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家的经济学 搞技术的人比较烦-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安全。  最明显的是工蜂的刺螫行为。当有侵略者靠近蜂蜜时,工蜂像敢死队队员一样对敌人执行刺螫的任务。这时候,它的一些生命攸关的内脏通常要被拖出体外。它很难活命,牺牲了自己,却把蜂群储存的重要食物保存下来。  对动物界的利他现象,生物学家的解释是:一个群体,比如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的一个种群,如果它的成员可以为了本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利益,这样的群体生命力较强,要比那些没有任何利他主义行为的群体的灭绝可能性要小。因此,具有利他主义行为的生物群体会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这就是生物学中的群体选择理论。  根据群体选择理论,在人类社会中,利他主义虽然会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但从整体上看,会增加这个群体的利益,有利于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种行为被演变和保留下来。  群体选择理论指出个人的利他行为有利于集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有一艘在海上的客船,因为风浪袭击,不能负载原来的重量。这时候,如果有人愿意跳海,就可以挽救大多数人。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这么做,只好一起葬身海底。类似的情节我们可以在电影、小说和历史故事中经常看到。而且故事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牺牲自己,保全大家。但群体选择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人愿意牺牲自己,造福别人?  对这个问题的初步回答是:为了鼓励利他主义,社会演变出各种对利他行为的奖励机制。比如说小孩子拾金不昧会受到表扬;见义勇为的市民会得到嘉奖;企业家捐款会受到尊敬;拯救世界的英雄要被载入史册……等等,几乎所有无私行为的背后,都有某种特殊利益的支持。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个人做好事的时候心里都想着这些好处,但可以肯定,如果这些利益从来都不存在,利他行为就不会在社会中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也不可能延续。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要这些利益,有的人就不愿意要?如果说冒险搭救落水的人会成为一个英雄——这是一种好处的话,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去争取这种好处?为什么利他主义和无私行为只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介绍一个人:  马斯洛,美国人,生于1908年,1970年逝世,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类行为的动机作出了精辟、准确的概括,成为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行为理论。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5)(图)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同时具有多种需要,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或某几种需要,但大致来说,这些需要是从低到高得到满足的。请看下面的图: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他必须获取维持生命延续的各种物质条件,如食物、衣料、住所等。为了这个目的,大部分人要去工作——当然,也有人去乞讨,甚至有人去偷盗抢劫。  生存问题解决后,一个人要考虑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防备各种意外灾害的威胁,这就是安全需要。为此,他要努力工作、加强学习、赚更多的钱,进行储蓄,购买保险等。  之后,一个人会萌发社交和审美的需要。他希望与人交流,找到感情的寄托,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为此,他要去交友、恋爱、参加集体活动,从事各种娱乐和艺术欣赏活动。  在此基础上,他还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和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被别人尊重,对他人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为此,他会拓展事业、帮助他人、积极行善,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爱心。  最后,一个人可能发展出某种特殊的理想和价值观,他可以为此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其他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比如很多人献身于科学研究、公众利益、环保事业甚至宗教信仰,都是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要注意,大多数人的需求很复杂,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多种需求同时驱动的。但在某个阶段,只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结构会变化,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但也不能排除需求出现跳跃和停滞的情况。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利他行为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现。由于人们具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利他行为又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因此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他主义行为。但是导致利他行为的这两种需要都属于高层次需要,而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自己的低层次需要,况且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与一般的自利行为相比,利他行为只会在少数情况下出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理论。它不仅能解释利他主义的原因和本质,而且能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行为。它说明利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从这个角度理解,所有人,除了那些神智不健全的人,都是追求自利的。  思考和练习  1.