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诸多病人,才能让自己这颗善良的心平静下来。
考订本草,这是李时珍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主攻方向。由于李家的家庭
环境和个人的切身经历,他深感“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李建元《进本草
纲目疏》),它不仅影响医生的技术发挥,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
生命安全。而且本草的各种错误代代相传,危害大,李时珍出于对国家和民
族的高度责任感,更坚定了他考订本草的信心。
… Page 14…
这一年大约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以后,李时珍三十岁左右的时候。
李时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父亲惊奇地说:“你是想重修‘本草’
吗?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啊!”
重修“本草”的艰难程度,李时珍当然是知道的。编修一部新的“本草”,
必须要改正旧的,补充新的,而且要保证编修的正确性,不知要花多少人力、
财力。
李时珍又问父亲:“唐慎微他们是怎样编修‘本草’的呢?”
李言闻说:“那是经朝廷批准的,不然的话,谁有力量去做呢?”
李时珍说:“我们也可以请求朝廷批准啊!”
李言闻苦笑着反问:“朝廷能批准我们这样的人来修订‘本草’吗?”
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李时珍发现修订“本草”这件事,实在是困
难重重,可是,他太了解修订“本草”这件事的实际价值了,无论如何,他
也不能任凭错误百出的“本草”再世代相传,误伤百姓了。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编修“本草”的准备工作。
他一边行医,一边大量阅读与“本草”有关的各种书籍,以丰富自己在
医学方面的学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他还读了大量的经史百家名著,做札
记,谈认识。他还读了许多前人未加注意、未曾引用的书,企图从古代学术
宝藏中挖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如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诗,告诉他蔗浆
是寒的,使他更了解蔗浆泻除中热的功用。他还从苏辙的“客来为说晨兴晚,
三咽徐收百玉浆”两句诗中,得知了栗子的妙用。他用之于临床治疗,也发
生了效力。
有一次,他读过《楚辞》中的“将与鸡鹜(wǖ)争食乎”,“将泛泛若
水中凫(fú)乎”两句。立即发现了陶弘景、寇宗爽等人把凫与鹜混淆的说法,
严格地辨明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古“凫”看做野鸭,而“鹜”则是一个家鸭。
李时珍也不轻视稗官小说,这使他收益很大。他利用行医的空闲时间,
把握一切可读书的时机,阅读了好几百种象《泊宅编》、《两山墨谈》那样
的笔记。刘贡父的《芍药谱》、沈立的《海棠谱》、范成大的《菊谱》、戴
凯之的《竹谱》、叶廷珪(guī)的《香谱》、苏易简的《纸谱》等等,他也
都细细地阅读、研究。在后来他为编撰 《本草纲目》而对各种药物进行考证
时,这些谱录式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对于边远地方的药物生产情况,他不大容易了解。因此,李时珍对于象
《南方草木状》、《桂海虞衡志》、《凉州异物志》这类书下过一番功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等人七次下西洋。跟随他们去的一些人,如
马欢、费传、巩珍等人,回来后都写了书,叙述沿途经历和各地风俗材料,
李时珍便利用他们所供给的材料研究外国药。
在读书的过程中,李时珍总是细心地分析、研究、思考。他一方面肯定
书中正确的方面,同时,对书中的矛盾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都—一摘录
下来,以便核实和更改。
在阅读各类书籍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本草”书远远不能囊(náng)
括医家的丰富经验。从《证类本草》问世到李时珍生活的明代,已经过去四
个多世纪了。这四百多年来本草学仍然在继续向前发展。
随着医家与各种疾病的顽强斗争中,一些医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
经验,在古代医学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收获。
… Page 15…
金、元时期有四大医家闻名于世,他们是:主张用寒凉药的刘完素,他
针对宋代的古板的医务制度——规定医生处方用药必须使用官方颁布的方
剂,使用成药也不许任意变化配方——主张处方用药要注重实际,因人而施。
病人的生活状况、所处环境及病情各不相同,用药也应该有差异,不能强求
一律。常用攻下药的张子和,敢于用峻激的泻剂和吐剂,广泛应用“攻病三
法” (即发汗、催吐、泻下),注重攻法,慎用补法。擅长用补养脾胃药的
李东垣,研究滋阴降火药的朱丹溪。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 (yúan)、朱
丹溪四家,即所谓:“金元四大家”,提出了不应当盲目搬用古方的观点,
指出了旧医书和本草的许多讹误不足之处。他们研究新药理,推广新药效,
发现新药物,讨论如何组成新的有效方剂,出现了良好的争鸣气氛。他们的
