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形成既大胆又刺眼的构图。这样的一幅画竟受到君王和达官贵人的喜爱,并 

得以保存下来。帕哈里派绘画在坎格拉邦得到统治者桑萨·昌德的大力支持 

和庇护,并在旁遮普山区建立起一所绘画学校,培养绘画人才。现保存下来 

的桑萨·昌德时期的作品有《园林中的拉达和讫里什那》、《秋千》和斯里 

哈斯诗作《奈沙达查里塔》的精美素描画稿。桑萨·昌德逝世后,其继位者 

对绘画就不那么热心了。但影响所及,以后仍出现了《寻找讫里什那之路》 

和《锡克公使》这样的佳作。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的传统文化艺术 

濒临灭绝。英国人在马得拉斯、加尔各答、孟买等地开设艺术学校,输入欧 

洲传统的学院派绘画。尔后,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和印度爱国学者,致力于 

重新发掘、整理,阐释印度的文化艺术遗产,印度绘画才日益引起国际美术 

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澳大利亚177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新西兰1840年沦为殖民地。由移民 

带入的欧洲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本土的新的文化传统,开始时与土著文 

化是隔绝的,对立的,以后才逐渐交融。澳大利亚的第一幅油画,出自一名 

囚犯画家沃特林之手,题为《1794年的悉尼》,属于小型地志画的范畴。19 

世纪30年代,两名移民来此的英国风景画家格洛弗和马滕斯,首先成为澳大 

利亚的职业画家。尔后,盖尔创作的通俗石版画,真实地记录了淘金工人豪 

放自由的生活。温画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较早移民来到新西兰的画家,有 

霍奇斯、厄尔等人。厄尔的风景画和以毛利人为模特儿的习作,技巧平乏, 

但却十分合乎习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吉尔菲兰和希菲是两位最早接受 

本土艺术传统的新西兰画家。吉尔菲兰以毛利人为模特儿连续画了各种不同 

姿态的素描,精心之作《一个土人村庄的内景》,反映了封闭、群居,但充 

满活力的毛利人社会。希菲描绘新西兰的自然风光和土著毛利人,不只是将 


… Page 23…

其视为一个宽阔而空旷的国土和尚未开发的土人,而是力图描绘出它们的独 

特性。他俩对毛利人美术的发现和当地乡土题材的撷取,拓宽了作品的领域, 

为自己的艺术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 Page 24…

                                  三、雕塑 



     在世界近代后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里,欧洲的雕塑和绘画一样,都以法 

国为中心。法国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尤其是浪漫主义雕塑,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艺术成就,然而现实主义雕塑的成就却不高,比起现实主义绘画来,那就 

大为逊色了。欧洲其他各国的雕塑,随着这一时期文艺思潮的起伏,一般也 

可以分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传统流派,但其发展却呈现出 

极为复杂的情况,它们并不是像此时欧洲文艺思潮和流派那样相继取代和长 

消兴衰的,也不一定是各种雕塑流派都先后存在,在大多数国家往往只有一 

种或一、两种雕塑的流派出现,各国雕塑艺术的成就也大有差异。非欧洲范 

围其他国家的民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肯定也是存在的,并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有所发展,但为资料所限,只好暂付阙如。在中国,随着封建社会的 

日趋崩溃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这一时期雕塑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衰 

落,在一些偏僻地区,神像雕塑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服务于人民生活 

的建筑装饰性雕塑和小型玩赏性雕塑,此时则出现了超过前代的繁荣兴旺局 

面。 



                    1。法国雕塑的繁荣和各流派的兴衰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法国雕塑,同法国绘画一样,被称作是新古典 

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代;相对说来,现实主义雕塑就要逊色得多。从形成和 

长消兴衰的时间上看,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雕塑,同法国的新古典 

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大体上是相同的,现实主义雕塑则比现实主义绘画要稍 

晚一点。就这一时期法国美术的整个艺术成就而言,不论是新古典主义美术, 

抑或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其最主要的成就反映在绘画中,其次则是 

在雕塑方面,而在建筑和工艺上,可以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特别值得称颂的 

业绩。这一时期的法国雕塑,虽没有取得像绘画那样伟大的成就,但比起同 

时期建筑和工艺来,情况却要好得多,涌现了好几位卓有成就的雕刻家和一 

批优秀的作品,在世界塑雕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1)新古典主义雕塑 

     自18世纪以来,法国美术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就已牢固确立。尤其是有全 

欧意义的法国大革命,使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法国美术远远超越了国界而 

走上欧洲的舞台。这种情况在雕刻艺术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谈到法国新古典主义雕塑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意大利的罗马 

