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第3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面讲得很圆满,这是应该要重视的,不能不重视。
  法慧菩萨为我们说十住经,也就是说在十住这一会里面,他首先来给我们做报告。他的态度非常谦虚,不敢说我自己修行不错,现在你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离开十法界,我证得初住位,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佛的实报庄严土。有这种念头、有这种言语,诸位细心想想看,还是骄慢,这是三重障里面的傲慢,三重障是傲慢、嫉妒、贪欲,他还带这个习气。菩萨做给我们看的,他不说他自己有能力,能在这个地方做报告是得佛力加持,不是自己有能力,把这个功德推给佛。这是教导我们,我们无论有一点小成就总以为是自己有的,纵然是师长教的也不承认,认为自己成就已经超出老师。纵然真的超出老师,对老师的恩德还是念念不忘,这个人厚道,这才能教化众生。所以这里含义很深。前面经文我们看到有普观大众,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地方只有「承佛威力」。承佛威力什么?因为他自己得三昧,你看自己证入三昧还是承佛威力。这是不是真的?他说得不假,如果没有佛陀长时间的教诲,你怎么能入得了三昧?所以,自己证得无论是哪一种果位,都要有感恩心,有谦虚、恭敬、感恩,这是菩萨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我们先说三昧,三昧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也就是三昧的意思是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我们这些众生的享受是不正常的。六道众生的享受,佛在经教里面常讲,把它分成五大类,身有苦受、有乐受,分这两大类;心也有两大类,有欢喜、有忧虑,有喜、有忧;另外一种,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境界不错,这种境界叫舍受,不是三昧。舍受跟三昧非常相似,为什么不称三昧称为舍受?三昧得到之后就永远得到,不会退失的,那才叫三昧,才叫正常享受。舍受你得到的时间很短暂,那个境界很快的就会失掉,失掉的时候又有苦乐忧喜,所以它不叫做正受,叫舍受。佛讲这五种受分配在六道,六道众生统统都有。我们人道有时候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但是时间不长,很短暂。境界一现前,受了一点刺激,苦乐忧喜又出来了。顺境有乐受、有喜受,逆境有苦受、有忧受,不苦不乐的这个境界在哪里?在色界天、在无色界天。我们知道,色界跟无色界他们所修的是四禅八定,我们前面学得很多,这种常识我们也都相当清楚。四禅八定里面,差不多是时间跟空间维次都突破,有这种能力。古印度,不但婆罗门教重视修定,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都重视修定。这在三千年前,印度当时他们的宗教、学术,确实不是这个世界上其他地区能够跟它相比的。纵然得到第八定,这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够长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住坏空算一个大劫,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成住坏空八万次,你看他定功多深,就是他寿命多长。可是八万大劫到了,他定功就失掉,一失掉之后苦乐忧喜又现前。所以他还是舍受,不是正受。
  舍受变成正受必须再提升一层,楞严会上讲的第九定,说明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是舍受,不是正受。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轮回,才算是正受,证得阿罗汉果,决定不会再退转到六道,这叫正受。可是阿罗汉实在讲也很慈悲,回小向大,他有能力跟六道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过去在六道修的,六道里的亲朋好友、冤亲债主多的是,这些人跟他有缘,有缘就必然有感,有感他自自然然就有应。所以阿罗汉也有应化身,在六道里面教化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六道苦!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离苦得乐?这些基本的常识我们学佛必须要记得很清楚,离苦得乐最低的层次是断恶修善,以世尊所说的《十善业道》为标准,能够断十恶、修十善你就能离苦,六道里面苦的是三恶道,你才能够得到天人之乐。
  在大乘教里,像智者大师跟我们细说十法界,他将十法界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譬如我们人法界,我们一般讲人道,人法界,人法界修养功夫很好,有相似佛的生活,那就叫人间的佛法界;有相似的菩萨,那就是人间的菩萨法界。每一界里面的十法界,十法界就变成一百个法界,叫百界千如。智者大师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看宇宙人生、来看诸法实相。佛的法界,所以佛常说,说得很明显,我们不难懂,那是对我们说的,恒顺众生说的,佛法界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平等,平等心是佛,真的平等。我们现在在《华严》里学了这么多,了解了,真平等,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才是真平等。六根,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佛法界。不起心不动念是三昧,那是什么三昧?那是自性三昧,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第四句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只要你放下,它就现前,真平等。像前面李长者举的比喻,一滴水进入到大海,它就平等了,跟大海水融成一片,再也分不出哪是江水、哪是河水、哪是海水,分不出。那就入了佛的境界,法慧菩萨入了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这里没有称法慧如来,没有称法慧佛,称法慧菩萨,这个意思前面说过,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余习没断。把这个习气轻重分为四十一个等级,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这都是我们应当要清楚、要明了的。这个习气少了一分,级别就提升一层,其实它里头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平等境界哪来的等级?这种等级的说法都是属於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
