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庵堂,这都是属於破和合僧,让大家对佛教产生误会,信徒对法师不相信,对道场不相信;不相信佛的人那更有机缘趁这个机会最好把佛教开除掉,他说这个太多。我听了之后我就跟他讲:我们好好吃饭,别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他听了,听不懂,他看了我好半天,好像我没有把这个事情在意。他就用怀疑的口吻问我:怎么这么冷淡?我反过来问他:老居士,你学佛比我早,我要不出家我称你老师;他跟李老师是师兄弟,印光大师的学生,我们对他很尊敬。他说破和合僧,我就问他:你这一生当中,你见到哪个寺院是和合僧团?他一想也笑起来了,没有一个,庙里住两个出家人都吵架、都不和,哪来的和合僧?
从前,我们听说,在古书里面看到过,僧团是修六和敬的,现在没有了。大家在一起共修,一个人一个心,一个人一个想法。和合,见和同解没有了,戒和同修也没有了,身和同住勉强,口和无诤没有了,天天吵架,利和同均,大家都在争,争利。我分析给他听,现在这个世界没有和合僧团,所以一些人对寺庙的批评没有那么重的罪过;罪过是有,骂人总不是好事,批评不是好事,他有过失,没那么严重。如果真的有一个道场,道场不必大,佛门里面讲四个人是一众,就是有四个人在一起修行这个小道场,他们真正做到六和敬,那就是正法道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要批评这样的道场才是阿鼻地狱的罪过。老居士这一听,他一想明白了,大家一笑。所以我们要晓得,四个人找不到,我一个人干可以,一个人干是真修行,但不是僧团,不能说正法道场。一个人不可以说是正法道场,修的是正法,要四个人以上才是一个僧团,才叫一个正法道场,真修真干。我们相信一个、一个人真干的有,团体里面没看见过。真干的人少,不多。诸位想想看,真干的人一定是持戒、修定、开慧,一定走这个道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走的这条成佛之道,没有第二条。
戒律,在家学佛,十善业没做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没做到,佛法衰!无论怎么用功修行,功夫不得力。我们承认,现在的人无论在智慧、在善根福德因缘,决定不比古人差,为什么不能有古人那样的成就?古人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他真能做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使我们想起世尊在经教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不承认,你是冒充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你没有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循序渐进,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是基础,人天法,在佛法里面,《十善业道》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的基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禅也好、教也好,显也好、密也好,统统是依《十善业道》做基础。《十善业道》也不容易,为什么从前人能学成功?从前人有小乘的根基。我们《大藏经》翻译的小乘经经典相当完备。章嘉大师早年就告诉我,南传巴利文的《藏经》,小乘经,就是我们中国《藏经》的阿含部,《四阿含》。我们的《四阿含》跟巴利文《藏经》对比,几乎是相等,翻译的完备。在隋唐早年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这是学佛的共同科目,一定要学习的。可是中国人在唐朝中叶之后不学小乘,不学阿含,用儒跟道来代替,好!儒跟道确实在德行上来讲,跟小乘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德行上、心量上来讲,比小乘经更要大,我们中国人讲「量大福大」,所以到宋朝这两个宗就没有了,现在中国佛教只剩大乘八个宗派。我们知道从前人用儒,儒至少《弟子规》一定要学,《三字经》一定要学,《三字经》是国学概论,里面包罗万象,四书必须要读的,这儒要读的;道,《老子》一定要读,《感应篇》一定要读,《庄子》,这分量大一点,至少「内篇」这七篇是必读的,有这个基础,再入大乘不难了,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能入大乘?可是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儒丢掉了,道也不学了,所以佛法怎么学都学不像,原因在这个地方。
我们在这一生要想成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念佛求生净土。可是真正生净土的人,你看看净宗的经典不多,现在所讲的五经一论,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破坏人家道场,天天还讲是非,阿弥陀佛慈悲接你去,极乐世界的大众不能接受你,那阿弥陀佛就不会来接你,你得要能跟大众相处才行。你所看的全是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好处你一样都没看到,你的良心都装著别人的罪恶、装著别人的垃圾,已经变成恶人的垃圾桶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能够到极乐世界去吗?所以这一生念佛只能跟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真的想往生,我常常劝大家,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一定要好好的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你有这个条件,才真正是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条件的,有这三个根那就是善人,没有这三个根,佛菩萨不承认你,你自己说得怎么好都没有用处,你可以欺骗现在社会大众,你欺骗不了佛菩萨。我们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不稀奇,没有意义,要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那就对了。所以这三样东西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
