鍪兰浞挥刑傲担獾谝桓錾聘幻挥胁_恚,第二个善根;没有愚痴。没有愚痴怎么讲法?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不迷惑,这就是不痴。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六道轮回,如果广义的来讲,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属於世间。世间一切法依正庄严,顺境不贪,逆境不瞋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明了什么?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你是真的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明了。再深入一点,大乘经教里佛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在这个里面要起了贪瞋痴慢,错了。你起这个东西,你是被外境迷了,你不知道外境的真相,你才会生起这些烦恼。如果你知道外面境界相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实是真实,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永远常住在深心正念上。为什么?起贪瞋痴是邪念,由此可知,只有深心正念才是真正乐集善根。这是讲到世间善根。
出世间善根只有一,没有三。出世间善根是什么?精进。确实像《易经》上所讲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菩萨善根。出世法里只有一个善根,精进不懈,永远没有退转。到什么时候不退转?十信心满就不退了。所以,发心有理有事,理事参透了,那个发心不退,真正明白道理,也会不退。只是在事相上发心的,一遇到挫折、或遇到差别的境缘现前就退心。我们看到学佛同学,真的是不退的少,退的多。你细心去观察他,他为什么退心?我们一般讲佛理不通,那就难怪。明了理事的真相,就太少了,那真正是有了功夫,契入境界,虽然契入不多,契入少分,他起作用;只有在这个状况之下是不退转。单单是不明理,单单是事,事都是凭一种热情的,某种因缘现前的时候他那个热情温度会降温,於是他就退转。这是积集善根就重要。
世法三善根的反面是三毒,就是贪瞋痴。三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经论上说得太多了。世尊的教学,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醒同学,一定要知道世尊的慈悲、世尊的方便、世尊的善巧,那就是不断的重复。为什么他的说法有那么多的重复?那就是我们凡夫善根浅薄,记不住;纵然记住,境界一现前,佛陀的教诲就忘掉,还是随顺烦恼习气,随顺烦恼习气你造轮回业。佛慈悲,不断的呼唤。所以佛家的经典不是文学作品,不是艺术,你一定要把它看作慈悲的教诲,你才能体会得到。重复千遍万遍,你回了头,回头了还是千遍万遍,为什么?你周围的人没有回头。果然大家都回头,佛一句话都没有,口挂墙壁。
今天像三毒烦恼跟三善根,要不要天天提?天天提醒,依旧做不到,那怎么办?还是继续不断天天提醒,总有一天你明白了、醒过来了。就好像一个睡著的人,睡得很熟,推推他、喊他,他没有醒,再推推他、再喊他,推了十几次、二十几次,他才醒过来。这些事情我们很容易明白,甚至我们干过。我们睡熟的时候,别人也喊我们,也要喊好多次,特别是喜欢睡懒觉的。喊了,答应了,答应但是又睡著了,我们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就常见。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才晓得佛的慈悲。所以三毒太可怕,哪个人没有?
佛菩萨常常提醒我们,贪心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第一个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个业因,因缘非常复杂。复杂的因缘里面,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这佛常说,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贪而不舍,这个执著非常坚固。我们干的什么?每天干的是鬼业,干的是什么?干的是往饿鬼道走,你也修道,修饿鬼道。如果对一切人事物,瞋恨心非常重,念念放不下,这个人走地狱道。邪正、是非、真妄没有能力辨别,往往搞颠倒,愚痴,这个人行畜生道。你说可不可怕?立刻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是行什么道?你就清楚了。
恶道可不能走,你要想真正成就,要放下;要想能真的有把握,快一点成就,彻底放下。很多人知道放下,没有彻底放下,放一半,还留一半。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留一半,一半生烦恼,不生智慧。什么时候生智慧?能放下百分之九十,才有一点智慧的影子,必须百分之百的放下,智慧现前。智慧要不要求?不能求,为什么?求,没有放下,求里头一定有贪瞋痴。不求智慧,学佛不求证果,什么都不求,彻底放下,自自然然感应道交,妙不可言。所以法称之为妙法,就妙在这里。为什么?稍稍有求的念头就不是正念。我念佛求往生,愿是要求往生,可是念头不能里头有求,念头要放下,跟西方极乐世界融成一片,哪有不生的道理?这个意思很深,但是是能体会得到的。
如果你再问为什么极乐世界不能求?极乐世界是心现识变,唯心所现,是自性所现的境界,求是向外求。你要懂得极乐世界都是自性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也不例外,也是心现识变的。要不要求?不求,自然就得到。你求得,也能得到,求得的是有限的,不求而得是无限的;求得是虚妄的,不求而得是真实的,这个道理就愈讲愈深了。如果我们是一直都修学大乘,学习大乘教理,《华严经》学到这个地方,我说这个话能听得懂。如果前面没有学过,初次来听,那就有困难。大家都以为求才有得,不求怎么会有得?不求得,那是真的得;有求之得,不是真的。为什么?有求会有失去,无求的就没有失去,没有失去是永恒的。没有失去的是什么?无贪、无痴、无瞋、精进,永远在精进,为什么?那里头有乐,叫法喜充满。无贪、无瞋、无痴、精进里头有无量的法喜。古人所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再好的味,没有法味浓。所以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五句决定是圆满具足,念念不舍,念念具足。
