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布局天下- 第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中国地势的大体形势上来说,这种对抗却是西方居地势之利,而东方则处相对劣势。西方地势较高,面对东方,居高临下,若是能控制成皋一线,即已取得一种非常有利的攻势态势;而东方控制成皋一线,至多只是取得一种比较好的守势态势,失成皋一线则全失地利之险,故历史上的东西之争以西方胜利者居多而东方胜利者居少。

三 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一般人自然都会想到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这只是三足鼎立的一种类型,但不是最典型的一种类型。

  魏、蜀、吴三足鼎立是整个北方与四川、东南这三地之间的鼎立。魏、蜀、吴虽曰三足鼎立,但实际上是南方的蜀、吴二国结成联盟,合力对抗北方的曹魏;若真是这三地构成单纯的三足鼎立,那么,这种鼎立是不均衡的,北方在实力和地利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时的)后赵、成汉与东晋三者之间的鼎立也是这种类型,也是整个北方与四川、东南三地之间的鼎立。

  在中国地理格局中,最典型的三足鼎立应是关中、河北与江南这三者之间的鼎立,也是最经常出现的三足鼎立。

  若以秦岭至淮河一线划分南北,那么,北方在地利和实力上占有优势。南方的政权只有在北方分裂的情况下才能长期保存。北方的分裂和对峙要能稳定并持续长久,则北方的分裂和对峙又必须是势均力敌的。北方经常出现的分裂和对峙是关中与河北之间的对峙。这种对峙大体上是势均力敌的。关中地利上较优,而河北实力稍胜。综合起来看,关中、河北与江南这三者之间基本上构成一种大体的均衡。

  关中、河北与江南这三者之间的鼎立也是历史上出现得最多的三足鼎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六次三足鼎立,除去上面说到的那两次是北方、四川与东南三者之间的鼎立外,其它四次都是关中、河北与江南之间的鼎立。他们是:前秦、前燕与东晋,后秦、后燕与东晋,东、西魏与梁,北周、北齐与陈。

四 四分五裂

  天下四分是三足鼎立的延伸。在关中、河北与江南三地鼎足而立的基础上,若是四川出现了单独的割据政权,便成了天下四分。这也正是中国地理上棋盘型格局中的四角之间的分峙: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

  如十六国东晋初期,前赵据关中,后赵据河北,东晋据东南,成汉据四川。又如南北朝时期,北朝因尔朱氏之乱而分裂成东、西魏,南朝也因萧绎、萧纪内讧而分裂,遂出现西魏据关中、东魏据河北、萧绎据东南、萧纪据四川的局面。

  不过,这种天下四分的局面一般并不稳定,维持时间也不长。十六国时期的四分很快就因后赵兼并前赵、东晋消灭成汉而演变成南北对峙,南北朝时期的四分也因西魏趁利南进兼并萧纪而演变成三足鼎立。

  在三足鼎立或天下四分的基础上,若是周边外围地区也建立起了其它割据政权,那就变成了五分乃至更广泛的分裂。通常陇西地区、河西走廊和辽西地区容易脱离中原而建立起割据政权,如后赵、成汉与东晋三足鼎立时,河西存在前凉政权,辽东的鲜卑慕容部就脱离东晋建立起了前燕政权。

  战国时,七雄并列,这也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分裂。战国七雄从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并立时间也较长久,这是有其地理上的基础的。战国七雄中,秦据关中“百二之地”,齐据山东“十二之地”,楚据方城、汉水,并有着辽阔的疆域,燕据河北北部,南阻易水。四雄分峙东、西、南、北四方,背靠边角,有着稳固的后方,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韩、赵、魏三晋诸侯国处于中央,分隔四雄,他们的强大来自他们之间的团结,合则强,分则弱。等到秦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东方六国感到其威胁,这才出现合纵。不过,这已经是一种东西对抗的态势了。

第四节 统一的轨迹

  历史由治趋乱、由合趋分有其自身的逻辑;同样,由乱趋治、由分趋合也有其自身的逻辑。若从地理的角度看,地理形势在新的统一局面的重建过程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由乱趋治、由分趋合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分裂到重建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地理上依稀呈现出这样的轨迹:在普遍的动荡和混乱中往往先澄淀出局部的秩序,再经由这些局部的秩序而趋向全面秩序的建立和统一局面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长时期的分裂基本上都是土崩型局面的结果。在三次大一统期间,又都经历过短暂的震荡。从秦到西汉、从西汉到东汉、从隋到唐及元、明、清的嬗代,改朝换代的过程都经历过短暂的震荡。在这短暂的震荡中呈现出的基本上是一种瓦解的局面,即社会秩序的全面解体。

  分裂与统一交替变迁。分裂的类型不同,统一的类型也随之而有所不同。

一 土崩型局面的统一轨迹

  在土崩型的分裂中,比较复杂的分裂局面往往先趋向比较简单的分裂格局。

  三足鼎立是土崩型分裂中经常出现的局面。上面说到,关中、河北与江南三者之间的鼎立,是最经常出现的三足鼎立,这种三足鼎立通常是结束四分五裂乃至更广泛的分裂局面的结果。关中的政权强盛时,往往能控制陇西、河西;河北的势力则往往控制华北大平原,并常常延伸至辽西;四川则通常并于东南。

