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境,朕心仰怀无已。山川悬阔,有失躬迎之礼,朕但避位侧身,斋戒沐浴,选差近臣,备轻车,不远数千里,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远行为念。或忧民当世之务,或恤朕保身之术。朕得亲仙座,惟先生将咳嗽之余,但授一言斯可矣。

这一篇制诏,当然不是成吉思汗的手笔,那是不用推想可知。但是他的渴望之诚,和卑辞厚礼,却跃然纸上。按明陶宗仪著《辍耕录》原文,还较为详细,但大体不外这些恳切的情辞。而且刘仲禄奉命为请师的专使,其初一路行来,还不知道丘长春在山东那里,本来想带兵五千,专来迎请。后来经过金朝西北驻军和边臣的劝告说:正当两国议和,恐怕金人惊扰。才只带蒙古亲兵二十人,一路探访,来到登州。丘长春却一反常态,立即接受了成吉思汗的邀请。选弟子中可以从行的,共计十八人,便于(公元一二二○年)二月北行到了燕京行省(北京)。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家争求他的文笔诗颂,只要有此一纸,就可免了元兵的杀戮。后来元朝用兵中国,人们都求丘长春全真道的庇护,犹如清末时期,国人求庇于外国教士一样,真是历史上一件异事。

丘长春到了燕京的时候,成吉思汗的西征行程,已经更加辽远。据《辍耕录》等的记载,他便进表陈情,奏请不去。如原表云:

登州栖霞县志道丘处机,近奉宣旨,远召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处机自念谋生太拙,学道无成。辛苦万端,老而不死。名虽播于诸国,道不加于诸众人,内顾自伤,衷情谁测,前者南京及宋国,屡召不从,今者龙庭,一呼即至。何也?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且当冒雪衔霜,图其一见,盖闻车驾只在桓抚之北,及到燕京,听得车驾遥远,不知其几千里。风尘澒洞。天气苍黄,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则军国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为难事。遂与宣差刘仲禄商议,不若且在燕京德兴府等处,盘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其奈刘仲禄不从,故不免自纳奏帖。念处机肯来归命,远冒风霜,伏望皇帝早下宽大之诏,详其可否。兼同时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处机虚得其命。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圣裁。龙飞年三月日奏。

到了十月间,成吉思汗在邻近印度的边境,遣使奉诏回邀西去,如原诏云:

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师省,所奏应召而来者,具悉。惟师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元纁,驰传访诸沧海。时与愿适,天不人违。两朝屡召而弗行,单使一邀而肯起。谓朕天启,所以身归。不辞暴露于风霜,自愿跋涉于沙碛。书章来上,喜慰何言。军国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诚云可尚。朕以彼酋不逊,我伐用张,军旅试临,边陲底定。来从去背,实力率之固然。久逸暂劳,冀心服而后已。于是载阳威德,略驻车徒。重念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达摩东迈,缘印法以传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顾川途之虽阔,瞻几杖以非遥。爰答来章,可明朕意。秋暑,师比平安好。旨不多及。

他由此便不辞险阻,远涉沙漠,追随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线,历时四年,经数十国,行万有余里,《元史》称其:“蹀血战场,避寇绝城,绝粮沙漠。”于公元一二二二年,到达邪迷思干城。再过铁门关。才在雪山之阳,与成吉思汗见面。居住一年以后,他自北印度的边境返国,成吉思汗派骑兵数千,护送他回燕京。改天长观为长春宫。又敕修白云观,合而为一。并以万岁山、太液池赐之,改名为万安宫。

在我们的历史上,当六朝的时期,前秦苻坚为了迎接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专为他发兵七万征服龟兹国,才得到了罗什大师。后秦王姚兴,而且又为了大师,于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派兵灭了后凉,他才到了长安。在此以前,苻坚为了争取道安法师,及习凿齿等学者,也不惜用兵十万,进攻襄阳,硬把他们俘去。历史上为了一位学者大师,至于兵戎相劫,而且还因此攻城灭国,实在为千古稀有的事。但是那是为了争取另一外国的学者大师到中国来传法的举动。至于唐代玄奘法师,为了求法,在交通阻塞的当时,单人渡戈壁沙漠等地的险阻,远到印度去留学十八年,声名洋溢中外,功业长留人世,这也是一件永为世人崇拜的事实。可是人们却遗忘了当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时期,他远自印度边境,也为了一位学者道士,派兵东来中国,迎接丘长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长春的先见之明,他不辞艰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为得预先布置,保持民族国家文化的统。这是多么可歌可泣,而且含有无限悲愤的历史往事!因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家的历史学者们轻轻地一笔抹煞,无奈不可乎!


