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世系十 分明确。简公于公元前四一四年至前四○○年在位。
简公从晋来。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生惠公。〔1〕其七年,百姓初带 剑。〔2〕
【注释】〔1〕“惠公”,公元前三九九年至前三八七年在位。 〔2〕“百姓初 带剑”,剑既可防身,又可壮威仪,最初是贵族和高级官吏才有资格佩戴。《秦本纪》 记载,秦简公六年,始令基层官吏带剑。七年,又允许百姓带剑,反映了低级官吏和百 姓地位的提高。
惠公享国十三年。葬陵圉。〔1〕生出公。〔2〕
【注释】〔1〕“陵圉”,灵公虽然把都邑从雍东移致泾阳,但诸公葬地仍未西迁, 灵公葬悼公西,简公葬景公西,出公葬雍,惠公葬地陵圉应与上述诸公葬地相近。 〔2〕 “出公”,司马贞《索隐》引《世本》称“少主”,本书《秦本纪》称“出子”,《吕 氏春秋?当赏篇》称“小主”。以惠公十二年生,即位时年尚幼。公元前三八六年至前 三八五年在位。
出公享国二年。出公自杀,〔1〕葬雍。
【注释】〔1〕“出公自杀”,据本书《秦本纪》,出公二年,庶长改立灵公之子 献公,杀出公及其母。《吕氏春秋?当赏篇》言出公母系自杀。
献公享国二十三年。〔1〕葬嚣圉。〔2〕生孝公。
【注释】〔1〕“ 献公”,《吕氏春秋?当赏篇》云:“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是献公名连。而本书《秦本纪》司马贞《索隐》云名师隰。公元前三八四年至前三六二 年在位。〔2〕“嚣圉”,献公二年,城栎阳,迁都于此。嚣圉虽然不能确指其地,但 大体应于栎阳附近求之。
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1〕生惠文王。其十三年,始都咸阳。〔2〕
【注释】〔1〕“弟圉”,《水经?渭水注》云:白渠“又东,径栎阳城北??又 东径秦孝公陵北”。据此,孝公葬地弟圉在栎阳东,北临白渠。杨守敬《水经注疏》卷 一九注云:“《史记?始皇纪》重序秦世系,孝公葬弟圉,陵当在今富平县东南。”富 平县在今陕西中部。〔2〕“其十三年,始都咸阳”,孝公十二年修筑咸阳,建置宫阙, 十三年正式迁都咸阳。
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葬公陵。〔1〕生悼武王。
【注释】〔1〕“公陵”,在秦都咸阳西北。
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1〕
【注释】〔1〕“永陵”,在秦都咸阳西。前人称周武王陵,非是。
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茝阳。〔1〕生孝文王。
【注释】〔1〕“茝阳”,又作“芷阳”,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茝”,音 zh!。
孝文王享国一年。葬寿陵。〔1〕生庄襄王。
【注释】〔1〕“寿陵”,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吕不韦相。 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1〕十年,为户籍相伍。〔2〕
【注释】〔1〕“初行为市”,秦献公都邑栎阳地处交通要冲,商业发达,本书《货 殖列传》云:“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献公开始设置贸 易市场,适应了栎阳和秦国其他各地商业发展的趋势。 〔2〕“为户籍相伍”,建立户 籍,把人口按五家为一伍加以编制。秦孝公时商鞅变法,进一步肯定了户籍制度,《商 君书?去强篇》记载:“举民口数,生者著,死者削。”同书《境内篇》也说:“四境 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为户籍相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 制人口,便于征调兵员和粮食,利于战争,以及迫使百姓互相监视。
孝公立十六年,时桃李冬华。〔1〕
【注释】〔1〕“华”,同“花”。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有新生婴儿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昭襄王生十九年而立。立四年,初为田开阡陌。〔1〕
【注释】〔1〕“初为田开阡陌”,本书《秦本纪》、《六国年表》、《商君列传》、
《蔡泽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三》皆以初为田开阡陌是秦孝公商鞅变法时所为,此记 为昭襄王时,不可信。“开阡陌”,开置阡陌。阡陌作为田界,是为了明确和巩固授田 制下的土地使用权。可参阅李解民《开阡陌辨正》一文,载《文史》第十一辑。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庄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立二年,取太原地。
〔1〕 庄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布惠于民。东周与诸侯 谋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2〕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
〔3〕奉其祭祀。
【注释】〔1〕“取太原地”,秦庄襄王二年,派蒙骜攻赵,夺取了太原。事见本 书《秦本纪》。〔2〕“相国”,本称“相邦”,汉代避刘邦讳,“邦”字改作“国”。
〔3〕“阳人”,聚邑,在今河南临汝县西。
始皇享国三十七年。葬郦邑。生二世皇帝。始皇生十三年而立。二世皇 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1〕
【注释】〔1〕“二世生十二年而立”,据上文,二世年二十一即位。此“十二” 当作“二十”。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云:“《纪》言二十一者,以逾年改元言之。 此言二十者,以始皇崩年言之。”
右秦襄公至二世,六百一十岁。〔1〕
【注释】〔1〕“六百一十岁”,据《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计算,秦襄公至 秦二世共五百七十五年,据《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计算共五百七十一年。张 守节《正义》云:“《秦本纪》自襄公至二世,五百七十六年矣。《年表》自襄公至二 世,五百六十一年。”所言年数皆误。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1〕曰:
【注释】〔1〕“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汉明帝永平十七年,班固、 贾逵、傅毅等人被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奉明帝之命拿着《史记?秦始皇本纪》问班 固等人,司马迁所作赞语是否有不正确的地方。班固被明帝召入宫内,发表了自己的看 法,同时,撰《典引》,颂扬汉代功德。此下的文字,是班固在《典引》之外撰写的另 一篇文章,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后人把这篇文章附载于此。可参考梁玉绳《史记志 疑》卷五。
周历已移,〔1〕仁不代母。〔2〕秦直其位,〔3〕吕政残虐。〔4〕然以诸侯 十三,〔5〕并兼天下,极情纵 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 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6〕据狼、狐,〔7〕蹈参、 伐,〔8〕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9〕
【注释】〔1〕“历”,历数,一个朝代预计的享国年数。据说周初经过占卜预测, 周有三十代君主,国运七百年。周亡时,君主代数和立国年数都已经超过了预测的标准。 历数既过,秦并天下,所以说“周历已移”。〔2〕“仁不代母”,是五行循环论指导 下,糅合伦理观念来说明历史演变的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汉代儒家采用五行循环论 来解释历代王朝兴替。他们认为周为木德,木生火,所以汉为火德。而秦自称水德,是 多出来的不符合正统的一个王朝。在历代王朝按五行循环运转的过程中,所生者为母, 所出者为子。周朝木德为母,汉朝火德为子,母生子,根据伦理规范,符合“仁”。秦 朝水德,水生木,水德为母,木德为子,这样,周朝和秦朝就不是母生子,而是子生母 了,就伦理而言,不符合“仁”,按照正常情况是“仁不代母”。〔3〕“直”,与“值” 字通。 〔4〕“吕政”,始皇名政,吕不韦幸姬怀孕后,献给庄襄王而生始皇,故称 “吕政”。 〔5〕“十三”,谓始皇即位时年十三。有人认为此下有脱文。 〔6〕
“河神授图”,黄河之神授予图录。传说伏羲时,有龙马出现于黄河,背负“河图”; 又有神龟出现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这是受 天命为帝王的祥瑞。〔7〕“狼”,星名,即天狼,在参东南。古人迷信,认为天象和 人事相应,狼为野将,主侵掠。狼变色时,地上多盗贼。“狐”,星名,又作“弧”, 即弧矢,在天狼之南,有星九颗,形状像矢在弓上,为天之弓矢,主防备盗贼,讨伐叛 乱,察知奸邪。〔8〕“参、伐”,都是星名,参有星七颗,伐在参中央,有星三颗, 为天之都尉。参、伐都主斩杀事。由于狼、狐、参、伐所主都与武事有关,所以这里用 “据狼、狐,蹈参、伐”,形容始皇的神威。 〔9〕“距”,至。“之”,于。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 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 哉言乎!人头畜鸣。〔1〕不 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2〕距之不得留,残 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注释】〔1〕“人头畜鸣”,这是斥骂二世的话,意谓二世长着人头,却不辨好 坏,说的话像牲畜鸣叫。 〔2〕“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张守节《正义》云“不 威不伐恶”五字为一句,也有人以“不威不伐”四字为一句。根据前一种标点,这两句 说的都是二世,意谓二世不凭借帝王威势就不能夸耀自己的邪恶,邪恶不积累很多就不 会轻易灭亡。根据后一种标点,上句是说始皇,下句是说始皇和二世,意谓始皇没有威 势就不能讨伐天下,始皇和二世邪恶不多就不会轻易灭亡。统观班固这篇文章的内容, 上一段言始皇,此一段言二世,下一段言子婴,前一种标点与班固文章内容相符合。
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绂,〔1〕车黄屋,〔2〕 从百司,谒七庙。 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3〕偷安日日,独能长念却虑,父子作权,〔4〕 近取于户牖之间,竟诛猾臣,为君讨贼。高死之后,宾婚未得尽相劳,餐未 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真人翔霸上,〔5〕素车婴组,〔6〕奉 其符玺,以归帝者。郑伯茅旌鸾刀,严王退舍。〔7〕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 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 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 之材,〔8〕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9〕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 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10〕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纪季 以酅,〔11〕《春秋》不名。〔12〕吾读《秦纪》,〔13〕至于子婴车裂赵高, 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注释】〔1〕“华绂”,华丽的系印丝带。“绂”,音 f*。 〔2〕“黄屋”, 用黄缯作车盖之里,是帝王的专用车。 〔3〕“怳”,与”恍”字同。〔4〕“权”, 权谋,权略。“父子作权”,指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用计杀死赵高。 〔5〕“真人”, 本是仙人,这里指汉高祖刘邦,是颂扬之辞。〔6〕“婴”,系于头上。 〔7〕“郑 伯茅旌鸾刀,严王退舍”,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伐郑,在郑国都城打 败了郑国军队,郑伯去衣露体,左手拿着茅旌,右手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