  我们晓得人间有佛,用平等心,不分别、不执著,实在讲分别执著很淡薄,用平等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个人就是人间的相似佛,他跟佛差不多。菩萨心是六度心,念念不离六波罗蜜,喜欢布施、喜欢持戒。喜欢布施是能舍、肯帮助人,见到人有困难、有需要,他一个都不空过,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他能舍财,能舍法,舍法叫肯教人;能舍无畏,别人有困难、有痛苦,他真的帮助他解决,我们世间讲好人,热心的人士。这种人是人间的菩萨,他的心行跟菩萨很接近,是智者大师所讲的人间的菩萨法界。缘觉法界是辟支佛,这人很聪明,修学十二因缘就能帮助他看破放下,把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看轻了,也就是淡化了,人间的辟支佛。阿罗汉称为声闻,那就是欢喜佛法,依教奉行,出家是个好修行人,给出家人做个好榜样,在家是个好居士。在佛门里面,出家称法师,出家是善师,在家称高士,高僧、高士,这是人间的声闻。我们这么一说诸位就晓得,天人,天人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十善业道他真做到,做得很好,四无量心,他的心量大,四种就是慈悲喜舍。他有慈心,欢喜帮助别人得乐;他有悲心,欢喜帮助别人离苦,离苦是悲心,得乐是慈心;他能够常生欢喜心,常常能够舍,真能放下,人间的天人。
  人道是五戒伦常心,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讲就是五伦、五常、八德,他都能够奉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越这个范围,他是人中之人,为什么?肯定不堕三恶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违背伦常八德,伦常是关系,关系搞坏了,起心动念违背了道德,这一生得人身,来生就得不到人身,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十善业道经》这个经不长,从前我们学习用的经本字不大,三号字排印,只有四张纸,八页。世尊居然在前后两次苦口婆心的叮咛我们,十善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换句话说,没有十善,我们人这个资格就失掉,就不像人了,你来生怎么能得人身?人不能不懂得伦理道德,伦理讲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个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凡是自然形成的则称之为道。随顺自然的法则来处理,譬如父慈子孝,孝跟慈就是德,君仁臣忠,仁跟忠就是德,夫义妇听,听跟义就是德,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德。展开来就叫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都能做到,念兹在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这个人是人中的人道,决定不失人身。如果违背伦理道德,来生人身得不到。
  下面下三道是什么?饿鬼、畜生、地狱。我们要想一想,三恶道的业因相同,都是贪瞋痴慢还有怀疑,贪瞋痴慢疑。疑什么?怀疑道德,怀疑圣人,怀疑圣人的教诲,怀疑圣人所讲的性德,他不愿意遵守。表现出来,起心动念都跟贪瞋痴慢疑相应,这五个叫根本烦恼,哪一个重的就是那一道第一个业因。贪心重的,饿鬼道;瞋恚心重的,傲慢、嫉妒都是属於瞋恚,瞋恚的行为,地狱道;愚痴,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自以为是,这是愚痴,畜生道。这个里面,好胜的心强、嫉妒心重,它里头起了变化,鬼道里头有、人道里头有、畜生道里头有,变成什么?变成阿修罗、变成罗刹,变成魔道去了。这是天台大师给我们讲的人道里面的十法界。
  我们现前是个人,如果我们把伦理道德统统都丢掉,贪瞋痴慢疑很严重,那想想我们现在在人道带著是什么习气,我们走的道路是向哪个方向,这不能不知道。真正明了之后,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回头是岸,我们一口气还没断,回头还来得及。真正修行人要记住六祖能大师在《坛经》上的一句话,「不见世间过」。常常把世间的过失,世间过失最重要的是世间人,把别人的过失牢牢的记在自己的心头,这个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本来是善的,叫良心,良善的,把我们的良心、善心去收藏别人的一些罪孽罪恶;他没有过失,我们自己有了过失,我们把他的过失拿到我心里来,这叫大错特错。你看看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怎么教我们?跟《坛经》上讲的一样,若真修道人,不记他人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常说,前面四个完全是自修,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一个是礼敬,礼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礼敬,修什么?学自己的谦虚,实在应该讲是谦卑,谦卑是自己的性德。你看,法慧菩萨在此地不是承佛威神吗?不说自己有能力,这是谦卑。对任何人都谦卑,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人还是谦卑,还是对他有礼。这个一般人做不到,佛菩萨能做到,谦卑有礼。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人都谦卑,对於做好事的人他怎么会不恭敬?当然之理。这个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或者是表演用意很深,那都是在做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教导社会大众对人要谦卑、要尊重。人人都对人谦卑尊重,这个世界不就祥和了吗?灾难不就化解了吗?你看这个用意多深,你这种行为不就救了社会、不就救了世界吗?这叫积功累德,这叫做真正的好事。存的心就是感化人,人没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不能说他很顽固、他的业障很重,这样想法就错了;要回过头来想自己,我的德行不够、我做得不够好。尧舜之所以能够感动人,秘诀就在这里,处处反求自己,不去责备别人。
  普贤菩萨十愿的第二条教我们「称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