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定功,你接触都市社会你容易被染污。就像虚云老和尚,三十年前到达香港,三十多年前,我到香港三十年,他在我之前。香港同学请他到这边长住,他住了大概不到一个月,他说这个地方不行,这个地方不是修行的地方,严重的染污。所以他回去了,又回大陆去。大陆再苦,他不离开,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苦能够激励道心,生活太舒适容易叫人堕落。道林给我们示现的榜样,在深山修行。
下面再举一个尊师,道安,弥天释道安。道安法师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可大了,他的老师是鸠摩罗什。道安法师他尊重老师、孝顺老师,他十二岁出家,是北魏时候的人,拓跋圭那个时代,就是南北朝的时候。人非常聪明,但是相貌不好,相貌很丑陋,所以连老师也没有把他看重。他对老师非常尊重、非常孝顺。在《高僧传》里面记载,他每天能够读一万字,一万字他能背得下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从前私塾里头教书,一天能背七百字以上的就算是上根,他一天能背一万字,真是天才儿童。《金刚经》五千言,他半天就能背熟了。以后他遇到佛图澄大师,这都是菩萨应化的,真正成就一代高僧,那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的四大弟子,他是第一个。孝亲尊师,净业三福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道安法师奉事师长是最好的模范。他为老师服苦役,侍候老师心甘情愿,因为其貌不扬,粗重的活老师都叫他干。实际上他绝顶聪明,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的。
道丕法师,这是孝亲。所以古德编这份教材,举的这些例子都是给我们做榜样。这是个出家人,母亲年岁大了,他是七岁出家,小沙弥,十九岁的时候遇到当时安禄山作乱,安禄山造反。他背著他的母亲逃到华山,遇到饥饿荒年没东西吃,他自己乞食,托钵乞食供养母亲,自己不吃。父亲可能是参加军队死在战场,母亲叫他去找他父亲的尸体背回来安葬。他到战场看到很多的骷髅,哪个是他的父亲?他没法子,只有真诚心在那里观想、在那里求感应,没想到这一堆尸骨里头就有一个人的骨头从里头跳起来,他就知道那是他父亲。这是感应!然后把这个骨头带回去安葬,这是精诚所感。孝养父母,净业三福头一句。
高尚的,道恒,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跟道安法师同时代。他二十岁出家,也很年轻,那时候的秦王,就是姚兴,很器重他,给他很高的地位,要他去亲近鸠摩罗什大师,给他很高的地位。他逃到深山里面去,不接受帝王给他的地位,跑到深山里面去一直就没出来。不像现在人处处去求荣誉,别人荣誉给他不要,高尚!
道生,「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道生也是罗什大师的四大弟子之一,道安、道生、僧肇,这都是鸠摩罗什最得意的四个学生。他体会到,佛在经上讲一阐提没有佛性,一阐提是什么?是印度话,一阐提翻成中文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他体会到纵然没有善根,这个人还是有是佛性。《华严经》那时候没翻译,《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涅盘经》也这样说。一阐提他也是众生,他怎么会没有佛性?这些经都没有翻来,他就主张一阐提也有佛性。因为没有经典做依据,许多出家人反对他,认为你讲的话佛经上没有依据,你怎么可以随便说。他就没法子了,在虎丘山搬了些石头,他坐在当中,给石头说法,一阐提有佛性,你们说对不对?石头都点头。这些石头现在还在,生公说法的地方,感应不可思议,举道生法师的例子。以后大乘经逐渐都来了。道生也是一生讲经,他圆寂的时候是在讲台上,经讲完他往生了。感应不可思议!这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些要是不见性都没法子。
灵辨法师,这也是学《华严经》的,他也是博通三藏,但是《华严经》他不能够明了、不能透彻,他到清凉山求文殊菩萨开示。头上顶著《华严经》三步一拜,到达五台山的时候,真的在山上拜佛磨得皮肉都没有了,都剩了骨头。真诚心感应,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教他研究经文,没有见到人,感到空中有声音教他念经,他豁然大悟。给《华严经》做了一部注解,有一百卷,演义释文,这是《华严经》最早的注解。但这个注解现在在《大藏经》里头不全,遗失了。我们现在看到《藏经》里头的比他后,贤首国师的、清凉国师的、李通玄长者的,我们现在学习就是根据这三位大德,灵辨法师的著作我们都看不到了。
还有个比丘尼净检,这是一位比丘尼,是晋朝时候的女众,修得非常好。她有志同道合的二十四个人,建了个小道场,大家在一起清修。到她七十岁的时候,忽然有一天闻到异香,并且见到有红光,红色的光,光里面有个女人手上拿著五色的花朵从空中下来。净检尼师看到了非常欢喜,跟大众告别,就跟著这个人生天去了。大家看到她生天的路就像霓虹一样,像霓虹的桥一样,跟著这个就上去了。这个事情不会是假的,为什么?像印光大师、杨仁山居士这近代的大德,举出这个例子,他们能够列在此地,就是他们肯定了。几十年的清修,这是得到佛菩萨来接引,这样的明显。
底下又举出第九位李通玄居士,我们对他就很熟了。他是唐朝的皇室,是李世民的家族,他学无常师,非常好学。在五台山遇到一个出家人,传授他《华严经》,他就开悟了。给《华严经》作注解,找不到清净环境,这在《合论》前面都有记载,有他的传记。他发了个大心,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他就告诉老虎,我想注《华严经》,找不到地方,有没有好地方你带我去。老虎就带著他,带他去的是个山洞,确实是非常优雅,环境非常好,进去,一窝老虎。他来了,老虎搬家,全部搬出去,这个洞就让给他。他看这个环境很适合他希求的,他就住进去了,一心解经。到第二天,就看到两个女孩子给他整理环境,照顾他的生活。他专心在注经上,也知道这两个人,也不晓得从哪来的,他也从来没跟她们讲话、没问过她们,反正一切生活都是她们照料,他以为是附近邻居村庄上的两个女孩。一直到他这个经写完,《合论》写完,写完之后他想感谢感谢,这两个女孩子照顾这么长的时间。就发现这两个人没有了,他就到附近村庄去打听,附近村庄说没有这个人,长得什么相貌,没有这个人。这是感应,很不可思议。李长者走的时候九十六岁,他是坐著往生的,走的时候大家看到他头顶上一道白光,一道白光放出来通到天际,就走了。这都是有大成就的人。
