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忍要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朗忍要义-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色拉寺格西广法寺堪布昂旺朗吉上师口授 

  朗忍者,所以使凡夫通达由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成佛所经之方便也。先具三资粮:一忏罪,二集福,三启请上师之加被。宜以精进心学六加行,因其中有三资粮仪轨故。颇章喀仁波伽云:「欲事正修须重加行。譬如饮食,先精烹治,正食之时,方得美味。」如是巧喻,能使人心益决定,知非努力加行不可。对于行人,真有莫大之加被力。朗忍中此类巧喻甚多,用意皆同。凡于朗忍通达与否,均视喇嘛加被之力为断。而加被力之大小,又视行人依止喇嘛之方法为转移。故最初对于依止善知识方法,即须串习。如果串习,一则善知识加被力可以出来,二则通达之方便可以生起。故宗喀大师云:道之根本,即在依止善知识方法之上。因此理故,对于依止之法,应细思惟。但虽思惟,依止之心,未必遽生。故又宜思依止功德,与不依止过患。依止功德甚多,总说一句:不外现在与将来容易成就之功德。就现在言,使人不堕三途,不失人天善果,均与依止善知识事相关。何则,因不依止善知识之言行,则必入于恶之一方者为多故也。就将来言,直至佛位,所有功德,必由善知识而生,更易知矣。不特佛道如此,世间学问,如有成就,孰不由师。总之,依止善知识,不论过未,即现在所生功德,亦已多矣。不能依止过患,简言之,一切善果皆为障断,一切法不能闻,一切善恶不能辨。不特此也,即已依止善知识,而对于依止法有所颠倒,则亦能生许多过患,亦算不能依止。何以故,因如此则不啻毁谤一切佛菩萨也。何谓不啻毁谤一切佛菩萨耶。因善知识,即诸佛菩萨身口意之代表。如谤一中国全权代表,即无异谤全中国人。反之,能依止善知识,则诸佛菩萨皆喜,亦如敬中国代表,则全中国人皆喜,此仁波伽所设之喻言也。故大朗忍对于依止善知识功德,说得很多。今即暂照此略义,善为思维,则依止善知识,亦即可生决定矣。依止善知识方法如何。约言有二,心依止方法,行依止方法。一、心依止法,分信敬二种。初信心之修习。当于信心,加以观察。一面念诵,一面思惟。思惟我信佛如何,即信善知识亦如何。何以信善知识如佛。因对善知识作佛想,则佛之加被力即显现易得。否则不得。如不信善知识如佛。则善知识纵已证入佛位,亦不得施其佛之加被力也。但恒人海有是疑,信善知识如佛,是否即可见佛耶。答,能见。于何处见?于功德大处上见,莫从细微过失上见。譬如仇人,因心不喜不信之之故,只见其过失。及仇意渐销,转而亲善,则亦渐见其功德,而忘其过失矣,对于善知识功德过失,亦复如是。如观功德,则处处可见其功德。如观过失,则处处可见其过失。恒人又每有是疑:以喇嘛作为佛想,而喇嘛是否即佛耶?答:「是佛二大日如来经云:「末法时,我常现作本师身。」然则我今之本师,是否即大日如来现身?答,「是。」何以故,一切诸佛菩萨,均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现于世。试问我是否在一切应利益之内,如在其内,而本师是否即利益我者,如是利益我者,则本师非佛而何。本师既为佛现,而何尚有烦恼,不能一切尽知耶?于此当如是思,本师所有烦恼,为是本师自身起耶,为是我目瞀妄见耶。如佛世外道,亦见佛过,佛本无过,彼目自乱。