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项原则,每一条都针对赫鲁晓夫来的。反面都有一句〃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足见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死后鞭尸十分恐惧。他在文革后期第三次打倒〃举不出一条缺点〃的邓小平,也就是怕他将来翻文化大革命的案,鞭他的尸。
五条的提出,是对势力日益强大的刘少奇的严重警告。所谓〃赫鲁晓夫〃那样,就是指的刘少奇,他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可惜刘自恃〃历史形成〃的地位,居然不察,只把它看做一般性的官样文章,充份体现了〃灵活性不够〃的弱点。结果毛泽东下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联合林彪、周恩来以及群众运动的势力下,一举把他打倒。
毛泽东习惯准备第二接班人
接班人和〃备用胎〃相似,却又不尽相同。备用胎只是暂代性质是在常用胎破损出缺的情况下使用的,并不期望它一定长久。接班人则是未来的常用胎,一旦上任,就不能轻易地换来换去,故必得慎重考虑。而无论是〃备用〃还是〃未来的常用〃,毛泽东都做了两手准备,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选了刘少奇,同时还选了任弼时,任死后又补上邓小平;刘、邓倒台,选了林彪,同时又提拔了陶铸;陶铸和林彪先后倒台,又选了王洪文,同时又选了华国锋。任弼时、邓小平、陶铸、华国锋,都是〃备用〃 的接班人,以防第一接班人可能出现的不测。
很多研究者都忽视了,毛泽东挑选接班人第二手、甚至第三手准备。其实只要看中共最高层人事变动的过程,就不难理解毛在这方面的良苦用心。
文革开始,刘少奇首先被剥夺的是接班人位置,从党内排名第二直落第八,但并未丧失国家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头衔。他前面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林彪取代了他的接班人地位是无疑的,周恩来的位置不变,依然是第三。值得讨论的是陶铸。
陶铸原来只是一位地方官,中南局第一书记,根本谈不上什么声望、资历和地位。他的本钱是紧跟毛的革命路线,在党内号称〃毛主席的好学生〃。六十年代初,党内有两位〃毛主席的好学生〃,一位是镇守上海的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一位就是陶铸。两位〃好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舞文弄墨。柯庆施经常在报上发表一些观念很〃前卫〃的文章,十分迎合毛泽东那与众不同的、激进的思想。陶铸则出版过两本散文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思想?感情?文采》。柯庆施的文章后来证明是他花工夫摸清毛泽东的心思,前政治秘书张春桥炮制而成的。毛曾在一次党的高层大会上赞扬柯的文章,还当众羞辱周恩来:〃这样好的文章,你写不写得出?〃 周恩来赶忙摇头,写不出写不出。
毛主席的两位〃好学生〃
柯庆施由此将张春桥提拔为上海市委书记,主管文教,指派他配合一直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江青搞〃京剧革命〃。〃大写三十年〃的文艺口号就是柯提出来的,甚合江青的口味。〃在柯庆施同志领导下,在江青同志关怀下〃,上海端出了两台〃样板戏〃,张春桥因而被成为〃两出戏书记〃(后来称〃四出戏书记〃)。柯庆施的经营,使上海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最佳基地。只是他身体不争气,做过肺癌切除手术,一九六五年四月五日清明节在四川成都与朱德、贺龙同赴晚宴,尽兴而食,吃了三个小时,回屋临睡又吃了一把花生米,夜半病发,三天后死于急性出血胰腺炎。
当时文革正在上海秘密而紧张的酝酿之中,柯庆施的死,使文革阵营痛失一位大将。幸亏柯一手培养的张春桥继承了他的全部政治遗产。但他毕竟资历太浅,要通过一段时间实际斗争的考验才能委以重任。
陶铸的两本书,据说也是秘书的捉刀之作。不过这两本书都是哲理散文而非演讲、报告、政论,从常理推断,秘书润色修改是可能的,完全代劳的可能性不大。不管怎么说,两本书为他带来了〃增长思考和写作〃的名声,也为日后挨姚文元的痛批埋下了伏笔,正应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老话。
平心而论,陶铸与柯庆施是有区别的。陶铸极力推行毛的经济路线,如〃大跃进〃、〃人民公社〃之类,在他领导的中南地区搞得一直很红火。他投毛所好,大修高干专用宾馆,建设毛的家乡韶山,拨巨款修建了秘密行宫〃滴水洞〃,即毛策划和遥控初期文革时住过、并发出过著名的《给江青同志的一封信》的那个山洞。文革前毛泽东外出巡视,最喜欢和经常去的就是他的中南地区,其次才是柯庆施的华南地区。当然,柯庆施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远在陶铸之上。如果柯不早死,陶铸的地位可能不会那样大幅度的越升。
毛泽东十分看好陶铸
一九六六年八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表面上看林彪是最大的获益者,从党内排名第六位升为第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越升速度之快,应该首推陶铸。林彪原本就是党的副主席,只不过从最后一名升为第一名。其他几位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都没有明言撤退,只是刘少奇既然排名拉后,原来的次序打乱,排法上多有不便,周恩来嘱咐新华社,发文稿时〃我的名义用政治局常委吧,不用中央副主席名义〃。周主动不用,其他人也不好再用,这样林彪才成了唯一的副主席。而陶铸从轮不上排名,一下跳到第四位,而且掌管在当时最重要的舆论部门,出任中宣部部长(陈伯达为副部长),并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的首席顾问,其地位的显赫,令人侧目。
