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责备。不但做事情要知道廉耻,起心动念就要觉悟,这个念头不该起,为什么?羞耻。底下讲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都是导理教之法。菩萨乐住生死,是给六道里面的众生表演这个事情的,他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叫教化众生。做出来之后,大家看了,有疑惑向他请教,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给你讲解,那是言教,做出来是身教,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助,这才能感动人。这是佛菩萨、圣贤教法,我们要学,我们要懂。
下面第四句『叹无上法』,「叹」是赞叹,「无上法」是什么?无上法都是从果上讲的。大家都见到了,信心就生起来;没有见到,心里总是怀疑,总是会问,这事是真的吗?真有效果吗?必须把效果展示出来,叫他生欢喜心,「即教之所至」,这个所至是目的,教学的目的。果是成果,教伦理的成果,教道德的成果,教宗教的成果。什么是宗?什么是教?中国用宗教这两个字,意思好!宗是什么意思?主要的称之为宗,重要的也称为宗。教是教学、是教育。要用中国字面上来解释,什么是宗教?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宗还有什么?还有被人尊重的、尊崇的也叫宗。这三个意思都好。我们得看看宗教里头是不是真有这三个意思?有,真有!为什么?宗教里头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哲学、有科学。可是我们现在好像在宗教里头没看到这些。对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没看到,所以我不相信宗教。因为听社会大众都讲宗教是迷信的,特别是知识分子,也就是知识界,受过高等教育的,对宗教的批评都说那是迷信。我们也就道听涂说,就接受这个观念,对宗教产生怀疑,误会非常严重。严重到什么?严重到我们不愿意接触它。
我是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这在台湾大家都知道,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非常难得,他老人家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我上课是在他家里,每个星期天两个小时,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上,学生就是我一个。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每个星期两个小时,讲了几个月。从西方哲学讲起,讲到东方,讲到中国,最后讲到印度,末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感到很讶异,佛教是宗教,迷信,而且是泛神教,多神教,它什么都拜,这种宗教在宗教里讲是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它属於低级宗教,这里头哪里会有哲学!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这样介绍给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接受老师教导之后,才把许多年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老师嘱咐我,从前的出家人真有学问、有德行,他说现在很多出家人他不研究经教了,所以佛经哲学,寺庙里已经见不到了,在哪里?在经典里面,他给我指出一条路,你要学哲学的话,要从佛经里面去下手。而且特别给我介绍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介绍我清凉大师的《疏钞》。他说经,你看起来会很不容易懂,你看清凉的《疏钞》,《疏钞》是经的注解。我是从这个引导进入佛门的。这一接触之后,确实经是不太好懂,可是有个莫名其妙的爱好,不懂也得看,也喜欢看。慢慢看的遍数多了,就有一点领悟,愈看愈欢喜。以后认识了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每个星期讲经一次,佛经讲一次,一星期一次;古文讲一次,儒家的,他是儒佛并弘。我到台中跟他老人家十年,打下这个基础。不但我学到了,我听从章嘉大师的教诲,章嘉大师了解我,我一个人在台湾,没有家亲眷属,无后顾之忧,他老人家告诉我,最好能够出家,学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我接受了,所以我出家这个路子,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教导的。方东美先生讲的话兑现了,所以我对老师感恩。方老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接受方东美先生教诲,到今年五十九年了。五十九年学习没有中断,出家就开始教学,开始教佛学院。有许多佛教道场邀请我去讲经,我常常都会答应,也有五十二年。所以老师教我的话,真的,不是假的。
这一句很重要,如果不把成果拿出来,别人不相信。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喜乐,欢喜快乐,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与名闻利养不相干。乐的是什么?乐的是道。大乘佛法经典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真相,逐渐逐渐明白了,那怎么不欢喜?《论语》展开第一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个意思。你把你所学的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快乐无比,这是真乐。所以喜乐,我得的结论是从学习当中来的,习是做到,如果你学的你自己做不到,你不会产生喜乐。在佛法里的术语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里头有真乐。你不真正学习,你得不到。我们确实把这个成果展现出来,所以有很多人慢慢的对佛教他就改变态度,他也能接受。我们自己欢喜,这一般同学个个都欢喜。所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那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讲的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欢喜得来的。中国有个谚语说「忧能使人老」,人要常常忧郁,心里不快乐,就很容易老化。而快乐的人是健康长寿。所以这一句清凉大师解释得好,「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教学的目标一定是把成果展现出来,让大家生欢喜心。
