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十四年前,自己从父亲手中接过玉玺,那时节年方二十八岁立志有为的李隆基是多么英姿勃发啊。而今,四十四年后,已成古稀老人的他,又亲手将玉玺交出,让人带给远在灵武的儿子。不知玉玺出手的那一刹那,太上皇是否生出许多无奈的感慨? 

  七、灵武的准备工作 

  好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话说回来,就是不具备,也得要反击了,何况,玄宗不也有话么,他要等到“克复上京”才肯彻底罢手。所以为了自己的大权真正牢固,至少两京是要拿回来的。虽然肃宗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怎么都是他来主持大局,对于玄宗这句话也不必太认真。然而,叛军占领两京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灵武,要反击! 

  ㈠、元帅之争 

  说是元帅之“争”,当事人却是没争过。但在这件事的背后,确实有一场“争”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肃宗在灵武安稳下来,近沉舟 

  看来肃宗对李倓也是很满意的,想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帅诸将东征。这时李泌表示反对,他说:“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李泌不否认建宁是帅才,那好,既然其才堪当大任,为何又要反对呢?岂不是不合理么?李泌反对,是由于建宁和其它人的身份不一样,如果他不是皇子,而是一名普通的大臣,那也无所谓;但是,若是普通大臣的话肃宗也不会想到让他当元帅了。正因为他是皇子,所以这又牵扯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将来的嗣位,是立嫡以长呢,还是立嫡以贤,抑或立嫡以功?按传统是立嫡以长,在和平时期这么做没有异议,因为贤者自贤,却无法立功,他的能力得不到证实,人们无法断定他将来是否会有现在想的这么好,拿杨广来说,晋王时期的他和炀帝时期的他判若两人,就是一个“立嫡以贤”却得非其人的生动例子。而赶上动乱时期,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像李世民平定天下、李隆基平韦氏之乱一样,人们总还是倾向于贤者的,当他建立了功勋,自然会受到特别的瞩目,往往也因此会闹出嗣位之争。唐代最典型的就要属玄武门之变,后来的睿宗和宋王李成器因为有了榜样在先,所以不敢走李渊、李建成的老路,玄宗可谓捡了个便宜。终究,太宗与玄宗是例外,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功业,才造成了“麻烦”。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出路就是扼制住那个非嫡长却是更有能力的皇子建立功业,或是想办法培植长子的威望——这多么无奈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让广平将来做吴太伯么?想想,也未尝不可,却不晓得李俶本人会不会同意。李俶后来的表现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识大体的,也许真能像宋王成器那样,甘愿让位于自己的弟弟,不过他的识大体一直是以他是成功者为背景,如果真的让他处在要让出他的位置的地步,他还会保持这种心态吗?不知道,不能确定。可以通过史书来了解李俶一生的我们都确定不了,何况当时还并不知道将来广平会有什么变化的李泌?所以他这番话是出自对将来的考虑,而且是从最平稳的出发点出发,不能不说他是有远见的。 

  甫闻此言的肃宗却不这么认为,他的想法和我们一开始的反应是一样的,既然建宁有才,又怎么不行呢?肃宗说:“广平是嫡长子,将来自然要继承皇位,何必把元帅之职看得那么重!”肃宗的这个想法,有点类似于在一种解释下的唐高祖李渊。什么叫“在一种解释下”的李渊?那是因为,对李渊做法想法的分析出现很多种类,其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李渊觉得已立建成为太子,将来自然是入承大统,没考虑到世民建功之后会带来的影响。这种观点恰好套在肃宗这番话上。对李渊的这种解释,未尝没有道理,但我还是倾向于他对世民的许诺也是出自真心。好了,李渊的问题不多说了,不然要跑题了。显然肃宗这么说,是没考虑到这样一来会有什么变数、会有什么麻烦,他很单纯的认为自己的儿子都会守本分,虽然事实上建宁看来是这样,但是他真的建立了功业的话,他的追随者会答应吗? 

  李泌下面的话便提到了这一点:“广平虽然是长子,但现在还没有册封为太子。现在天下大乱,众心所向,在于元帅。如果建宁大功告成,陛下就算不想立他为太子,他的追随者会答应吗?太宗和上皇就是典型的例子啊。”广平现在不是太子,也就是说他的继承人地位并不明确,在大臣们看来是会有变数的,这比当初建成已身为太子的情形还要复杂,可是广平一时又不能被封为太子,因为这些得等到太上皇回来后才能决定(也就相当于总统在议会把一切都决定好了之后签个字)。可是谁能领导大家平定叛军,必然会建立他人无可匹敌的威望,到时四海归心,人心所向,其势已成,奈何奈何?便是你不答应,他自己也不答应,跟随他的人,为着自己的荣华富贵,或者再说的崇高一点,为了天下苍生,又岂肯答应!“太宗、上皇即其事也。”想想日夜劝李世民发动兵变的那些大臣吧,哪个不是秦王府死党?再想想拥护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那些人吧,哪个不是跟着他一起消灭韦后的人?结果怎样了呢?苍白的说教,谁都会,但听的人却没几个,但只要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其效果要十倍于千言万语。李泌举了两个例子,当下肃宗便决定,由广平王李俶担任天下兵马元帅,统领诸将。 