陶铸一九零七年出生于湖南祁阳,十九岁入黄埔军校学习,加入中共,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暴动及广州暴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省委书记,一九四零年在延安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作为接班人,他的条件是相当不错的:湖南人,年轻(比林彪还年轻一岁),懂军事(黄埔军校、军委秘书长),懂农业(中南地区是第一大产粮区),会写作,搞过地下工作。他唯一缺乏的是声望。这使他在乱象纷呈、错综复杂的最高层很难站住脚。加上性情鲠直,不买江青的帐,当众予以顶撞,结果被江青与陈伯达连手将他打倒。从越升龙门到被打倒,前后不到五个月,速度之快创记录。陶铸与江青发生顶撞,找毛泽东谈话。毛泽东慰勉一通后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五十七了〃
〃你看,〃毛泽东启发他,〃这就是为什么把你调到中央来工作的原因。〃
这话已经说的相当明显。刘、邓被拉下来以后,林彪似乎成了当然的接班人。但从毛夏天写给江青的那封著名的信中看,他对林彪也有所不满和提防。再选一个陶铸上来的目的就是如此。可惜陶铸不察,以为只要对毛一个人忠心耿耿就好,不料中了江青、陈伯达的埋伏。
对于陶铸的倒台,毛泽东内心是有几分惋惜和懊恼的。他一边安慰自己,把陶铸说成是邓小平的人:〃陶铸是邓小平介绍到中央来的。当初我说陶铸这个人不老实,邓小平说,陶铸这个人还可以。〃一边又忍不住怒斥江青和陈伯达:〃你这个陈伯达,你是一个常委打倒一个常委。〃〃你这个江青,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你眼里只有一个人。打倒陶铸,别人都没有事,就是你们两个人干的。我查了记录,别人要不就是没有到,要不就是说冷话。陈伯达讲了,江青插了话。〃
第二接班人的重要特点
陶铸的罪名是〃保皇〃,也就是〃保护〃刘少奇、邓小平。这是他跟周恩来最大的不同。周恩来保的人再多,这两个人,尤其是刘少奇,是绝对不能保的,非但不保,还要帮着痛打。而陶铸刚从地方官调任京官,对于上层人事关系根本还没来得及理清楚,刘、邓又是他的老上级,是他一直崇敬的人,教他怎么下得了手?早在一九五五年一次党代会上,陶铸就说过:〃如果党内允许拜师的话,当主席的学生我不够格,但我愿拜邓小平为师。〃这话说得有几分肉麻,当时邓小平已是副总理,还当上总书记,上升趋势十分明显。邓小平对这位自称的〃弟子〃也很关照,一九六六年五月底,特意向毛泽东举荐陶铸,以接替刚刚被打倒的彭真的位置。毛泽东当然知道他并不是邓小平一夥的,要不也就不会这么痛快地提他上来,还亲自将他的名字钩到周恩来之后、陈伯达之前,——排名第四,超过刘、邓;也不会在他被打倒之后,那么恼怒地斥责陈伯达、江青了。但他毕竟保了刘、邓,犯了大忌,除了被打倒,似乎也别无出路。此事一发,讲了几句互相矛盾的话,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接班人,一般有几个重要特点:
一,接班人更年轻(华国锋除外);
二,不及第一接班人那么显赫、引人正目,其〃备用〃意图连核心成员都蒙在鼓里,便于韬光养晦,待机而出;
三,不属于某一派系,与上层其他人物没有什么渊源;
四,提拔后负责具体事务,以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威望;
五,牵制第一接班人。
林彪在陶铸倒台后,由于失去了〃第二接班人〃的牵制,更受毛泽东的疑忌,终于在〃九大〃登上法定继承人宝座之后,被逼造反大败,身败名裂。
周恩来在紧急处理林彪的事件中,挺身而出,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从而攀上了他一生声望、权利的顶峰。此时的中共中央,老臣凋零大势,新贵羽翼未丰又自相残杀,毛泽东之下,除周恩来之外再无任何人敢做〃第二人〃了。
周恩来充当临时接班人
一九七二年一月十八日,精神遭受强烈打击的毛泽东发生肺心病休克,苏醒后当着江青的面向周恩来交权:〃我不行了,全靠你了。〃
周恩来吓得直哆嗦,〃还是要靠主席。〃
一旁的江青闻言,面色铁青。自此,她开始处心积虑地要搞周恩来。
这是周恩来被当作〃紧急接班人〃的唯一的一次。一是由于他在处理林彪事件中首当其冲的贡献,二是他在主持文革混乱状态下的中央日常工作起到的稳定作用,三是他成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硕果仅存的人物。毛泽东自觉年老体病,拖得过今天拖不过明天,一旦撒手归西人事、政局都要有个交代。同时也是对周恩来的一次试探,又包含无奈、自嘲的成份,意思颇为丰富。
然而作为正式接班人,周恩来并不令毛泽东满意。这从他立刻着手物色、选拔新的继位者即可以看出。他看中了王洪文。
周恩来为什么不令毛泽东满意?毛泽东在此后不久对张春桥的一次谈话中,说周恩来不适宜做一把手,亦即不适宜做接班人继承大业,因为他缺乏〃这个〃,说时做了一个狠劲一劈的手势。什么是〃这个〃(狠劲一劈)?——是指果断?气魄?霸气?凶狠?力量?拼搏精神?可能都有一点。毛没有仔细解释,张春桥当然也不敢问个究竟。张春桥掂量自身的份量,似乎不缺〃这个〃(狠劲一劈)。他在文革初期虽贵为文革小组组长,却不受重视,人们只把他当作地方(上海)驻中央的代表,且作用、能量,反不及组员王力、关锋、戚本禹这几个〃小爬虫〃。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日,上海安亭事件爆发,王洪文的工人造反兵团赴京告状被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