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以快乐为目的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以快乐为目的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举起相机,他们也举起手,完全没有芥蒂地欢迎罕见的不速之客。哗啦!其中一个孩子跳进水里,像鱼一样地泅泳。一会儿,又跳上筏子来。然后,他们又心满意足,嗨哟嗨哟,一心一意地在开满艳红色莲花的池上行舟。
  我发了很久很久的呆。我知道,他们绝对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没有玩具熊,也没有任天堂,他们甚至没有一件好衣服。可是,没有人有权利觉得他们“好可怜”。
  我觉得我“好可怜”。我们都一样可怜。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灿烂,那么自然,那么纯净,那么百分之百的笑容。我的因忙碌才能充实、表面上看来满有意义的人生,好像从来没能使我笑得如此喜气。那么美丽的笑容使我的心如莲花,在温暖的阳光下,和千百朵莲花一起嫣然盛开。
  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希望他们永远不必为这个问题浪费时间。
  心里从没浮现过这个疑问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吧!
  快乐接受人生的正负面
  我这么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不时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不只问人生有没有意义,也问很多事有没有意义:我这么努力读书有没有意义?做这种工作有没有意义?这么辛苦地帮他人忙有没有意义?
  到底什么是“意义”?是成功,是利益?还是某种荣誉?我们问的“意义”,通常只是很现实的利益,名或利。
  但是,我们的意识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其实已经给予了否定的答案──我们是因为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解答自己疑问的同时,我们往往让正面想法取代了负面想法。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拿“意义”来打击自己,让自己沮丧,却又改变不了现状,或根本无力改变现状。
  我的一个摄影师朋友曾经一直检讨,他那么辛苦地投入摄影有没有意义?使他不断问这个问题的导火线倒有些趣味:有一天,他到一个很偏僻的乡下拍照,想要拍一个坐在路边歇凉的老太太,老太太大概并不喜欢当模特儿,或是不好意思,着急着说:“不要,不要!”为了阻挡他的镜头,竟然把裙子整个拉到上面来,挡住自己的脸。
  “那一刹那,我忽然觉得自己很残忍,而我的工作很没有意义……她为了不让我照脸,宁愿拉起裙子把脸遮住……”从此,他一直在检讨他的半生心血有没有意义的问题。工作不来劲,遇到精彩画面时,也不再勇往直前抢镜头。
  当他对我诉说这件事时,旁边有个老先生说话了:“少年人,如果你真的爱这个工作,你不但要爱欢迎你拍照的人,也要爱拒绝你拍照的人,正面和负面,你都要接受,这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只想捡甜头吃。”
  我的朋友和我听了老先生的短短评论,如醍醐灌顶。
  “事实上,有没有意义,只有老天爷知道!”
  我们问老先生,他做什么工作?他说,他是退休老师。
  “我很喜欢教学生,可我教了三十年书,我教过无数个博士,也教过杀人犯和抢劫犯,我对他们都付出同样的爱心呀。当我发现我的学生长大后为非作歹时,我也曾经很沮丧,我这么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我发现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工作,我还是要尽人事,其他的就听天命吧!佛教里讲自性自救,我要救他,他不救自己,有什么办法?”
  我想,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很多东西,背了学了将来没有太大意义──后来进入社会后也证明,从前背得死去活来的东西,占据了我年少青春的东西,并没有意义──让我绞尽脑汁的地理课,那些铁路、那些城市,有的现在已经不存在,有的改了名字,我那时总认为地理考全班最高分完全没“意义”。
  但反过来想,我在企图考全班最高分、在我的脑海里冥想铁路网的同时,我不也体会了某种游戏的欢喜,在我得到好成绩的那一刹那,我不也曾经快乐过吗?
  当然,如果那些读死书的时间可以省下来更好不过,可是,在我还没有能力打破那个“迂腐”制度的时代,我只能以正面意义打败它,而不要让它带来负面意义打败自己。


最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2)