又如邪若巴,面见第落巴状若乞丐,持鱼而食。又如无著见弥勒,现母犬相。此类甚多。故见师过时,宜善自思,以断此障。又当如是思,见师过时,当然不见功德。因我不见功德,师果遂无功德乎。如因不见功德,而遂无功德,则当思自己对,而能否决定无中阴身乎?如是思维,则知即见有过,亦不遽定是过,不见有功德,亦不遽定无功德。则此种障碍,不烦盲而解矣。再一切山河大地,皆自业所现,在诸佛菩萨为七宝庄严之相,而在我何以见榛荆瓦砾耶。且师之贪嗔等相,尤不能定。佛亦曾云:「我于众生中,有时不狂而现狂,不跛而现跛,其相非一也。」又有谓:凡说法者即为佛现, 
  然则我曾说法,亦是佛耶。又或谓:我师是佛,余师未必是佛。是二种皆障。为朗忍所未及,而颇章喀仁波伽提出以教人者:故凡吾人对一喇嘛,如见其慈心悲心说法智慧等等功德,即当于是等功德上生起信心。忙时,略思此类义理。如暇,则尚当详思。次则为知本师之恩。就功德言,师与佛不二。就恩惠言,师比佛有余。所言有余者,以说法恩论,千佛之过去不论矣,释迦灵山四次说法,我如及遇,则至少已成罗汉,然而不遇也,其后印藏渚大德,我又不遇,幸遇现在本师,始使我得知出离三途之苦,此岂非视佛恩有余乎。又以加被恩言之:我遇此师,知此义,我遇彼师,闻彼德。此类利益,非从师得,而谁与耶。知照此思维,尚不能生起敬信心,则依照六加行次第,作献供启请。观想最有恩或传朗忍之师,置于顶上。观想五聚,四方皆入于中一聚。中一聚又入于顶上之师,而变现为释迦佛像。此时想师本尊护法皆合为一。由其再显现前所不敬不信之师于对面。依照前文不能依止之过患,而思轮回久久不出之故安在,唯在不能如理依师。启请顶上之师加被,迅速通达心行二种如理依止法。启已,思能依功德,与不依之过患等。如是信心,仍不能出,则供曼达已,又启请如前。 
  二、行依止法总有三要。一、以各种财宝受用供养。二、承事喇嘛作种种服役,身口恭敬。三、依教奉行。一与二,六加行内皆有之。三为最要。须时自察看,喇嘛教行者,尽行否:教止者,尽止否。但如喇嘛教杀人,是否必依教奉行,此类则可向喇嘛请辞,不尽依也。此为菩提道根本,故择师最为重要。如不先择,依止之后,发生不如理之疑虑与行为,则对于通达朗忍之说,直不能成立,其过甚大。依朗忍择师条件,通达空性等俱全者,正难其人,但求其戒行清净,所有教授,非为今世而为后世趋解脱者,亦足矣。以修论,在心上为多。在行上,但注意依教奉行与否一点。前二供养承事,其事较易,故重第三。对喇嘛所有教诫,并须启请加被,俾我迅速能入能成。练习依止善知识之心,尚有次第。一、对于一切法心要,须起急得之念。二、得心要之方法,与急得之心,如何生起。一、应知宜趁有暇身。二、应知修法具足因缘与支分。三、应知得有暇身是一件大事而且是难得之事。其中细目,并须观想上师于顶,启请加被,俾我迅速通达得有暇之为大事与其难得。至于具足因缘细目亦有十八种。八有暇,十圆满。十圆满属于已者五,属于他者五。思此具足因缘,当发一种欢喜心。颇章喀仁波伽有教授云:例如头痛一晌,即不能修法。若遇地狱苦,如何能修法。今幸未堕地狱,思之如何弗喜。又如腹饥,亦不能修法,若生饿鬼中,如何能修法。今幸未堕饿鬼中,思之如何弗喜。又思若生畜生中,一字不识,如何能修法。若生天中,预积福德,尽则仍堕,譬如囊有八元,一次用尽,仍然受穷,如何能修法。生于非人,亦不能修。即生为人,如系盲聋暗哑,仍不能修。边地无佛法,仍不能修。有佛法无人住持,仍不能修。即有人住持而宿业颠倒,起于邪执,不肯信受,仍不能修。故宜想我如为哑者如何,为边地者如何,为邪见者又如何。今皆非是,由是顿生庆幸之心。