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一般的物质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6。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    
    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    
    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    
    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    
    7。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8。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    
    C。运动员训练D。农民育种    
    ★★9。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10。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C。通过实践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通过实践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11。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因为    
    A。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B。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实践作为真理具有确定性D。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12。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是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13。有位科学家说过:“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B。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技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1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B。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的歪曲或虚幻的反映    
    ★16。“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8。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19。“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0。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运动的客观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C。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意识的能动性    
    ★22。鲁迅曾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B。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人按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3。实践的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新增知识点)    
    A人本身的自然力B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    
    C主体的情感和意志D自然形式的客体    
    三、分析题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正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认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征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2。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有材料如下:    
    材料1    
      中国哲学家钱绪山认为:运动只是主观意识(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材料3    
    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且“太极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请回答:    
    (1)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学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哲学上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解析]如果考生知道题干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时的一个观点的话,此题很容易做出正确选择。唯心主义往往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因素的能动方面,把实践归结为精神的活动,所以A、B两项不正确。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从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因此应排除D,而选C。    
    2。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起源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表达工具),所以C正确;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同,故A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不是语言,D也错误;认为语言既非意识又非物质,易导向唯心主义,B也不正确。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问题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