《华严经》上的十种智明好!那是佛教法身菩萨的。我们是读了、学习了,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要心向往之,我们要向这条路子、向这个方向去迈进,要时时刻刻记住提升自己,见贤思齐。我们为什么想提升而提升不上去,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放不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这是个大障碍。财色名食睡,佛说这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跟三恶道就有缘,五条都具足你还得了!必须把这个舍得干干净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三衣一钵,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人家的心是清净的,是觉而不迷,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就是这三条路,你是走哪个门?我们修净土的是走净门,清净心,性宗、禅宗他们走觉门,大彻大悟,教下的宗派都是走正门,正知正见。展开经卷,一定要相信、一定要肯定经典里面所讲的知见是正确的,佛知佛见。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相应,这是好的,这是对了;如果我们想的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必须承认我错了,佛经没错,要依照经典把我们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真正修行。所以经论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戒律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言行。
这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诸菩萨、罗汉、祖师大德世世代代的教诲,我们不能够怀疑,更不能够否定,至少要学孔子读书学习的态度。孔子的态度是什么?《论语》上说得很好,他自己说的,「子曰: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不怀疑,他相信,喜欢跟古人学习,为什么?古人所学的、所悟的,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性德,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所以他也说出他自己一生学习、修持、教学、传道,他老人家说得很好,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述是什么?都是古圣先贤的,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这个话我相信,为什么?你走的是明心见性这一条,性德是圆满的,你不可能在性德上加一点,也不能在性德上减一点,圆满的。你有发明,那是什么?那是知识,不是性德。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跟夫子这个话可以说完全相同,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里面跟我们说出的。他说释迦牟尼佛讲,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没说一句话,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讲的,没有在古佛所说上面加一个字。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没有发明、没有创造,现在人动不动就是要发明、要创造,世出世间圣贤没有,老老实实学圣学贤。自己证得圣贤的位次,还是述而不作,智慧、德能、才艺、神通、事业,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这个话是真理,这个话是真言,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
修道,真修、假修,佛经上有标准,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更多!好样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许多同学早晚课都念,那是什么?那是标准,真修行的标准,第一个「礼敬诸佛」,他真修行,你看他有没有礼貌,他要不懂礼貌,假修行,不是真修行。第二「称赞如来」,真正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绝没有批评别人的不是,别人有不是,有不是不赞叹、不批评,这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真修行人,他心地清净、善良,决定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那自己心就不善,放在口上就造口业,这哪是修行人?这是造罪业的人。你看看这个标准多好,这标准大家都知道。第三个「广修供养」,这都是真修行人干的。第四个「忏除业障」,天天忏悔自己的业障,哪有时间去看别人?哪有时间去批评别人?十条里面,这四条全是自己的德行。看到别人的好处,决定没有嫉妒,随喜功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他做的是好事,我有能力帮助他,就全心全力成就他,要有这个心量。不能说我不高兴他,我就障碍他,我就不帮助他,不可以。成就人的善事就是成就社会的善行、成就大众的善意,一定要看得深、看得远,把我们的过失才真正能够化解。再有能力,「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就是要全心全力帮助正法久住,希望圣贤教诲常在世间教化众生。人是教得好的,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孔子、孟子也是教出来的。常常存这个心,常常行这个道,这个道是圣贤之道、是菩萨道。这个标准要掌握到,儒释道三个根就是绝对标准,必须要遵守的。
我们现在接著再看下文,「但明生熟惯习胜劣,安立住地之名。为智体之中,非三世情摄故。」这就是讲修行,放下起心动念这就是圆满。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就成佛,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华严经》上讲十信心满,这十信心他圆满了,入初住,就是入初发心住,这发的心就是诸位都知道的叫大菩提心,初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他就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他的智慧现前,自性里头本有的圆满智慧;慈悲心现前,因为慈悲心现前,十法界的众生跟他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这个事情前面我们学了很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自自然然就现身,一定是契机契理帮助这些有缘众生,那是慈悲心在推动。他为什么这么做?慈悲心是性德,不是学来的,不是修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为什么还有这名称?这里说出来,但明生熟惯习胜劣。这就是说这些人虽然是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习气在。习气有生有熟,像十住位就生,刚刚放下的,十地就很熟,十地他这个习气就很淡,很淡薄,所以有生熟。有惯习,惯是习惯,过去在十法界里面那些习惯,无量劫养成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