对法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大革命时期,罗马的法国美术学院被封 

闭,当时几乎每一个重要的雕塑家都曾获得过罗马奖并去罗马留学。这一方 

面给法国雕塑家获得去罗马学习古代艺术的机会,从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 

由于前往罗马的法国雕塑家人数众多,在罗马占据压倒优势,当时几乎成了 

意大利雕塑艺术的主流。难怪有人说:贝尔尼尼的后继者不是他的弟子和后 

代,而是法国的雕塑家了。由此可以认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雕塑艺术,其 

起源在于罗马。 

     意大利的伟大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长期在法国从事艺术活动,受到 

拿破仑的恩宠,为拿破仑家族雕塑了不少肖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拿破 


… Page 25…

仑的妹妹玛丽·宝琳·波尔盖丝所作的大理石雕刻《装扮成维纳斯的玛丽·宝 

琳·波尔盖丝》。卡诺瓦在法国雕塑家中享受很高声誉,差不多所有19世纪 

法国及欧洲的雕塑家,不是出于他的门下,就曾受过他的影响。 

     活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很多,如前已介绍 

的伟大雕塑家乌桐(1741—1828),此外还有特巴庇、卡拉曼尔、莱孔特、 

克洛迪翁、斯托芬、多列托尔、希纳尔、尔莫、卡尔特尼埃、多塞奴兄弟等 

人。而活动于19世纪20—60年代的,则有普拉狄尔和丹热。 

     詹姆斯·普拉狄尔(1790—1852),生于瑞士的日内瓦,1809年随父迁 

居巴黎,获法国美术学院罗马奖赴意大利深造,在那里形成了冷静的古典风 

格,在卡诺瓦的指导下完成了《尼西亚》、《萨孚》等希腊神话题材的作品。 

回国后,在七月革命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里享受崇高声誉,担任国家沙 

龙的评审员,成为了古典学院派在雕塑界的领袖人物。外表的完整性、甜味 

和触觉感是普拉狄尔多数雕塑创作的基本特色。他创作了许多巨幅的纪念性 

装饰作品、胸像、立像和花园的雕像,特别是以神话为题材的雕塑群像,如 

 《维纳斯与丘比特》等。巴黎先贤寺拿破仑墓上的十二守卫者雕像,均出自 

他的手下。 

     大卫·丹热 (1788—1856),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中带有浪漫主义 

气质的一位,为了区别于大革命中的著名画家路易·大卫,当时巴黎称他为 

 “丹热的大卫”。1811年因获罗马奖而去意大利留学,与卡诺瓦有过交往, 

并受其影响。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裸体英雄像,为他 

今后的雕塑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新古典主义者在创作男子雕 

像时常让模特儿带上消防队员的头盔,装扮成古代英雄,所以被观众戏称为 

 “消防队员风格”。丹热的《菲利波蒙》就是这种风格作品的典型代表。他 

一生共创作肖像雕塑约500件,几乎包括了当时法国的所有著名人物,仿佛 

成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中强烈的个性特征,几乎成了 

每一个知名人物珍贵的生平资料。其中如创作于1847年的戈贝尔将军的纪念 

碑,表现了这位远征军将领仆地阵亡的富有激情的形象,观后给人留下难忘 

的印象。 



      (2)浪漫主义雕塑 

     同古典主义雕塑相比,法国浪漫主义雕塑的成就就要大得多,出现了如 

吕德、巴里、卡尔波、普劳尔特这样一批才能出众的伟大雕塑家,创作了《马 

赛曲》、《舞蹈》这样不朽的杰作,是完全可以和浪漫主义绘画中的《梅杜 

萨之筏》、《自由领导人民前进》等作品相媲美,它们共同将法国乃至欧洲 

的浪漫主义美术运动推向高峰。 

     吕德和乌桐、罗丹一起被称之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三位雕塑家。 

     弗朗索尼·吕德(1784—1855),生于第戎一个富商家庭,23岁进入巴 

黎一位雕塑家的工作室学习。1809—1812年曾两次得“罗马大奖”。在政治 

上崇拜和追随拿破仑。拿破仑失败后,曾在国外度过10年流亡生活。1830 

年七月革命后回到巴黎。次年,在沙龙展出了《与龟游戏的小孩》崭露头角, 

以其作风新颖和人物之生动而使人惊叹不已,有力地批判了新古典主义纯理 

性的创作。1835—1838年,他完成了为巴黎凯旋门所作的浮雕构图 《1792 

年的义勇军》,即后来闻名的《马赛曲》这一不朽的杰作。为了歌颂拿破仑 

的武功,按照吕德原先所提的方案,整个凯旋门的浮雕由《出发》、《凯旋》、 


… Page 26…

 《保卫祖国》与《和平》四组组成。但这个方案未获批准,政府委托的雕塑 

家科尔科作了《拿破仑的加冕礼》,后面由青年雕塑家艾特克斯按原计划完 

成《保卫祖国》、《和平》两块,而让吕德完成前面右方这一块。无论是在 

精神气质上还是在形式感上,凯旋门上他人所作的三组浮雕,都是不能同吕 

德的 《马赛曲》相比拟的。《马赛曲》群雕的整个上半部,是一带翅的胜利 

女神,她双臂高举,挥剑前指,大声号召人们冲向前去,与下方雄壮的队伍 

相映衬。下方是蜂涌前进的群众队伍,大胡子战士在向人们招呼,身旁是他 

年轻的儿子,大胡子战士身后是一个戴盔执盾的老年士兵,背后有一个更老 

的战士在为前进的队伍指示路途;大胡子战士前面是无数的旗帜和隐现的枪 

头,暗示有着数不尽的激动的人群。上下呼应,构成了这一充满爱国主义激 

情的纪念碑式的著名浮雕。《马赛曲》不仅是反映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 

略者的纪念碑,也是歌颂法国人民伟大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的赞歌。它在细 

节处理和整体构图关系上显得十分谐调,采用古典主义的严谨形式,又洋溢 

着浪漫主义激情;人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