在佛法跟你讲,所谓亿万分之一秒这么快的速度,统统不是一个相,你才叫见到真相。你认为这个相天天都一样,那是假相,你被假相迷了,你被假相欺骗了。
我用这个例子你们比较容易去想,去观想,就是一秒一秒不一样,叫刹那生灭,刹那不住。我的身、我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样子,这叫事实真相,刹那不住,你还有执著吗?知道真相之后,执著自然放下了。才晓得我们无量劫来,吃妄想分别执著的亏吃太大了,如果早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的话,我们不就早成佛了吗?现在还不肯放下那就完了,你还要继续来!但是我们可以说,你肯定成佛,你肯定有成就的一天。可是你在轮回里面还继续有很长时间去打滚,在这里头受苦,受些冤枉苦,是你不应该受的,你没有理由受的,可是你不肯放下,你非受不可。空假中也是一念完成,即空、即假、即中,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可是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这才能看到真相。你看到性、看到相,是看到二边,你不晓得二边是一,是一心,这才真正看到了真相。所以三观没有先后,皆是一心。
「对此三观,应辨三止」,三观是看破,三止是放下,「谓方便随缘止,体真止,离二边分别止」。我们把这三个名词简单解释一下,你看方便随缘,方便是什么?方是方式、方法,便是便宜,方便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最恰当的方式。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那就是方便随缘。方便随缘里面止,儒家讲的「知止而后有定」,止是什么?用最现实的话来说,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止住,也就是放下。你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哪里?安住在《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三止三观」,你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境界也叫诸法实相。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相,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许多的众生都还迷在真相里头。你来了,你明白了,这些人迷了,你要怎样帮助他开悟?帮助他开悟那就讲了,不信的,你给他种善根;已经相信的,帮助他理解;已经理解的,帮助他修行;已经修行的,帮助他证果,叫普度众生。
度化众生,无论什么身分,这就是方便随缘止。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现菩萨身,应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就现比丘、比丘尼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耶稣身得度就现耶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身,什么身都现,为什么?不离一心,你看你的缘在哪里。《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耶稣是不是佛?穆罕默德是不是佛?是。摩西是不是佛?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就想想看,他在哪个环境里面,他现什么样的身,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你看他的现身,看他的教学方法,你就知道那个众生的根机,他是在信的阶段,还是在解的阶段,还是在行的阶段,还是在证的阶段,你就统统都明白了。随缘方便止,止於诸法实相,那就止於我们此地所讲的寂用无涯,止於这个地方。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你用得能自在,你能够随缘,能得大自在。
第二个「体真止」,体真止是空观,方便随缘止是假观,假观止是方便随缘。空观,体真止,体达真理,与自性完全相应,自性里面空无所有,不但没有物质,连精神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到底有没有?没有。那你就是从相上看到性,就见性,从事上看到理,理事不二,那就是「离二边分别止」,中道观。中道观心清净,决定没有分别,所以六祖说话是用中道观,给你讲二边不立,中道不存。他答覆印宗法师的话,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里头三止三观统统用上。你由此可知,六祖是什么心?六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所说的这些三止三观,还都是对迷了真心的人他才起这些东西,用这些方法来教,希望他搞明白之后放下。二边都放下,你就恢复到自性,你才能明心见性,你才能大彻大悟,真正叫你念虑不生。你还会生起这个念头,这就错了。
后面大师说「既止观双运,亦名一心三止也,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双照三一,双遮三一,是无碍也」。下面解释,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能想得通,「准思可见」,以这个为标准,你去想想就通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双照是讲观,双遮是讲止,双照就是三观,假观、空观、中观;双遮就是三止,随缘方便止、体真止、离二边分别止。双照、双遮就是不二,就是不二的意思,那就无碍,无碍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身、般若、解脱,全现前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最后一段结劝,劝导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