下面第五句,「学佛德行,以为能至」。学佛的功德,功是功夫,德,这个德在古时候跟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你学真正有体悟,你真正得到。你把你所得到的都应用在生活上,所谓活学活用,这里头有无尽的喜乐。功德跟福德不一样,这是我们必须把它辨别清楚。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佛门里面很多同学都没有搞清楚,往往把修福以为是修功德,那就错了。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差别,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提升你的灵性,这是功德。福德没有这个效果,福德,你所感得的是人间天上的福报,不能提升灵性,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不能不搞清楚。可是功德跟福德有时候是非常接近,在事上非常接近,好事,做好事,实际上在心里上讲不一样,功德跟福德在用心不同,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以不知道的。说到这桩事情,我们会想到梁武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跟梁武帝见面。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学佛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他在位的时候,为佛教建道场,这好事情,他建了四百八十座,都是很有规模的寺院。喜欢人出家,人家要发心出家,他一定护法,护持供养。他曾经护持供养出家人几十万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跟他见面,他就拿这些事情向达摩祖师夸耀,他问达摩祖师:我做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说了真话,跟他讲「并无功德」。他听了非常不高兴,话不投机,就不愿意跟他讲话,就送客。达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如果梁武帝要问:我的福德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他是修很大的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别在哪里?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这么多事情,心里头痕迹都没有,那就是功德,那达摩祖师一定非常赞叹他。他做的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这个好事,我做了那个好事,那就是福德。换句话说,大乘教里面讲,只要你有分别执著,统统是福德边事。如果离开了分别执著,你所做的全是功德。我们再讲得粗浅一点,你有自私自利,你没有把「我」忘掉,你所做的全是福德。如果你真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所做的点点滴滴都是功德。这就说明著相是福德,离相是功德,这个要记住,为什么?离相跟性德相应。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不著相。不著相是智慧,智慧成就的事情是功德。著相,著相是烦恼,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没放下,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再说一句更清楚的话,你用的是轮回心,轮回心干什么事情都叫轮回业,轮回业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受果报。你行的善,三善道享福;你造作的不善,三恶道受苦,这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有自私自利,有著我相、人相,你才有所畏惧。如果你真的知道,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恐惧?没有了。没有恐惧,还是断恶修善,干什么?就是这段经文里面所讲的,为主导除恶,这重点,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是来帮别人的,与自己毫不相关,那就是功德。如果以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那是福德。像梁武帝问的这些话,全是福德边事情,与功德毫不相干,点点滴滴还牵挂在心头,这就错了。所以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学佛德行,以为能至,一定要学佛的功德,要学佛的行谊,这样你才能达到你所希求的目标。目标是什么?开悟。学佛不求别的,学佛要求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学佛人,生生世世累积的因缘。佛法也是因缘生,离不开因缘。但是在因缘当中,你能把握著方向、把握著目标。现在是末法时期,业障很重,自己的业障重,外面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强,比古人超过一百倍都不止。难,真难!难,能成就,是真成就。在现在这个时期,修到清净心,古人不能不佩服。古人要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不能成就,遇缘不同,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方向,西方净土。往生就是成就,不但是成就,确实如佛所说,如祖师所说的,是究竟圆满的成就。这个法门,古圣先贤都称之为难信法门,真难信。但是它易行,易行是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它容易。实际上呢?实际上也不容易。不容易在哪里?不容易是你放不下。你真肯放下就容易,你不肯放下就不容易。你必须把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放下,你这一生稳稳当当的成就。
住世,这些年来我们提倡这三个根,住世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面对大众?遵循《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行了。这三样东西都是出於自性的性德,随顺性德,不违背。不违背性德的行为是佛菩萨的行为,所以要认真的学习。世尊灭度的时候说,教导后学「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不怕苦,愿意吃苦,一定要持戒。戒是什么?《弟子规》是戒,《感应篇》是戒,《十善业》是戒。只要把这个做好,决定得生,就稳稳当当的,不再受这个轮回之苦。轮回怕不怕?不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跟这个地方人有缘,你可以再来。是不是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再来?不必要,你去了,马上就可以回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你,你虽然没有证果,佛菩萨加持,你不会迷惑,你不会造业。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里去找?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常常念佛,一心称念。这个一心太重要了,我们念佛所以效果不彰,是什么?是里头夹杂著妄想,不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