末后一句「常念利生」。我们要问,他这个「念」是正念还是邪念?常念利生,给诸位说,这是正念,不是邪念。邪念是有念之念,正念是无念之念,无念之念才叫常,有念之念无常。为什么?它有时候会断,会断就不叫常,不断才是常。我们今天讲你的起心动念,念到利益众生,有时候就忘掉,就断掉了,那就不叫常念,那怎么是常念?无念之念,为什么无念之念?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你了解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就常念了。人,说实在话,迷惑颠倒的众生,常念只有一个我,这是他的常念,永远不失掉。就是不想我的时候,任何场合他立刻就是我。佛在经上讲得好,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头一个就是我见,执著有个我。
并没有把「我」挂在口里头,也没有把「我」挂在念头上,那叫常念。我们知道念头是无常的,前念灭后念生,我们常讲杂念妄想,这个念是无常的。离掉杂念,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常念就现前。常念决定利生,所以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们想想这两句话是不是常念利生?也正是古大德常说的,什么是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利生,利生当然离不开慈悲方便。慈悲方便,我们说怎样落实?《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菩萨落实常念利生,显然跟凡夫知见不相同。「名之为贤」,这是解释菩萨名号。贤首,什么是贤?长者为我们说到此地。
下面再解释首,「创从凡夫,顿彰法界,诸佛因果理智,一时明现,名之为首」。首是第一,这段话说得非常好,创是创始。我们现在是凡夫位,凡夫,清凉大师前面说得很好,《华严经》是世尊在定中说的,听众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天、二乘都没有与会听闻的条件。我们怎么会有条件?清凉在「十种当机」末后一条,是凡夫。什么凡夫?大心凡夫。我们谚语常讲量大福大,大心凡夫就是量大福大,他可以参与华严法会。由此可知,量大也是多生多劫修来的。
为什么一般人心量都那么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所以自私自利。尤其现代,现代人的心量就更小了,什么原因?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所以心量变得很小。在中国古代,圣贤教诲从一开始就是教你拓开心量,真的成为量大福大之人。我们的老祖宗真了不起!五千年就是这种教学,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五千年前中国的老祖宗,教儿女、教下一代,教什么?伦理、道德、因果,这是教育。而教学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父子有「亲」,那个亲是亲爱。父子之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天性,它是自然的,没有任何条件的。可是现在真的问题出来了,有父母真的不爱子女。所以我特别强调从什么时候看?从小孩出生三、四个月那时候看,为什么?特别明显。小孩没长大,还不会说话,你看他的表情、他的动作。虽然他还爬不起来,还不会走路,看他动作、看他表情,他对父母的爱,而父母对他也照顾无微不至。所以中国教育的起源,就是起源於这桩事情。
古人就想到这种发自真心的爱,如何能叫它永恒保持,一生都不会变质,那就变成父慈子孝。要叫他永恒保持一生不变,用什么方法?教育!所以教育从这里开始的。教育的目标,就是把父子之爱永恒保持,真正是父慈子孝。第二个目的,就是把这个爱扩大,心量扩大;把爱父母这种真的爱,去爱兄弟、爱家族、爱国家、爱一切众生,扩大了!从这个原点慢慢往外扩充。外国人讲我们这个宇宙是大爆炸,中国的教育就是爱的大爆炸,要把这个爱扩充到虚空法界。中国的五千年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父子有亲的教育,心量就大了。量大福大,华严会上的当机者,「创从凡夫,顿彰法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长者为我们介绍菩萨名号的第二个字,首。「创从凡夫,顿彰法界,诸佛因果理智,一时明现,名之为首」。这个难得的,是创始是从凡夫,这个话意思就是含著我们也有分,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要修普贤行,普贤五位行门,就是前面讲的五句,很重要。总的来说,就是看破放下。现在人有个很错误的看法、想法,造成严重的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他的智慧,佛门讲堵塞悟门。我自己在没有遇到善知识之前,也犯这个过失,这是现在人的通病。
这个过失是什么?学东西要多,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当然就不是一个老师,很多个老师。像现在在学校里面,从小学起到大学都是学很多科目,每个科目都有一个老师。学道也是如此,今天上午还有两个国内的同修来看我,也谈到这个问题。求学的时候多方面去参访,广学多闻。佛说的话没有错,我们自己把意思错会,所以《华严经》到最后,用善财童子来表演。我们读了这个之后真的才明白,把过去老师对我们教的那些方法搞清楚了,对老师是格外的感恩戴德。你不了解这个道理,总以为老师专制跋扈,好像自以为了不起,会产生这个错觉,这真是罪过。老师真心对待你,你不认识,产生这个错觉。
我跟李老师头一天见面,我把我的来意向老师报告,老师非常冷静,观察。然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