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宗教和宗教学的发展状况。主
要介绍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与东正教、佛教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
区的演变新特点,扼要介绍了近现代宗教学研究的大致走向,为人们认识、
了解宗教这种社会现象在当代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 Page 3…
一、世界当代宗教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50年了,在这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人
类社会像小孩子年长一岁似的又成熟一步,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原子能、电
子、高分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表现在布满星空的人造航天器和令人赞叹不
绝的电脑,而且表现在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尽管局部战
争与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而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或意识形态则比以往任何
时代都相对地宽容。
从数字上看,当代人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随着社会的进化而减少对
宗教的信仰,据1991年《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统计,全世界信仰宗教的已达
42人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
1900年 1970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基督教徒 55806万 121658万 143269万 154859万 175878万
伊斯兰教徒 20010万 55092万 72296万 81707万 93484万
印度教徒 20303万 46578万 58275万 64757万 70535万
佛教徙 12716万 23167万 27372万 29557万 32335万
非宗教徒或无神论者 315万 70836万 91102万 101113万 109953万
新兴宗教徒 591万 7644万 9602万 10632万 11759万
部落宗教徒 10634万 8808万 8996万 9042万 9942万
犹太教徒 1227万 1519万 1694万 1803万 1772万
锡克教徒 296万 1061万 1424万 1615万 1815万
其他宗教徒 40091万 24641万 23362万 22489万 22131万
同期世界人口 161989万 361003万 437392万 478112万 529704万
这里所说的“新兴宗教”,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出现在亚洲和美洲
的新兴宗教运动,特别是1945年以来在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出
现的非基督教的、反传统的、由本土多种宗教信仰混合而成的新型宗教;“其
他宗教”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如耆那教、萨满教、琐罗亚斯德教、神道教、
巴哈伊教、神灵崇拜者等。
当代世界宗教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基督教系统(包括天主教、东正教、
新教和部分新兴教派),伊斯兰教系统,印度教系统和佛教系统,这四大系
统的信徒占全世界宗教信徒的70%。其他人数较多的宗教有犹太教,目前有
1772万人,主要分布在美国(约600万),以色列(400多万)和前苏联(约
300万);锡克教目前有18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旁遮普邦,泰米尔
纳德邦、德里及喜玛拉雅山麓一带;巴哈伊教创教200年来教徒己发展为500
多万,半数信徒在亚洲,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近12万个活动中心和
2万多个地方灵体会;耆那教现有信徒358万人,主要分布于亚洲;琐罗亚
斯德教现有教徒约10余万人,信徒主体为聚居于印度西海岸的帕西族人。部
落宗教的信徒虽然从总体数量上看尚有近 1亿人,但部落宗教不是一个整
体,而是一种宗教形态,具体的部落宗教基本上以部落为单位,信徒人数十
分有限,而且部落民在信奉其传统宗教的同时还可能信奉其他的宗教 (如基
督教)。
… Page 4…
当代世界宗教的发展大势,出乎100年前或50年前许多人所预期的,宗
教既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消亡,也没有沿着进化的路线而集中为少数
几个 (或一个)一神论的宗教。一方面,许多人以当今世界宗教信仰者的绝
对数量达到42亿,相对数量为其中的80%,教派分支数以万计证明宗教之
树常青;另一方面,许多人则以当今社会去教堂的人数日趋减少等现象论证
世俗化乃是大势所趋。然而仅仅用去教堂的人数或通过调查问卷统计人们对
上帝的态度似乎难以最终说明问题,无论人们持何种立场和观点,都不能不
承认宗教在当代社会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处于继续变化之中。因而更值
得关注的问题应是考察宗教在其社会功能与内部结构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信仰者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人们对作为整体的宗教或异己的宗教在
认识上和态度上有哪些变化。
实际上,人类对于宗教的理解,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不断地向前
发展。其发展的进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体。最初人们只看到自
己文化传统中的宗教现象,当人们探讨这些宗教现象的来龙去脉时,就把孤
立的“点”(现象)连成了“线”(历史)。人们在征战、经商、外交、旅
行等活动中大大拓宽了视野,了解到异地文化中的宗教传统,从而有可能进
行比较研究,这样一来,不同的历史线索就交织成一个“面”,亦由此形成
一个研究的领域。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往人们各执己见,
