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将造成供不应求,迫使价格上升;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造成供大于求,迫使价格下降。与此同时,价格的变动又减少了供求的余缺。随着供求的余缺越来越小,直到供求相等,商品的交易就会稳定下来,形成均衡。这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也可以说,价格是均衡的反映,它是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的购买量跟生产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所决定的生产量相等的结果。 通过市场调节,任何商品都会出现一个均衡价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个企业的成本千差万别,有的高有的低,这样就出现了利润。例如上述产品的市场价格是6元,而某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是4元,这家企业就有2元的利润空间。如果某家企业的成本是7元,就会亏损倒闭。所以在所有提供这种商品的企业当中,成本最高的一家正好是6元,它是各家企业成本从低到高排列处于最边上的那一个,所以称为边际成本。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是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把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作为理性的生产者,这个整体在生产少量产品时可以利用最优等的资源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所以成本较低。而当产量增加时,这个整体生产者不得不逐渐运用劣等的资源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所以成本随之上升。 如果成本高于价格,意味着发生了亏损,作为整体的生产者要削减产量(剔除成本较高的企业),结果成本降低;如果成本低于价格,意味着有利可图,生产者将增加产量(有新企业进入),结果是成本上升。只有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时候,生产者的利益最大,产量才会稳定下来。 同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价格等于消费者消费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效用,即边际效用。这是因为,在市场决定均衡价格的过程中,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它对自己的边际效用调节消费量。如果价格低于边际效用,说明购买这种商品很值,消费者将增加消费,使边际效用降低;如果价格高于边际效用,说明购买这种商品不值,消费者将减少消费,使边际效用提高。这么做的最终结果是:边际效用等于价格,同时等于边际成本,形成市场均衡。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按照供求均衡的原则来生产和消费的话,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即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中,成本最高的不超过价格,消费掉的全部产品中,效用最低的不低于价格。这就使得社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状况。 此外,还要注意,所谓的市场均衡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商品的供求平衡。因为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曲线都是消费者权衡多种消费和生产要素在各种用途上进行分配的结果,所以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市场上不存在某种商品的个别均衡,而只有所有商品都达到供求平衡的总体均衡。没有总体均衡,就没有个别均衡;要达到个别均衡,就必须达到总体均衡。这一点后面要详细论述。 思考和练习 1.供给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供给曲线向上爬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描述均衡价格形成的过程? 本章小结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就是价值,它表示一切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也是衡量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如果没有价格系统,人们的生产和消费就会失去方向,经济活动将陷入混乱。 科学技术要成为生产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价格系统作为决策背景。如果价格系统出现了混乱,科研成果不但不能缓解物品的稀缺性,反而浪费了资源。 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点:提供激励、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平衡。 价格的本质是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价格的高低不由商品的用途决定,也不由为之付出的劳动决定,而是供求双方的关系决定。 供给相对需求越稀缺,物品的边际效用越高,价格就高。供给相对需求越充足,物品的边际效用越低,价格就低。 市场对商品的需求表现出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求量越大的规律,我们称之为需求定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市场对商品的供给表现出价格越低供给越小、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的规律,这就是供给定理。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爬升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市场交易中,价格太低的话造成供不应求迫使价格上升,价格太高的话造成供大于求使价格下降,最后,市场将在均衡价格的位置达到供应和需求的均衡。这时价格等于边际效用,并等于边际成本。
第四部分价格原理(二)(1)(图)