  每一次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都演变成了南北对峙。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过六次三足鼎立的局面,六次三足鼎立最终都归结于南北对峙。魏、蜀、吴三足鼎立最终以曹魏灭蜀、西晋代曹魏而演变成了西晋与孙吴之间的南北对峙。十六国时期后赵、成汉与东晋的三足鼎立以东晋灭成汉而演变成南北对峙。前秦、前燕与东晋的三足鼎立也以前秦灭前燕统一北方而演变成南北对峙。后秦、后燕与东晋的三足鼎立则因北魏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而演变成了北魏与刘宋之间的南北对峙,并一直持续到北魏分裂的前夕。东、西魏与梁,北周、北齐与陈这两次三足鼎立,在经历了各自内部的演变之后最终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代北周而演变成了隋与陈之间的南北对峙。北宋、夏、辽并存,就其政治、军事上的关系而言,也算是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当时在西南还有大理政权,但由于地理的原因,它与中原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利害关系远无上述三国紧密。三国鼎立的时间比较长,最终也因蒙古入主中原统一北方而演变成了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南北对峙。

  二分型的对抗乃是新的统一完成前夕最基本的格局,即东西对抗或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一统——秦汉、隋唐和元明清——都是结束长期的分裂而完成的。在每次大一统完成的前夕基本上都是一种二分型对抗的格局。

  秦以兼并六国而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分裂,在秦统一天下的前夕,基本上是一种东西对抗的态势。在秦汉与隋唐之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以隋与陈的对峙而走到尽头。在隋唐与元明清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宋、夏、辽、金先后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分裂又以南宋与蒙古(元)的对峙而走到尽头。

  在东西对抗和南北对峙这样的大型对抗中,论地理上的优势,是东不如西,南不如北。在秦统一的前夕,秦居西方,占有地势上的优势,秦以此而兼并东方六国。每次南北对峙则都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而统一天下。西晋与孙吴的对峙以北方的西晋消灭南方的孙吴而归于统一。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以北方的隋消灭南方的陈而归于统一。蒙古(元)与南宋的对峙以元灭南宋而归于统一。

  上述几次北方兼并南方的统一战争在布势上又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东西齐举,上、下游并进;但局面的打开则都是从上游着手的。西晋灭吴,以王濬下益州,杜预等下荆襄;隋灭陈,以杨素下益州,杨俊等下汉水;蒙古则以攻克襄阳而取得上游之势。这是由南北对峙的基本地理形势所决定的。南方赖以对抗北方的依托和联络内部的交通线主要是长江,长江上下游之势在战略上表现出的利弊非常鲜明,北方夺上游之势即足以控制长江形势,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二 瓦解型局面的统一轨迹

  至于瓦解型的局面,虽因形势的复杂而难寻其迹,却也看得出地理条件在重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棋盘型地理格局中,几大战略要地都有其独特的山河形势、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一种政治势力若能植根于这些因素之中,以之为基础,往往能建立起局部的秩序,进而形成力量中心。像关中、河北、东南、四川这样的地区就因其优越的地理形势而容易首先建立起局部的秩序,进而形成力量中心。这种力量中心对周围地区辐射出一定的控制力。陇西、河西地区大都因其割据政权被关中的政权所灭而纳入关中的控制范围,如十六国时期的前凉被前秦所灭,后凉被后秦所灭,南凉亡于西秦,而西秦则被赫连夏所灭,唐初陇西的西秦政权和河西的凉政权也都被唐所灭。河北的政权则往往能控制整个华北平原,有时还延伸至辽西。东南政权则通常能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则通常跟汉中连成一体。

  在天下纷乱之初的混乱局面中,先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往往能建立起局部的秩序,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秦亡之后,群雄逐鹿,刘邦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王莽败亡之后,逐鹿的群雄数以十计,刘秀以河北为基础统一天下;隋亡之后,逐鹿的群雄也是数以十计,李渊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元亡之后,逐鹿的群雄又是数以十计,朱元璋以东南为基础统一天下。

  上述几代重建统一的进程,虽都以四角之地为基础,但还有所区别。秦、西汉和隋、唐都是既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又以关中作为统治天下的基础。东汉虽以河北为墓础统一天下,但统一完成之后政治重心却不在河北,而在河南;明朝虽以东南为基础统一天下,但明的政治重心不久即移至河北。他们统一天下的基础与统治天下的基础并不是重合的;而秦、西汉和隋、唐朝统一天下和统治天下的基础是重合的,其基础都是在关中。因此,在众多的统一形式中,以关中为基础完成的统一有其独特的特点,我将其称之为关中模式。

  以关中为基础进取天下之时,关中四塞之地的地理条件确为进取的凭资。关中的山河形势使其具备相当的势能,它犹如一只巨鹰,舒展两翼,左翼席卷山西,右翼席卷汉中、巴蜀,两翼展开,即足以包卷中原,进取天下。

  作为一种统治天下的格局,关中模式诚如张良所表述的——“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 注:《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 '

  在这一格局中,我们可以画出两条粗略的长线,一条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山地险阻——北起燕山山脉,向南循太行山脉、经嵩山、方城山、接桐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