最后举的就是庞居士,庞蕴居士跟他的女儿灵照,这都是修行成就的人。庞蕴居士准备往生,告诉他的女儿,你出去看看,日中的时候他要走,你去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他女儿走到外面,骗他爸爸,太阳已经到中央了,已经中午了,但是有日蚀,好像不太清楚。她的父亲一听到这话,赶快到门外去看看,他的女儿就坐在她父亲的座位上往生了。回来说,这个丫头!耽误我的事情。为什么?她爸爸要替她办后事。替她办后事,延迟七天,七天之后他走了。你看生死多自在!尤其他的女儿,她父亲走了,她要替她父亲办后事,她先走了。把她爸爸骗出来,坐到她爸爸座位上就走了。
这些都是属於教化众生。这个例子在中国《高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比丘尼传》,例子太多了,决定不是假的。我们看到这么多人示现在这个世间,这都不是普通人,像灵照年岁都不大,都是再来人。用种种方法,身教、示现、言说、感应来教我们,真正显示出诸佛菩萨大用无方。我们用杨仁山老居士举的这十个例子,来说明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弘法利生的事迹,帮助我们理解,也帮助我们学习。教化众生的方式无量无边,就像龙王降雨一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七0卷) 2007/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大喻第二十。这二十里面又分为四个小段,我们学到最后一段,「四有十颂,所雨不一,喻菩萨说法多门」。大意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今天再看看经文,简单把经文消释,就是解释。
龙王降雨在欲界六层天,再加上四王天,六欲天里面四王都说出来了,八部鬼神也包括在其中。龙兴云降雨跟菩萨应化讲经说法度众生,在理上讲是相同的,为什么?都是众生有感,它自然有应。这个意思在后面的一首偈里,就是第二大段里两首颂,「举劣显胜」里头有两句说,「龙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动无分别」,这就是说跟我们现在所体会的真的是相同。世出世间一切法,这里面的变化,所以说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变化都是众生的心,佛菩萨的应。心、念头就是感,佛菩萨就应。龙王降雨也是应,众生有感,它就有应。
实在讲,龙是一个代表的意思,代表千变万化。这变化怎么产生的?感应产生的,这里头就不离因果的道理,讲四种道理,因果道理。世尊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欲界众生的贪念所感的就是水灾,瞋的念头感的就是火灾,就是火山爆发。我们现在气候温度不断上升,与瞋有关系。大自然这些现象,在《华严经》前面我们读过,都有神灵在管理,譬如树有树神,草木有草木神,花有花神,这些自然现象也有神灵。连风都有风神,他是不是无缘无故的他喜欢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是的,一定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风是愚痴,地震是傲慢。
佛跟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想想能接受、能体会,为什么?宇宙是一体,一切众生跟这些众神、神灵全都有感应道交。人与人之间也不例外,人与天地万物哪有不通灵性的道理!懂得这个原理才知道,佛为什么成佛,菩萨为什么成菩萨,就明白了。你能够把这些妄想杂念统统放下,恢复到纯真无妄,那就是佛陀、法身菩萨的境界,不就这个意思吗?只要起心动念,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显示出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无明里面就是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我们现在讲的是波动,业相是波动,接著精神现象出现、物质现象出现,这是佛法讲的科学,十法界依正庄严,宇宙就变现出来了。所以它是一念顿现,没有次第的。
为什么会现出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六祖开悟的时候,「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虽具足,没有缘它不会现,所以一定要有缘,缘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这就宇宙现出来了。宇宙之间所有这些现象,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念头。念头有净、有染,净是讲四圣法界,染净、善恶统统都是十法界,不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这个念头。所以说净念就是四圣,染念就是六道。六道里头就有善跟恶,善、恶都是染,不能说善是清净,不是的;清净,善恶都没有那叫清净。所以善,三善道;恶,三恶道,这都是大分。善里头有恶,恶里头有善,很复杂,那就是六道里面的千变万化。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也是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所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