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乃是因为人们执著自己所看到的宗教之“面”不同,未
能认识到宗教本是一个文化体。在当代各民族当中,有许多人明确认识到:
宗教作为一个文化体,不仅在其内部具有多元的因素与层次,而且不同的宗
教相互作用和影响,组成一个多元的文化系统。
正是基于这种开放的、正视宗教多元格局的认识,不仅宗教学研究者倡
导各宗教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而且宗教界内亦有许多有识之士身体力行地
开展跨宗教的对话。这种对话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同时也使参与对话的各
方在精神上有所升华。这种对话方兴未艾,尽管有许多方面在深度上和广度
上都有待于开拓,但在近一二十年的对话实践中人们已经形成一些比较明确
的基本共识:
(1)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方面是统一的,不能仅仅归结为心理学、社会
学、经济、文学或物理的某个方面。
(2)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基于超验的或宇宙论的因素,还是
基于人类自身的深层结构因素,宗教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个人或群体的
局限。
(3)要想认识宗教生活的本质,或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宗教生活的真
谛,人们必须对盘根错节的宗教形态加以比较。就理想的要求而言,只有了
解了所有的宗教,人们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宗教传统。
(4)在不同的世界宗教中,不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象征,不同的崇拜仪
式,不同的道德准则,以及不同的社会体制,而且在某个宗教内,也有不同
类别与不同层次的理解。
(5)对灵性的追求,有如爱心、安全感和秩序感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
础。人类生活的这种特点,可以在人类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中体验到。
… Page 5…
二、当代伊斯兰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斯兰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均面临反对殖民主义和
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任务。即使是那些已经取得民族独立
和解放的国家,也有一个摆脱殖民主义影响、继续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侵略、干涉和破坏,发展民族经济,或是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
主革命的艰巨使命。
大约在战后的二三十年间,伊斯兰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完成了民族、民主
革命。教界人士除在个别国家担当起领导作用外,完成革命任务主要是由各
国的民族主义者(具有现代文化知识的政界人士,尤其是军界人士)领导并
予以实现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民族主义,而不是伊斯兰教。但这不是说伊
斯兰教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不再有所作为了。伊斯兰教作为伊斯兰世界
各国人民的一种主要的宗教信仰,并不是简单地被信奉着;它继续维系各伊
斯兰国家的穆斯林之间的团结,教界人士仍然是某些国家的一支不可忽视的
社会势力,尤其是在社会中下层群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新建立的国家政
体的模式上,即便是实行政教分离、采取共和政体的国家,仍不得不考虑伊
斯兰教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但总的来说,伊斯兰教在各新独立的伊斯兰
国家中,大多隶属于国家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也门、埃及、沙特阿拉
伯、伊拉克等国已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本世纪20年代,在民族主义的
影响和鼓舞下,一些伊斯兰国家己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和黎巴嫩获得了独立。战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的斗争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印度尼西亚于8月17日宣告独
立,成立共和国。同年11月抗击英国发动的殖民战争;1947年7月和次年
12月,又抗击荷兰发动的殖民战争。1949年11月,荷兰把荷印联邦强加给
印尼当局。1950年8月,印尼联邦众议院通过临时宪法;1952年8月宣布取
消荷印联邦关系;1959年宣布恢复《四五宪法》,提出民族主义、宗教和共
产主义三大思潮合作的主张,标志着印尼取得了完全的独立。
1946年3月,英国承认外约旦独立;1950年4月,约旦河东、西岸合并,
建立约旦哈希姆王国。1947年8月,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
自治领,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二个部分(东巴和西巴);1971年,东巴从巴
基斯坦分裂出来,建立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于1972年退出英联邦。
50年代先后获得独立的国家有利比亚 (1951)、摩洛哥(1956)、苏丹
(1956)、突尼斯(1956)、马来西亚(1957)、几内亚(1958)。在黑非
洲,1958年9月,几内亚公民投票要求立即独立,拒绝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
同年10月宣布独立。
60年代,有更多的伊斯兰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在亚洲。取得独立的有科
威特、马尔代夫、阿曼;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