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谜庑┲罘鸶ㄉ砥腥裁锤ń缰谏杏Φ澜弧V谏懈校陀杏Γ嬲形颐茄勰康敝欣纯此鞘遣淮切晾汀⒉慌滦量啵睦镉星螅睦锞陀杏Γ徊唤鍪俏颐钦飧龅厍颍谔盏敝形蘖课薇呤澜缥蘖课薇咧谏谏懈校鹌腥陀杏Α�
感应这个事情不难体会,诸位同学在大乘经教能够稍稍契入少分,那不是多,如果我们用百分比来说,你真正能够契入一分、二分,百分之一、二分,你就能看得很清楚。这怎么个清楚法?你能够看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在此时此处,就会被你看见、被你发觉。你还是看不出来,换句话说,你是连一分也没契入,契入一、二分就看出来。在哪里?真的是无时无处不在。那我们初学佛的这些学人,初发心的这些学人,感恩的心油然而生,知耻、惭愧心当然也就生起来了。於是这才真正懂得我应该要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萨的恩德,感激老师的恩德,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谓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谁叫你做?不需要人叫;谁督促你?不需要人督促,你会自动自发,你在这里面得法喜充满。现在一般人讲,你在这个地方得到不同维次空间的讯息,得到许许多多的能量,这是现在一般人口里头的术语;在佛法里面的术语,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叫加持,现在人讲能量、讯息。
所以你要是懂得你就明了,科学所说的、哲学所说的、宗教所说的,跟佛所说的、跟圣贤所说的,术语尽管不同,是一桩事情,是一个意思。这是什么?这是通,就贯通了,你才能体会到《论语》里面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才真正体会到。不契入,体会不到。那我们怎样才能契入?烦恼轻了,我不说断,烦恼轻了就能契入少分,一、二分。如果契入个五、六分,那要断少分的烦恼。
这个断有转变、有伏烦恼,伏烦恼我们可以做到;断就是转变,这就难,真的不容易。如果是转,给诸位说,为什么我说转?烦恼跟菩提是一个体,迷的时候叫烦恼,悟的时候叫菩提,如果你说烦恼断了,那菩提也断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里面常讲断烦恼其实是转烦恼成菩提。烦恼没有了,烦恼那真的是断了,烦恼已经变成菩提,所以诸位也许常常听到佛门里面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明、一个暗,明来了,暗就没有了;暗来了,明就没有了,互为消长,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它的体是自性,自性没有生灭,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要晓得真的是转烦恼为菩提。
你看戒经里面,转悭贪(悭贪是烦恼)为布施,布施是性德,一个人没有悭贪了,非常慷慨大方,欢喜布施;转恶业为持戒,转瞋恚为忍辱。我们用六波罗蜜来说,所谓六度,六度从哪里来的?转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一般我们常常听法师讲经,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这又是说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六大类,更简单。《百法明门》还有二十六个,这个地方只有六个;菩萨修学的纲领已经更简化,只有六个。你怎么能把它转?转过来是觉,没有转过来是迷。
古时候宗门教下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觉性,时时刻刻能够警觉,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迷。这一觉醒了,迷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方法很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戒定慧,戒定慧里头最重要是定慧。戒是手段,教初学的。初学的没有定、没有慧,怎么办?教他持戒。持戒就是什么?先约束他,用戒律约束他,慢慢从约束当中他的心就得定,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由此可知,持戒的目的是得定,这个要懂得。戒律持得很严没有定,这戒管不管用?不管用。不能明心见性,但是戒律持得很严的人不堕恶道,这是真的,他离不开欲界,三界里头离不开欲界。因为色界他要有定才能去,他没有定,他到不了色界。所以持戒果报在人天,天只限於欲界天,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戒律持得再好,出不了欲界。
要是破戒不持戒,果报在三途,那真叫奇耻大辱。所以具足惭愧耻辱的人,知耻的人,我们今天讲这个人决定不造恶业,为什么?造恶业是羞耻。人身再来生到三恶道,你说这是不是耻辱?做人最大的耻辱无过於是,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他的行为一定有规范,在儒家讲的是守礼,学佛的一定持戒,不堕恶道。那他还没有懂得不出恶道是大耻辱,这个他还没有发现,他要发现之后,那就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大幅度提升自己的灵性,要藏护诸根。
藏护诸根在净土里面讲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跟都摄六根是一个意思,这就好懂。念佛人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惭愧,那是真正耻辱,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识清楚。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有决定的成就,能不能做到?只要你肯做,没有一个做不到,所以这个法门确实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如理如法的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一首偈,第十四首: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这是跟前面正好相反,供斋的斋主,或者是看到他的家人,没有惭愧心,不知耻,见到这样的人引发的大愿,『舍离无惭,住大慈道』。我们在讲这个之前,前一首偈后面,清凉大师《钞》里面有一段文我们把它念下去,就是《净名经》所引的。「净名云,所见色等者,即迦叶章,令迦叶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等」。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引用《净名经》所讲的。下面就是和这部经上所讲的,「是故藏护诸根,则不犯尘境,成六自在王,岂为六贼所劫夺耶」。总的意思来说就是六根不染尘境,六根在六尘上得到解脱,所谓是得六种自在。根在色上解脱,眼根在色尘上解脱,耳根在声尘上解脱,鼻根在香尘上解脱,舌根在味尘上解脱,取这个意思。
