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重要的是契机,要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还要适合我现在生活环境,我学起来不麻烦,这就很容易成就。所以有这么多法门,你可以自由选择。选出来之后你就不要更改,不要这一门看那一门,那一门看那一门,去做比较,他的比我高,他比我殊胜,我不如他,你要这样想法你就生烦恼,不生智慧。常常想著佛这句话,「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互相赞叹,我的根性用这个法门,我自己想到我一定会成就,那我就选对了。
这么多,不会选怎么办?佛很慈悲,给我们提了一份参考资料,在《大集经》里面讲的,佛是这么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你看这个帮助我们选择提供这么好的参考资料。什么是正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末法时期是第三个一千年以后都叫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是在末法。世界一般大家承认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我们二00六年那一年参加国际上一个活动,那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再加三年,今年是五十三年,也是末法时期了。照中国人的记载是三千多年,大概三千三十多年,都是属於末法。既然是末法,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我自己也没有智慧选择,我就听佛的话选择净土,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再看看佛的经教,净土宗经论最少,很适合现在人的需求,现在人怕麻烦,太多了受不了,净土宗只有六部经,五经一论,分量都不多。《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分量最少,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所以五经一论合起来,现在印的是薄薄的一本,全都在里面。过去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这六门课程里头,你选一门就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
我们现在学这么一部大经,《华严经》,是不是离开净土?没有,我讲《华严经》全讲净土。梅老居士介绍我们,隋唐时代的祖师大德都肯定,《华严》、《法华》这两部大经是圆教一乘,末后都是归净土,《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朝干隆时代有一位大德彭际清居士,这人很聪明,一生没做过官,他是在童子,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考中进士没做官。他家庭环境很好,他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像现在的国防部长一样,现在人的话叫高干子弟。他家庭环境好,不做官,学佛去了,没出家,居士身分,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了不起的成就。他给我们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小本《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他说这三部经是一部经,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说得简单、说得详细不一样。《华严经》说得最详细,《阿弥陀经》说得最简单,最简单的便於课诵,可以把它当作功课来做,早晚课去念它。讲得有道理!所以,《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一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我们对极乐世界详细的认知就得要靠这部经典,经里面讲的字字句句都是事实,不是寓言,不是理想,它是事实,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没有妄语,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字好,完全跟事实真相相应,这才叫如。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相信。
「修一切行」,前面我们引的《璎珞经》上十种德行,一定要具足。这十种德行,诸位细细跟《弟子规》去对照,《弟子规》全都包括,所以《弟子规》是《十善业》落实的细目。十善是纲领,展开来就是《弟子规》,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十善业》,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佛门根本的戒律,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还得要学习道家的《感应篇》,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你接受了,你不会做坏事,为什么?做坏事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德有伤,贻亲羞」,父母难过、老师难过。所以孝亲尊师要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要落实在《感应篇》,人懂得因果教育,不敢做坏事。懂得伦理道德是羞於作恶,做不善那是丢人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因果教育,不敢作恶。这个根才扎得稳,《十善业道》才能够圆满,没有这个基础,十善业也做不到,我们得细心去观察。所以,修一切行,一切法门,《璎珞经》上这个十德说得好,佛在经典里面,像这一类的教诲很多,说不尽。
「一切法门」,一切法门是八万四千行门,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为什么?它都通到自性。为什么说法门平等?每个法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个方法、这个门道通入自性,见性才算是成就,没有见性没到家。所以,长时不退重要,常随佛学重要。佛在哪里?经典就是佛,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不离开经典,我们就不离开佛,天天读诵,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诲里面有很深的意思,我们有时候看不出来,祖师大德这些注解那就是助教,他们帮助我们,让我们把佛的意思逐渐的体会到,然后依教奉行。所以这里讲的是一切法门,我们懂得《华严》的意思,一即一切,我们用一部《华严经》能不能行?行,就是一切法门;一部《无量寿经》也行,也是一切法门;一部《阿弥陀经》还是一切法门。死心塌地,一门深入,放下万缘,用什么心去学?用深心,用清净平等觉来学习。一部《弥陀经》也是一切法门,也是一切经。