三、丘长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翻开历史的记载,自秦皇、汉武,海上求仙以来,并唐、宋的帝王,误于神仙方术者,屡见不鲜。丘长春以全真道的大师,成吉思汗呼为神仙而不名,而且经过如此艰难的请去,他应当传些长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术了。事实上,并不如此。他教给成吉思汗的,却都是中国正统学术,儒、道两家忠孝仁义的话。尤其谆谆劝其戒杀而治天下。这比三国时期于吉、左慈等方士之流,想以方技动人的,就不知高明到多少倍了。《元史·释老传》载: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同时,丘长春又把握许多机会,对于成吉思汗,加以机会感化。如本传载:

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奠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而震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太祖从之。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成吉思汗既赐给丘长春以虎符玺书,在过去中国帝王的习惯上,便算是等于列土封侯的荣宠。在某种情形之下,他凭这些东西,就可以便宜行事的。丘长春以间关万里之行,换得虎符玺书而归,不但为道家文化,增长声威。而且他们师徒,还凭此服务战地救了许多自己国民的生命,不使死于元兵的凶残淫掠之下,这更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一件事,如《元史·释老传》载:

时国兵(元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罗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后来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时期,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其余的门人,分符领节,各据一方,执掌他的教化,也庇护了多少国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到了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年)还加赐金印。当国家有难,受异族统治之下,一个新兴的道教宗派,做了许多保存民族命脉的工作,追怀千古,实在应当稽首无量。


全真教传授源流表

王嚞重阳———马 钰丹阳——于志道洞真——李道谦天乐——孙德彧开玄

——杨明真碧虚——李志远无欲

——谭处端长真

——刘处玄长生——于道显高峰——孙伯英

——王志明

——崔道演真静——张志伟天倪

——王志深

——丘处机长春——尹志平清和

——王志坦淳和——张志敬诚明

——樊志应重玄

——宋德方披云——祁志诚洞明

——秦志安通真

——申志贞洞元

——李志全纯成

——李志方重玄——霍志真寂然

——陈志益重显

——刘道宁真常——禇志通伯达

——房志起冲虚

——王处一玉阳

——郝大通广宁——范圆曦玄通

——王志谨栖云——徐志根洞阳——孙履道明德

——张志信消遥

——姬志真知常

——孙不二清净


全真教历任掌教表

姓 名号藉卒年或掌教时代寿数

王 嚞重阳咸阳金大定十庚寅卒五八

马 钰 丹阳宁海州岳大定廿三癸卯卒 六一

谭处端 长真 宁海州盎大定廿五乙已卒 六三

刘处玄 长生东莱叠豢和三癸亥卒 五七

丘处机长春登州元太祖廿二丁亥卒八十

尹志平清和莱州元宪宗元辛亥卒八三

李志常真常开州元宪宗六丙辰卒六四

张志敬诚明安次元至元七庚午卒五一

王志坦淳和汤阴元至元九壬申卒七三

祁志诚洞明元至元三十癸巳卒七五

张志仙玄逸元至元卅一至大德六

苗道一凝和元至大三

孙德彧开玄眉山元至治元辛酉卒七九

蓝道元元至治二

孙履道明德元泰定元二

苗道一凝和元天历二至元统元

完颜德明重玄元元统三


第二节 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元代立国之初,由于全真道丘长春的影响,朝廷内外,虽笃信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亦曾有毁道教经典的事件,但对于儒家的孔子,与世居龙虎山的天师道,却能仍循宋代故事,又加敕封,而正其名为正一教主。元朝尊封孔子的敕文,有云:“先孔子而圣,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非孔子无以法。”不但为元朝增加不少光采,同时也为历代尊崇孔子的颂词中,无出其右的赞评。至于敕封张天师的经过与事实,如《元史·释老传》所载云:

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廷臣郊劳,待以客礼。及见,语之日:昔岁己未,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矣。因命坐,锡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十八年、二十五年,再入觐,世祖尝命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几,而天师剑印传子若孙,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叹久之。二十九年卒。子与棣嗣为三十七代,袭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觐,卒于京师。元贞元年,弟与材嗣为三十八代,袭掌道教,时潮啮盐官、海盐两州,为患特甚。与材以术治之,一夕大雷电以震,明日见有物鱼首龟形者磔于水裔,潮患遂息。大德五年,召见于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祐三年卒。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

此外,金元之际,在黄河以北,尚有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萧抱珍创立的太乙教。皆不备述。


普及民间道教观念的两部书

元明之际,中国文学的趋向,已由汉文、唐诗、宋词、元曲的演变,到了明代,遂流行语体小说。自元代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以后,关羽、诸葛亮都变为聪明正直的天神。继之又有《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出现。从此而使道教的天、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