  纸里包不住火,而且李泌也没有刻意隐瞒,所以建宁王得知此事,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感谢李泌说:“此固倓之心也!”我本就是这么想的啊……建宁能做到这么坦荡,是因为他毫无野心,如果他谋图当来能入继大统,就算再怎么装,也装不出来这样诚恳,况且,李泌是何等人物,伪装的话焉能逃过他的眼睛?也正因为李泌是个厉害角色,又有谁敢在他面前装呢?除非自认为演技高超,而一般怀有阴谋的人,都不敢轻易冒险。所以他对李泌这么说,的确是出于真心,同时也是让李泌安心。想到未建立奇功的李世民,在听到李渊对他的承诺之后,也是一口拒绝。很多人认为这件事是假的,因为秦王有野心,而且李渊不会这么说。李渊为什么不会这么说?这么说很正常啊,排除从最坏处考虑的这是李渊在试探李世民的这种可能性,李世民一直是他的爱子,而且从册封秦王、尚书令和立太子的时间来看,大有可能是先问过了李世民,李世民没同意,才封他为秦王,过了七天才立的太子。而李世民虽然素有大志,但这时还很年轻,是比较单纯的,他拒绝固然有其无奈,但也不能完全否认主观因素上的恪守本分。 

  好,元帅就这样定下来了,由肃宗长子此时的广平王担任。而建宁王李倓,他的才气品性,让我们看到了太宗、玄宗的影子,但是仔细看去,却又大不相同:后二者素怀大志,甚至可说是野心,而建宁却纯洁的仿佛天人一般。他后来的悲剧,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纯洁——纯洁的让人心痛。 

  ㈡、肃宗:我想有为 

  “我想有为”——肃宗当然不会突然间冒出这么一句,但从他的做法来看,的确是想有一番作为的。肃宗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平定叛乱。唐朝此时是连自己的京城都让人家占了,只要不想偏安一隅,不想有为都不行。其实唐也有条件早二百成为“南唐”,但安于现状的事毕竟让“天可汗”有些不甘心,再加上有玄宗的那句话,所以长安、洛阳是非夺回来不可了。单凭这一点,唐肃宗就比宋高宗强了很多倍。 

  任命元帅后,肃宗做的第一件事是“算计”李泌。一天,他和李泌出外行军,士兵们指着他们两个窃窃私语:“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皇帝穿的衣服的颜色是黄色的,而李泌作为隐士,穿的是白衣。古时着白衣者为平民,所以老百姓又称为白丁、白衣或白身。在现在的小说或电视中,白衣人往往都是天人一般,相貌英俊、玉树临风、气质高雅……例子就不举了,实在太多。李泌歪打正着的穿起了白衣服,正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只是李泌本人相貌如何,没记,估计也就是一般般——往往长相好的要记下来,长的奇丑无比的也要记下来,长的没什么特点的……既然没特点,也就不必记了。然而士兵们的话,看来是多少有些对李泌不恭,至少他身为“山人”,和皇帝在一起是有点不大协调。肃宗听说后,就把这些话告诉了李泌,并且说:“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我不敢违背阁下的意志委以官职,但既然有人说闲话,那你就该暂时穿上紫衣,免得别人猜疑。不经意间,肃宗给李泌准备多时的紫衣派上了用场。唐时三品以上服紫,一二品当然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李泌不得已,只好接受了紫衣,等他换上紫袍后,入宫去谢恩,肃宗哈哈一笑,说:“既服此,岂可无名称!”官服都穿上了,哪能没有相应的官职呢!于是就从怀中掏出诏敕开始宣读,任命李泌为待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以“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大概是肃宗定下的诡计,至于他有没有串通士兵来帮忙,那就不得而知了,或者是借题发挥,总之,觉得这个时候的肃宗倒很有些可爱,就像《三国演义》里给侄儿刘琦出主意骗诸葛亮上阁楼下不来的刘备一样。李泌仍然坚辞不受,肃宗说:“我不敢强任你为宰相,只是现下是艰难时期,你暂时就担任一下吧,等叛贼平定后,就任凭你行归隐之高志。”既然皇帝这么说了,李泌也只好接受。李泌青少年时曾经向往的“一步登天”,现在真正的实现了,只不过而立之后的李泌,对此的心态却是异常平和,宠辱不惊。 

  肃宗在宫中设置元帅府,广平和李泌轮流值班,一个入宫,另一个就留在府中,反之亦然。李泌又对肃宗说:“诸将畏惧陛下天威,向陛下陈述军务大事时,有时难免会拘束无法都说出来,一旦出现哪怕很小的差错,都将会召致很大的损失。请陛下允许我先与广平王商议,等商量好了再向陛下报告,可以执行的就命令执行,不可行的就加以否决。”肃宗同意,此后每日每夜各地不断呈上来的奏疏,肃宗让都先送到元帅府去,由李泌批阅,如果有紧急的事情或者烽火战报,李泌就重封,隔门传进宫中,其余不重要的事情就等到天亮后再奏报。肃宗对此十分放心,把宫门的钥匙和符契全部交给广平和李泌掌管。 

  然而就在这时,贼心不死的阿史那从礼又引诱九姓府与六州诸部胡人总计数万人,聚集在经略军的北边,准备侵略朔方,肃宗只好又让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到天德军去发兵讨伐。交战中,左武锋使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玢另率一军与胡人交战,不料却战败了,只好投降,没过多久自己逃了回来,仆固怀恩认为这是十分有伤家族面子的事,大骂了一通仆固玢之后,狠心杀掉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将士股栗”——也难怪呢,就算我们现在听起来也觉得有些可怕。历史上不乏拿自己儿子开刀的统帅,但大部分是做做样子,真正忍心下手的却不多见,何况就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