从1月14日起,由北京始发的“春运”列车开始上浮票价。与此同时,旅客客流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昨天北京各站上车人数已超过28万,下车人数达21万,共加开53列临时列车。 记者从北京铁路分局了解到,由于从北京始发的列车大部分要从京广、京沪等客流量较大的“热门路线”上行驶,所以这些路线都要涨价。此次车票上浮幅度为硬座15%,其他席别20%。铁路客票在节前的上浮日期为1月14日至20日,共7天,节后上浮时间为1月24日(大年初三)以后。 昨天上午,在北京站、西站广场前,所有售票窗口前排满了买票的旅客。一位姓刘的旅客告诉记者:“我知道今天起火车票涨价,但过春节了,家还是要回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以上是描述2004年中国“春运”火车票涨价的一则新闻报道。事实上,价格变动是经济世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当寒流袭击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时,全美国的橘子汁价格都会上升;每年夏天,新英格兰地区的天气变暖时,加勒比海地区的旅店房间就要降价;当中东爆发战争的时候,全世界的汽油都会上涨,汽车的价格会下降,等等。 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但没有说明价格变动的过程。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来描述价格变动的具体过程。随后,我们还将指出,在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时,如果人为地干预价格,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例如春运中的买票难和票贩子现象。而票贩子和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二道贩子,在经济中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是商品短缺和市场混乱的罪魁祸首吗?这些问题是我们进一步理解价格原理的关键,这一章的内容将对它们进行分析和介绍。 价格的变动(一)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任内的一次记者会上被问到:他所提议征收的汽油税是否会提高汽油的价格?卡特的回答是:刚开始时课税会使价格上升;但较高的价格会使需求减少,稍后汽油价格就会回跌。因此他的观点是,征收汽油税不会提高汽油的价格。 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关于价格决定的基本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主要的结论是:价格越高,供给越多,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大,供给越少。供不应求的商品会涨价,供过于求的商品会降价。 但在学完前面的内容后,一位叫米小虎的同学和老师争辩起来。他说:供不应求的商品会涨价,涨价之后,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又会导致价格下降,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价格不变。这就类似上面卡特的观点。另一方面,如果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降价之后,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又会导致价格上升。所以无论供求状况如何,商品的价格都不会改变。 卡特和米小虎的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又似乎自相矛盾。为了判断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事例开始来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动过程。 假设某一年夏季,天气特别炎热。由于天气变热,人们想吃更多的冰淇淋,需求增加了。反映在市场行为上,就是说,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下,消费者都想购买更多的冰淇淋。 我们知道,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对应关系。当每种既定价格下冰淇淋的需求量增多的时候,我们描绘出的需求曲线就改变了。具体来说,这条需求曲线会向着需求量增加的方向移动。 如图,需求曲线从原来的位置向右移动到新的位置。结果,均衡点的位置改变了。由于供不应求,价格由2元上升到2。5元,交易量由7增加到10,达到新的市场均衡。换句话说,天气热提高了冰淇淋的价格,增加了冰淇淋的销售量。
第四部分价格原理(二)(2)(图)
在此,我们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在价格理论中,需求量变化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由价格变化引起的购买量的变化,这种情况我们前面说过;而需求变化则是指价格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了购买量的变化,例如上面刚刚提到的天气变热。也可以说,“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每个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数量,“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的对应状况。反映在坐标图上,需求量是指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而需求是指整条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化相当于需求线上的点沿着需求线滑动,而需求变化则是需求线本身发生了移动(“供给”和“供给量”的关系也是如此)。 在上面的例子中,天气炎热改变了在任何既定价格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所以说需求增加了。而供给没有变,因为天气并没有改变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企业的销售愿望。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结果是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也就是说,由于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在本节开头的事例中,卡特说石油价格上涨将导致需求减少,是混淆了“需求”和“需求量”的概念。下面我们把正确的分析用图形表示出来: 当汽油加税的时候,汽油厂商要把税额加到售价里。因此,要保持原来的供给量,价格必须增加。或者说,由于加税,增加了生产成本,使企业在任何一个既定价格时愿意生产并销售的汽油数量减少。反映在坐标图上,是供给曲线从原来的位置向左移动到新的位置。 与此同时,需求曲线没有改变,因为加税没有直接改变家庭希望购买的汽油数量。由于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左移,结果价格从3元上升到3。5元,交易量从7减少到5,市场在新的位置达到均衡。 在整个过程中,供给减少,价格上升。需求量也减少了,但需求没有变。卡特说价格上升将导致需求减少,是混淆了“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米小虎的错误也同样如此。所以他们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导致价格的变动,或者说,价格变动是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论并不新鲜。我们在前面说过,价格是由物品的稀缺性决定的,而物品的稀缺性是供给与需求对比的结果。下面我们把供求变化对价格(稀缺性)的影响作一个总结: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对各种价格变动的现象作出判断。例如,每年中国“春运”火车票涨价的同时,客流量也在增加,说明这是需求增加的结果;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