故宜以此十八种具足,启请加被,迅速通达。并思此十八种具足,如是殊胜,我今得之,则不应遭踏,由是生起决定修法之心。是为修习愿得心要,起急得之念之方便。其三所谓有暇重大者,何故。因得有暇身,现在可以圆满,将来亦可圆满。并且不思议佛法,皆可得之。故得有暇,即一钟之暂,亦有多大事件在内。并思一切天人戒定慧,凭此身皆可以作,此为一重大事件。不止此也,即西方净土、兜率内院,降相巴那,凭此身皆可以生。当思此身功德,尚不止此。即从前诸大菩萨,难行功德,皆凭此身而成,以此身为重。生菩萨戒,生密宗戒,亦凭此身为重。当如是思维」再思此种种功德,不过我未去作耳,非谓作此劝德之身,我未具也。从前牟拉慈巴诸圣者之成佛,亦凭此身耳。于此则思此身,以甚大因缘得之。即如意宝之贵,此身亦胜彼千万倍矣。但人每以宝为难得,不肯遭踏,视其贵重,或有过于此身。不知宝之为物,只能作此生利益,不能作来生利益,不能使人出生死」其贵重安能及身。如此,则知身之贵重难得,不敢遭踏矣。凡人视宝重于其身,视得宝之庆幸,过于得身者何?因其平常只知宝可重贵与难得,而不思此身以大因缘而得,其难其重,为何如也。前云得一钟人身,已是无上宝贵。何则,因有此一钟人身,亦能积无数成佛资粮,拔无量众生于牢狱之内,而予以正法眼藏。如此殊胜事业,亦一钟人身之所能作。故对人身刹那之顷,均宜宝贵,勿加遭踏。以前所说,六加行内,皆已具备。此处略言,以明身之贵重耳。若得此身一刹那间,不但拔无量众生于牢狱而予以正法眼藏之功德能作,即供养一切菩萨一切佛之功德,亦能作也。但常人对于如此宝贵之身,不惟不加爱惜,且刹那刹那作害身之事。此咎非他,在自欺耳。譬如行到出产一切宝藏之地,不但不知取宝,且在宝地负债而归。当思现在之人,对于此身实在如此。岂非空负此身乎。思至此,宜发勇猛心,以求心要。即照菩提道次第,以去研求。如将此身遭踏,听其寿命空过,而欲望二世仍有如此人身,实自弃也。譬如穷人,得一囊金,弃之于水。而思明日,尚有一囊可得,不亦悖乎。于此当思,从前积有种种能得人身之资粮,而后有此人身,如无此种种资粮,亦必无如此人身可得。能得人身资粮为何,一,供养佛等所积种种资粮。二、戒清净等种种资粮。三、不为现世发心而为后世发心等种种资粮。须集如是种种资粮,而后可得大好人身。于此事理,当生决定心也。所谓戒清净者,非仅一受而已。不但重戒,即系轻戒,一日之间,如觉有犯,立即忏悔,始为清净。就戒清净而言,不过得人身之一种资粮,而戒之清净,已如是其难。吾人今日,不但对戒未净,且于戒之外,尚有种种过恶。以是观之,得人身之难,可知矣。得人身之为大因缘,无论矣。即非人之阿修罗等三善道身?至少亦须具一戒,行一善,乃能得之,何况人乎,月称菩萨云:「得三善道身,不外以戒为主。」总之,当作是思,善遭身与非善道身之升沉,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不止此也,佛云:「末法时代,我之弟子,亦如囊沙,其口向下,不堕者无几矣。」经中此类比喻甚多,如壁上撒豆,如针上置芥等喻,皆是。总之,依经论思惟,依得人身之因思惟,皆所以证明人身之难得也。得人身已难,得人身而欲闻佛法更难,闻法而能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而能如理修行则递次更少矣。市中熙来攘往,皆为此生着忙,有能为后世着想者乎。然则能为后世着想者难矣。故吾人对于利害双方,务需认识,切无颠倒,择利而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