「乃至始入空界」,这是刚刚契入。什么叫空界?真正明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你看破了。看破之后,能够把一切法从心上放下,不是从事上,事没有关系,事是假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心上,心里面有,这就是障碍;心里头没有,事上没有障碍,这个道理要懂。小乘人他入这个境界,他晓得万法皆空,他放下,他心上放下,他事也放下,事放下怎么样?不度众生,众生你的事情我再不管你,我放下了。他离开六道,他住到方便土里面去,没有慈悲心。菩萨不一样,菩萨心上放下,事不放下,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全心全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是菩萨,那是大乘,心地里头真干净,舍己为人。毛主席所讲的「为人民服务」,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心里头痕迹都没有,这是大乘菩萨。此地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十信修满了之后,始入空界。
「住空性位,故名为住」,这十个等级的菩萨都在这个位次上。空性位,我们常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事上有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这是真正远离烦恼,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住就成佛了,刚刚成佛。我们了解,分别执著没有了,分别执著的习气也不存在,无明破了,无明的习气还很浓。十住、十行、十回向往上去,无始无明的习气慢慢就淡了。但是这个习气不碍事,不碍什么事?不碍你教化众生。你在教化众生当中,众生有感你就有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一切是十法界,包括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应身到那里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随自己,随众生,它是畜生,你就现畜生身,跟它现同类身,你才能教它。诸位要晓得,畜生道里头有佛菩萨在里头,在里面现身说法度它们,它们非常可怜。饿鬼道里头有佛菩萨,地狱道里也有佛菩萨,诸位常常想到地藏菩萨在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实地狱里面佛菩萨很多。哪一道都有,我们人间这么苦,人间有没有佛菩萨?有,示现在人间,我们不认识,有应身、有化身,而且是化身比应身多。什么人能遇到?有缘的人就遇到。什么是有缘的人?真修行的人是有缘人,他就会遇到。我们前面讲过,修行不容易,但是真正困难来的时候,佛菩萨会帮你一把,不会叫你走绝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叫住,这把住的意思说出来了。
下面说,「依仁王,起信」,《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起信是《大乘起信论》,这两部经上有说,「十千劫来,修信行满,入位不退,创起大心,发心即住」,这叫发心住。《仁王经》、《起信论》上所说的,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引用的很多,他们在作论,论就是现在人讲的论文,来讨论经义的。疏是解释经文,依照经文一句一句来解释;论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整体的来讨论,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的。所以在佛经里面,解释经的是有两种体裁,一个是释经,解释,就是疏钞一类的,另外一种就是论,宗经论,不离开经典所讲的宗旨来讨论。像我们现在所参考的,李长者的《合论》是属於论体,清凉大师的注疏是解释,这两样我们都采用,我们都用它来做参考。经论里面讲的「十千劫来,修信行满」,这句话比前面多了,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十千劫修信行满,这个时间太长了。劫通常都是讲大劫,不是小劫,大劫是什么?整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叫一个大劫,这个时间多长!十千劫就是一万劫,不是一劫二劫。修信行满,这才能入住,把十信位修圆满了。
在《华严经》上我们明白了,世尊说法他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自己亲证的境界给你说出来,那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很难懂;另外一个原则,就是随顺众生的知见,那我们很好懂。随顺众生,这讲一劫二劫、一恒二恒,十劫千劫万劫,这是随顺众生说的。如果随顺他自己亲证的境界,那就像《华严》、《法华》上所说的「念劫圆融」,十千劫可以把它浓缩成一念,一念把它展开来就是十千劫。所以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长时?长时是你放不下就难了,那就长时,你真肯放下,一念之间,一念超过万劫,一念超过无量劫,《华严经》上说的。我们懂这个意思就明白了,佛法修学,彻始彻终就是放下。《华严经》里面信解行证,清凉分为这四大科,就是这四分,第三分是行,修行。修行只有一品经,「离世间品」,你看看这个品题,「离」,离就是放下,放下就是,哪有什么难的?凡夫成佛,在理上讲一念之间。唐朝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做了个表演,给我们示现放下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多大年岁?二十三岁。不难!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曾经给我说过几次,佛法知难行易。行,你看看,一放下就是,就成佛,多容易!但是你为什么放不下?知难。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跟大家讲经说法,知难。真正了解清楚,十信位的菩萨他放下了,为什么?他明白了,真正明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放下了。我们今天放不下是什么?一切法真有,真有那就真要得到,就放不下。所以诸法实相要是真正明了,你就会彻底放下,千经万论,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