  在天地间书写生命奇迹
  每个人有意义的事不一样。某些人心中最有意义的事,对其他人可能毫无意义。历史上有数不清的人,为了夺取自己心中最崇高的精神标竿,不惜舍生取“义”。
  换了你,可能嗤之以鼻。原来人人如此不同,如天与地。也就因为,有人愿意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个世界才能像一个美丽的交响乐团。
  史考特征服南极的故事,你我绝不会师法前贤,但都会深深感动。他是一位英国海军船长,也是英国南极探险队的司令,自小害羞而胆小,阴错阳差地加入了南极探险队。从此,他爱上了南极。
  爱上南极,或者,爱上了不可解释的宿命,一种奇妙的“非如此不可”的生命旋律。他发誓,在有生之年,非征服南极点不可。他要使英国的南极探险队,成为第一支在南极竖起国旗的队伍。
  此后十二年,费尽心血的筹备,又历经几千公里不畏严寒的奔走,第一次远征南极点他几乎成功,但却因突然袭来的暴风雪而功败垂成。他并不灰心,经过更充足的准备,他与经验同样丰富的队友,再度回到南极的冰雪天地。他们带着机动雪橇、西伯利亚的迷你马、阿拉斯加的狗群,和新西兰政府捐助的大批冷冻羊肉,准备一举成功。
  冰封的南极,拥有令人惊叹的风光,也藏着惊人的凶险,即使在夏季,气候仍捉摸不定,每日温差可以在摄氏零下七度和零下六十度间肆意徘徊,她像个美丽而暴躁的情人,骄纵地调戏着痴心的追求者。
  即使准备再充分,所谓冒险,仍只是一场赌博,并不保证你能收回投下的生命资本。未知,使人惶恐,却也充满冒险与刺激。
  冰雪封冻,使承载的睡袋与帐篷增加了一倍半的重量,机动雪橇的率先故障,更使搬运必备货物难上加难,暴风雪常使空气中充满飞舞的冰锥,即使在帐篷中,呼出的气,还是会使胡子结成冰块。西伯利亚的迷你马只能畏畏缩缩地挤成一堆,等到死神一一解脱它们的痛苦,而终于成为人与狗的必备食粮。由于食粮不足,其中一半人马被迫折返,向继续挑战极点的五个人举杯祝福。他们并没有想到,这一次别离也是永远的告别。
  风霜如针,刺进他们早已冻伤的双颊,史考特等人奋力迈向通往极点的道路。但出乎他们意外的,他们并非第一支朝圣队伍。在距离极点四十三公里的地方,竟然发现,挪威探险队已经插上了他们“到此一游”的旗子。
  那真是无情的打击。但他们仍坚持接近极点一些,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八日,他们成功地征服心目中的南极点──它和南极的每一个地方一样,只是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的酷寒大地,并没有人开香槟和party欢迎。而且,他们必须马上面对,长达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回返路程。去与来,同样艰辛,粮食则更为不足。一位最健壮的队友失足跌落在冰崖中,咽下最后一口气,另一位队友为了把粮食留给其他人,选择独自告别,悄悄在荒凉的冰雪中迎接最后一刻。剩下的三个人,并没有回到出发点。一直到他们去世八个月后,搜救人员才发现他们,静静躺在距离极点才十一公里的帐篷中,任白雪为他们建筑坟冢。
  史考特的日记被发现了。最后一篇,他写着:
  我们仍应坚持抵达终点,但我们却已虚弱不堪,当然,我知道终点已经不远。这很可惜,可是我不认为我能再写下去了。愿上帝照顾我国人民。
  我们也许不认为,征服南极有什么意义,可是,每一个求仁得仁的故事,总使人想向他们深深致敬。


输没有逃可耻


  输了,我会安慰自己;
  逃了,我很难原谅自己。
  你问我怎么对时间进行管理的?为什么可以做这么多事?
  会不会压力很大?是不是会碰到一些挫折?有没有瓶颈?会不会高处不胜寒?有不能排解的寂寞吗?有没有想要躲起来撤退的时候?
  啊,都有。
  这些年来,我至少被问过一百次类似的问题。
  我其实很少想到自己忙不忙。
  仔细想想,才发现自己“照常理说”确实还满忙的。
  最忙的时候,我手上有一个广播节目,有三个每周非假日都得播出的电视节目,有一个几乎天天都得写的专栏,还有一些碍于人情必须应允的零碎事情;此外,我还得到台大EMBA上课。
  课业很沉重,且非我专长。从前,选读法律系的理由,就是因为不用修微积分,没想到念管理经济学时,还是正式地和微积分碰了面。我自嘲:这就证明了,有些事情真是你越想逃越逃不掉的。
  考试的时候,又重温多年前抱书苦读的经验,确实有焦头烂额的感觉。那应该就叫做压力了。只是,有时候得告诉自己,不管有没有压力,死马还是得当活马医。抱怨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
  不过,如能胸有成竹地应考,考完后的快乐,也跟学生时期一样,海阔天空,好像天下已无难事,脚步轻盈,呼吸顺畅,如释重负之后,只想狂欢痛饮一番。
  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对于生活,我浅浅的体会是,如果你愿意看着一个目标,刻苦地走一段路,不久,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
  我没有任何时间管理的准则,只有几个处理压力的心得:
  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使挑战很大,但压力会变小。
  二、面对压力时,逃走和抱怨,比面对的副作用大很多。
  我比较幸运,我做的事情,都是我喜欢的事情。在我选择的战场或职场上,我不喜欢退缩。可以被打败,但是不能够退缩。
  输没有逃来得可耻。输了我会安慰自己,逃了,我很难原谅自己。还要浪费许多时间忏悔。
  这应该跟小时候的经验有关吧。我从小悟到,如果把自己面临到的事情,留给家人或长辈解决,那么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一定会扩大,增添许多想不到的麻烦。
  这或许是我惟一能够提供的秘诀。尽量活得像个自己喜欢的人,是惟一的抗压秘诀。


把身份证放在内衣里


  事情可以改变时,请尽力改变;
  不能改变时,请心平气和接受。
  有位朋友在搭国内班机时,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状况。
  快降落时,飞机遇到了乱流,不断上下震荡,桌上的刀叉都飞到天花板上,像乱箭一样地掉下来。整个飞机上的乘客都开始尖叫嘶嚷。
  尖叫了十分钟后,飞机的飞行状况还是很糟。刚刚尖叫的人,已经叫到声嘶力竭,飞机上有个和尚,开始念起经来。这时,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开始仿效他,机舱里充满各式各样祷告和念经的声音。
  然而,飞机的震荡幅度却有增无减。经念完了,全部的人都陷入沉默的寂静中,有位老先生以沉稳的声音打破寂静,说:“现在,还是请大家把身份证放进内衣里吧。”
  全机愕然。他解释:“这样,万一发生了什么事,人家才认得出你是谁。家人才找得到你。”
  所有的乘客都默默地照做了。
  所幸,飞机并没有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