无私行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无私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  2.举一个利他行为的例子,分析这种行为对利他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3.回忆今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出当事人的行为动机。  想象中的无私社会  18~19世纪之间,我国文学家李汝珍写了一本小说,名叫《镜花缘》。书中讲述一个叫唐敖的人,由于在官场上受挫,就辞职跟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旅游。他们途中经历了许多国家,见识了很多奇风异俗,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天,他们来到一个叫“君子国”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人个个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而得名)。在集市上,他们看到了一次奇怪的买卖。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6)

  买东西的是一个士兵,只见他拿着要买的东西在跟货主讨论。  “老兄的东西这么好,价钱又这么低,真是价廉物美。”士兵感叹着说:“你一定要把价钱加一倍,我才能买。要不然买了我也不心安。”  卖主连连摆手:“我开的价钱已经太高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想不到老兄还说我价廉物美,实在让人惭愧。你不但客气,还要加倍给钱,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明明是价廉物美,你反而说我客气,这不是颠倒黑白吗?”士兵忿忿不平地说:“凡事都要讲究公平合理,你可别把我当傻瓜。”……  接下来,士兵要加倍给钱,但货主怎么也不答应,两个人争执起来。最后,士兵赌气,照货主的开价给钱,但只拿了一半的东西就要走。货主急了,一边嚷着“给多了,给多了”,一边拦住他不让走。  无奈之下,只好请路边的一个老人来评理。好说歹说,最后决定让士兵以八折的价钱把东西拿走,这才算平息了纠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价钱越低越好;而卖主总是希望价钱越高越好。但上面故事里的人正好相反,买东西的人要抬价,卖主却要压价,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按照通常的想象,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家都无私谦让,时刻替别人的利益着想,那一定是一个和睦安康的社会。但在“君子国”里我们看到,为了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受益,人与人之间同样出现了纠纷和争执。故事中幸好有一个老人作裁判,才勉强平息了纠纷。  前面我们讲到,作为一种生物,人必须懂得自利才能生存在世界上。另一方面,在生物进化中,舍己为人的无私行为有利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人能不能仅仅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才讲自利,而在人与人之间都讲无私奉献?既然利他主义是值得鼓励的,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利他主义者,祛除一切私心杂念,就能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历史上的很多有识之士,正是因为看到追求自利给人们带来的纷争和痛苦,所以提倡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他们中甚至有人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试验。这些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努力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真诚的、纯粹的慈善家,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促成别人的幸福;他们这么做是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会发生什么?  每天,当一个人醒来,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对别人行善,同时不让别人为自己受累。起床之后,他会慌慌忙忙地寻找别人头一天换下的睡衣来清洗,还要把自己的脏衣服藏起来,以免让别人找到。  接下来是,你掏钱为我买饭菜,我掏钱为你买饭菜。结果钱没有少花,饭菜却浪费了很多。吃完饭之后,没有一个人会把碗放下,那样的话会有人抢着帮他洗碗。为了避免让别人帮自己洗碗,每个人都把碗拿在手里,一直到下一顿饭。  如果遇上灾荒,粮食欠收,那么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你推我让,谁多吃一口就会惭愧得比死还难受。于是大家就会比赛看谁吃得最少。这样一来,后果肯定是一个个面黄肌瘦,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到了医院,如果是公费医疗,一定要少吃药,尽可能不住院,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省医药费。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每个人也会时刻关心着其他的病人,不断把医生和护士赶去照顾其他的病人。这样,每个人推三阻四,延误治疗,最后很可能病情恶化,光荣牺牲。  即使没有生病,每个人也会面临自己的终身大事。为了促成别人的幸福,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替别人介绍对象。如果别人没有结婚,自己就绝不结婚。因为每个人都要把别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的前面。  但所有人都同时找到满意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坚持让别人先找到幸福,每个人都不结婚。这些人慢慢变老,有一天他们都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代,这个社会就消亡了。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奉行完全的利他主义,不仅避免不了纠纷,而且这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和生存。所以说想通过改变人的自利本性来追求美满社会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先不说人的自利本性能不能改变,就算可以改变,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同样不会出现,社会反而会陷入混乱和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部分人性的根源(7)

  首先,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往往找不到利益的落脚点。因为别人想要什么,你不可能完全清楚。你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为别人追求利益,往往会张冠李戴,甚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