怎么解脱?不分别、不执著就解脱。你要分别执著就生烦恼,你的意识就被外面境界所转,那就很痛苦。如果你看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只要分别执著才起来,你就想到《般若经》上总的纲领。六百卷《大般若》我们读了之后也做一个总结,我的总结都很简单,「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起什么分别执著?分别执著也不可得,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你心才定,定生慧,这才是真正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藏护诸根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前面的一段意思。所以佛法它的殊胜,把最巧妙的方法(这是佛家讲善巧方便)都教给我们,问题就是我们要真正能认知,就是你要认识,你要知道、要明了,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落实。
修行决定离不了境界,《楞严经》上讲得好,成佛也好,堕三途也好,统统都是六根。六根用得正就成佛、成菩萨;六根用得不正,迷了,用得不正那就是三途,所以总离不开六根。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六根对六境就要懂得修行,决定不迷、决定不邪、决定不染,你就把修行总的原则抓住了。总原则就是三自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所以三自皈是觉正净。翻邪,邪就是觉正净的反面,反面是迷邪染,我们要把迷邪染转变成觉正净,这叫翻邪,翻过来。在什么时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之处,你要懂得把它翻过来。这起心动念起什么心?起了贪爱的心,起了自私的心,起了自利的心,这就迷了,这就邪、染,这就迷邪染。这种心一起来,立刻你就想到觉正净。提不起觉正净,念佛的人有一个好方法,立刻提起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这要晓得。这个名号是梵语,它的意思,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翻成中国意思是量,无量。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智、是觉。无量智、无量觉。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我要皈依无量智慧、无量觉悟,就把你那个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念久了,它就产生力量,只要念头才一起来,善念是三善道,恶念是三恶道,不管善念、恶念统统把它伏下去,你就离了六道,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超越六道轮回的捷径。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第一个不贪恋身体。所有一切罪恶的根源,《八大人觉经》上讲得好,「形为罪薮」,所有一切的过失都是为贪恋这个身而来的,你们想想看对不对?贪财为了这个身,贪色也为了这个身,好吃为舌头,喜欢舒服一点,都是为这个身。这个身是造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佛法第一个叫你破身见。《金刚经》,这在中国是最流行的、最普遍的,几乎是学佛必读的必修科,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它破这些执著。佛教菩萨、教修行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先从无我相起。无我相从哪个地方下手?无自私、无自利,从这里下手。我平常勉励同学们的,放下自私自利,这是修无我相,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们从这里下手,《金刚经》这四句才能落实。这四句落实了,给诸位说,至少是须陀洹果,圣人,超凡入圣,在《华严经》上讲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那是《华严》的当机者。你不从这上去做,你就没有法子。
所以我常常讲,这些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物质的生活尤其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不被外面境界转,你就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讲得好,「若能转境」,它叫转物,我常常讲境界,「则同如来」,这个如来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都称如来。所以《华严经》上讲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如来,都是真佛不是假的。相似位是四圣法界,一真法界是分证位,为什么叫分证?因为他的习气没断。我们这也报告多少次,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对他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一点妨碍都没有,应以佛身而度者,他就可以现八相成道,现佛身来度化众生,初住菩萨,他在作用、德用上讲跟究竟圆满佛没有差别,所差别的是什么?他带习气,究竟圆满佛不带习气,这个道理我们前面详细跟诸位报告过。所以我们要懂得下手之处。下手之处,在物质生活上决定没有丝毫贪恋,有,很好,很方便;没有也好,省事,这样的心态,你说你多快乐!你多自在!你不会被这些虚幻的东西受了累赘,生起烦恼,那你就错误。有没有都无所谓,然后你烦恼轻,智慧增长,智慧才重要。
智慧现前了,那我们学佛的人,尤其是研究教、讲经的人,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经典,经典可不可以要?要不要?可以不要,智慧开了就不要。怎么知道可以不要?你想想《坛经》上讲的,六祖能大师他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