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是圆教,圆教的初地,别教里头没有。你看别教,初地才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十地破了十品无明,到等觉再破一品无明,然后成佛,成佛又破一品无明,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十二品,破十二品在圆教是第二行的菩萨。你看十住破十品,十行,初行、二行,二行的菩萨就是别教里面的佛。二行以上,别教里头没有了。何况二行以上的一直到十行,后面还有十回向,多少位次?十八个位次,这十八个位次别教里没有。
由此可知,我们明白了。初住菩萨,我们讲《华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前面跟诸位做了多次的报告,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是什么?我们讲过,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破一品无明的时候,妄想没有了,妄想是什么?妄想是起心动念。破一品无明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情形?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的境界,这不能不知道。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起心动念,这是凡夫。所以圣人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只可以用个「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这些来形容。形容归形容,实际上无法体会得到,你能体会得到,你已经契入境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四十一个位次是无明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但是你要知道,习气没有断没有关系,不妨碍。这个不妨碍是不妨碍自己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就是众生有感你就能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示现什么身。所以初住菩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才断无明,就是妄想才放下,也就是刚刚能够放下起心动念。到这个境界,他就有能力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这个人想求佛来度他,他跟这个人有缘,他就可以现佛的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他,应以菩萨身得度就能现菩萨身度他。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就有这个能力。在法界虚空界里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当中六道里头,他都有能力。不但在六道,在十法界也有这个能力,他可以应化在四圣法界,哪里有缘哪里就现身。所以,无明的习气不障碍他,他一面度化众生,一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是习气自然就减少,一直减少到没有了,习气完全没有了就叫究竟圆满佛。所以究竟圆满佛跟初成佛道的佛,在智慧、神通、道力上几乎都没有差别。只是一个无明习气没有了,一个还带著无明习气,不同的在这个地方。
所以有为法,真正要用功,要断烦恼,要成菩提,在《华严》是十信位。十信以上怎样用功?无功用道。为什么?你不能起心动念,还用什么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用功,起心动念就错了,就堕落了,这个道理要细心的去观察。不能讲思惟,为什么?一思惟就错了,思惟里头有分别执著。所以佛家讲参,不讲研究,叫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分别执著,这个叫参;研究用分别执著。
譬如我们最近在法国开完大会之后,到英国去访问。我在英国伦敦大学上了一堂课,在剑桥大学也上了一堂课,听课的是学校里面的教授跟研究生,都是研究汉学的。他们写的论文当然我没时间看,他把论文的题目告诉我,有研究孟子的、有研究王维的,王维是诗人。汉学系的学生,很用功,普通话说得很好,所以不需要翻译,都很年轻。有不少,大概老师都到过中国、到过台湾,学生也有少数来过中国学普通话,我看到很欢喜。这两个学校是世界闻名的,汉学系。我在讲演当中就告诉他们,我说你们在那里研究几年,有的人拿到汉学硕士学位,有人拿到博士学位,可是你们一生还是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是不是?是的。烦恼没断,习气没断,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
我接著又说,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们得不到;佛法里面所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们得不到。这什么原因?你们学佛了,没有把分别执著放下,你们学的是佛学、儒学。佛学、儒学都叫做汉学,汉学里面包括儒释道。要怎样才能得受用?把这两个名词翻过来,儒学翻过来,叫学儒,佛学翻过来,学佛,你要学佛、学儒你就得受用。学儒是什么?学做孔子,我要学得跟孔子一模一样,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得到了。你要学佛,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法喜充满,你得到了,常生欢喜心,得到了。你这一生会过幸福美满的人生,不是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不是。我们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一堂课,他真正懂得之后,给他一个新的概念,怎么个学法。你是搞儒学还是学儒?你是搞佛学还是学佛?这总得搞清楚、搞明白。
要真正学,儒释道三家,统而言之,用佛法的术语来说,都离不开戒定慧;换句话说,学儒也好,儒要守礼,佛跟道都讲戒律。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十善业》学起,你才不亦乐乎。你要不从这上下功夫,你只讲学问,你用分别、用执著去写论文,真的可以拿到学位,但是你得不到受用。我们念这部经,得受用,你看「则能爱乐甚深法」,甚深法是什么法?佛法!佛法是甚深法。佛法里所讲的法性、法相,实相、法界,讲这些,这是甚深法。这个甚深法里头有法喜充满,法味无穷。你契入之后,对於整个宇宙、人生通达明了,你怎么不快乐!