学术争鸣对李时珍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增强了他重新修订本草的意
愿。
另外,宋元时期海陆交通日益发达,对外贸易超过了唐朝。1973年,考
古人员在福建省泉州湾发现了一艘宋元时期沉没的海船,船舱中除有大量的
古铜钱和瓷器外,还发现许多药物,如沉香,檀香、水银、朱砂、胡椒等。
由此可见,那时我国与国外医药学交流已经相当发达。那么,宋元时期引进
的一些药品就没有归入“本草”书中,需要在书上填补新内容。
元朝时,由阿拉伯邀来了医生,在北京开设了“回回药物院”,并且翻
译了阿拉伯医药书籍《回回药方》。
明朝时,郑和七次奉命下西南洋,最远航行至非州东岸,后来,随行人
员不仅记录了旅行经历,还带回了芦荟、乳香等外国药材和许多国外的医药
学知识。
随着本草知识的日益丰富、发展,旧本草早已经不够用了。应当早日有
一本新的本草问世,来全面总结祖国本草学的新认识、新经验,以提高医药
学的水平,更有效地为人们治病。
研读了大量书籍,探讨了新知识后的李时珍,修订“本草”的决心更大
了。
一边行医、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的李时珍,读了许许多多的医药书籍,
记下了好几柜子笔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十五岁的李时珍认为
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开始编写修订“本草”了。
他把这部著作取名为“本草纲目”,加上“纲目”两字,是因为他设想
将这部书作新的归类,使它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便于使用。因此体例上一
定要条例清楚,提纲挈领,细目分明,因而取书名《本草纲目》。
同一年,他收了一个叫庞宪的徒弟。徒弟很勤奋,为人忠厚仁德,后来
成为研究《灵枢经》的名医。他也是后来李时珍著书和采药时得力的助手。
李时珍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根据自己的分析,按药物的名
称、形状、产地、功用等项目编写,将名家说法罗列进去,加以比较,由于
他一边着手书本考证,一边进行医疗实践,实践经验,帮助他解决了不少难
题。但是,工作越深入,难题越多,他发现各种本草书中对药物的名称,形
状、产地、功用等记载往往写不清楚,有的记载相互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书中有解释,但是插图少,语句含糊,不能让人一目了解。
工作开展后,碰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他的心情越来越急。
李言闻看出儿子的心思,就对他说:“编一部《本草》,要把全国出产
的药物都重新查访过”。“历代医书的作者中,许多人就是没有对药物进行
… Page 16…
一番实际调查,而是抄来抄去纸上猜度,所以闹出许多分歧和笑话”。
李言闻又鼓励儿于说:“你不是写过《蕲蛇传》吗?回忆一下是怎样写
出来的呢?”
李时珍当然不会忘记自己胆战心惊地观察龙峰山上的白花蛇那段经历。
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并使这本书具有真知灼见,真正拥有实际价值,
李时珍决定自己亲自上山,遍采药品,在实践上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于是,他先把要查访的药物开列名目,先找本地出产的,再找不容易寻
到的;自己找不到,就向当地人请教。他先在蕲州周围查访,这里不少人认
识他。他为人谦虚,又不耻下问,不论是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都要请教。人们知道他的意图后,都乐意为他提供情况,甚至和他一起去寻
找可供制药的动植物和矿物。
一天下午,李时珍身背药箱走进一个山谷,眼前忽然一亮,他发现满山
遍野开着一种白色的山花。这种草,茎直立,圆滑而绿,叶子很象茄子叶,
花开白色,喇叭筒状,很象牵牛花,果实圆而有芒刺,中间有许多细小的种
子。他急忙向路边的一位樵夫打听,得知这花叫曼陀罗花,俗称“洋金花”。
据说,有些人曾用它的花酿酒喝,或者把它结的种子用酒冲服,结果,使人
相当长时间里手舞足蹈,狂笑不止,可是他自己笑了还不知道,还觉得恍恍
惚惚,飘飘欲仙,挺舒服的。
李时珍听了以后,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些症状说明这种东西有麻醉作用。
他还知道早在东汉时期名医华佗就创造过“麻沸散”,用来进行全身麻醉。
但是麻沸散到了明朝早已经失传。他在想,莫非东汉名医“华佗”失传的“麻
沸散”是用洋金花做原料的?
为了验证曼陀罗的麻醉作用,李时珍亲自采来了一捆曼陀罗花,在通风
处摊开阴干,然后将其研成细粉。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这种花果然具有麻醉
作用。李时珍后来给一个病人“割疮灸火”以前,就用曼陀罗花末与火麻子
花末各一半,给病人用热酒调服三钱,然后病人不久就“昏昏如醉”,失去
了知觉。这时再施行手术,病人就不会有痛苦难耐的感觉了。
今天,我国医务人员通过大量临床验证,充分证实了李时珍的实验结果
是十分正确的,重新发掘了中药麻醉这一宝贵的祖国医学遗产。以曼陀罗为
主的中药麻醉,安全、有效,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中。
初次实地考察竟揭示了失传千年的华佗“麻沸散”的秘密,这是多么大
的收获啊,李时珍受到了鼓舞。他更乐意不耻下问,拜当地农民、渔民、樵
夫、猎户、药农为师了。人们也乐意帮助这位名医,把捕获的鸟兽、采摘的
药草,送上门来供他研究。
许多“本草”书里提到过“芸薹”(tái),但是它究竟是一种什么药,
却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