法性里头,就是甚深法里面,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本来具足智慧德相。而且智慧德相没有数量的,没有边际的,所以我们只可以这样说法,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你怎么会不快乐?而且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有,我也有,他也有,哪个没有?蚊虫蚂蚁也有,饿鬼、地狱也有,他是众生,众生都有。不但有情众生有,无情众生也有,现在我们得到证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得到了证明。水是矿物,它有。我们善意对它,你看那个水结晶多美;以恶念对它,它的结晶多丑陋,从这个反应当中我们知道它有智慧德相。所以有些人从这里面领悟到了,用苹果、香蕉做实验。苹果、香蕉采下来,同一棵树上的,把它放在两个盘子里头,有一点距离。一个以善意对待它,我很喜欢你,很爱你;另外一个,用恶念对待它。过了几天之后,这个善意的很好,都没有变坏,我们讲保存时间长;那个以恶意对它的,已经腐烂,味道已经很难闻,不能吃了,它有反应。这就说明什么?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矿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在经上常说「境随心转」。你了解境随心转,然后你就恍然大悟。中国人讲风水,现在外国人也讲风水,跟中国人学的。风水是什么?境随心转,风水从哪里来?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你的心善、行善,外面环境没有一样不善,这就是好风水。如果心不善,行为不善,外面环境都变坏了。风水在哪里?风水在人心,不在外面境界。这是风水家讲的两句话,没有骗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没有福报,那个地方风水很好,你去住,风水变坏了。你要是很有福报的人,你在那里一住,那里风水不好,它慢慢会变好,就是这么个道理,甚深法!你会对这个甚深法非常爱乐,乐是喜欢,非常喜欢,锲而不舍。
性德显露,所有一切过失都没有了,为什么?过失是违背性德的。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性德,不违背性德,这就是佛法讲修行证果。所以佛首先教我们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解事实真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常存,永恒不变;相是妙有,刹那不住。所以性是常住的,法是无常的,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了,对於一切现相不会放在心上。为什么?就是《般若经》上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身体这个法相,这个肉身是现相,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得,这就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那你叫自找苦吃。六道众生迷惑颠倒,把幻相当作真的,真的则完全不知道了。佛菩萨晓得真的,他是念念跟真相应。妄不去理会它,也不必去把它断掉。它是妄,你要把妄断掉,你不是妄上再加妄?所以佛随顺我们的知见来讲,随缘,不要执著;再进一步,随缘,不要分别,然后你才懂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得受用。我们今天讲幸福美满的人生,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你才真得受用。理事无碍,阿罗汉就能证得。
我们读孔子书、读世间圣贤书,再以佛法来做个比照,他们所得到的境界比一般人是要高。高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不齐,所以世间有圣人、有贤人、有君子,这是上中下三品不齐。但是他们没有超越世间,没有超越世间,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没断。他为什么境界那么高?他真的是放下了,没有彻底放下,比我们一般人放下了很多。也就是说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很淡薄,淡薄就是他放下了,不像佛门里面放得那么彻底。佛门放得彻底,所以他称为大圣,他走的是回归自性的路子。儒家放下一部分,这是回归自性的预备功夫,也非常难得。好像虽然没有进入大学一年级,现在在念大学预科,预备班,也很难得。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三大类的烦恼都放下了。执著放下,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放下了,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无明烦恼,才能够爱乐甚深法。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有些同学告诉我,某人很精进,现在退心、退转了。我们听了笑笑,不在意,为什么?退转是正常现象。为什么是正常现象?他见思烦恼没放下,他怎么会不退转?真正不退转是要放下执著才不退转。他还有执著,只要还有少分执著,遇到退缘、不善的缘,他就会退转。真正不退转,不再执著,他就不会退转。一切真的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很好,恶缘也很好,就不会退转了。如果说善缘有贪恋,恶缘有瞋恚,他怎么会不退转?
修行在哪里修?诸位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行是行为,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为;修是修正,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佛菩萨所说的经论就是标准。经论,古人很慈悲,把它分做三大类,这三大类很重要,很必要,就是对治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戒律修身,我们身体的造作用戒律做标准。符合戒律的,正的,对的;与戒律相违背的,错的,不对的,你把它改过来。经教是语业的行为,言论,我们的言论跟经上所讲的相应,对的;与经上讲的不相应,错的。起心动念是意业,论藏,经律论三藏,论是智慧。我们起心动念,想法、看法与论相应的,对的,正慧;如果与论讲的不相应,邪慧,错误的。所以经律论三藏是标准。经律论三藏是佛说的,佛是过来人,我们没有见性,要用他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