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鲎鲅樱嬲绦南率值娜床欢嗉慰鼍退阏嫔涫窒虏拷训啦磺笄槊矗坑辛吮鹑说那笄椋簿汀懊馊ニ雷铮蚨嗌俅蟀澹怨酆笮А薄T婪梢仓皇侨萌舜蛄艘煌ㄔ涝疲凸袒扯骶尤凰瞪本蜕保训浪约壕筒荒苄奶勖矗坎皇前。罄雌凸袒扯鞅槐圃旆吹氖焙蚋笔钡奶拼谏鲜椋褪橇髯叛劾嵝吹搅俗约何瞬环暇ń凸太‘杀掉的事情。说残暴也好,说铁面无私也好,仆固怀恩这么做之后,将士们谁敢不拼命?所以作战时都奋勇争先,以一当百,一下子打败了同罗军——看来士气很重要啊,哪怕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去好好打,也十分管用。 

  这件事过后不久,在李泌的劝说下,肃宗决定离开灵武。不能不说突厥阿史那从礼的几次进攻是促成肃宗这一决定的因素,因为唐主要是想一心对付安禄山,现在朔方这又有个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阿史那从礼,实在让人郁闷。这里插一句,此后不久,南诏乘机攻陷了越郡的会同军,占领了清溪关,寻传、骠国等国都归降了南诏。南诏后来被郑氏取代,最后段氏终于把南诏搞定,建立了大理。相信喜欢看金庸武侠小说的人对大理都不陌生,只不过大理的皇帝可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什么一阳指、六脉神剑,都是编出来的。李泌是这样劝肃宗的,他说:“不如先暂时到彭原,等西北征兵到的时候,再前往扶风接应他们,那时丝帛等物品也运到了,可以供应军队。”九月十七日这一天,肃宗从灵武动身出发。 

  走了八天,九日二十五日,肃宗一行到达顺化。这时韦见素等人也从成都赶到,奉上玉玺和玉册,肃宗不肯接受,并说:“比以中原未靖,权总百官,岂敢乘危,遽为传袭!”我只是因为近来中原有动乱,才暂时管理一下百官,怎能够乘机传袭皇位呢?这听来实在太假了,皇帝都当了,还谈什么不敢遽为传袭?但肃宗却好像是认真的,他命人把玉玺和玉册都放置在别殿中,晨昏定省,就像礼拜父母那样去礼敬。肃宗的做法其实是对的,尽管后来的“腐儒”们(唐朝当然没有敢说三道四的,而唐以后的人就不客气了)已经大大的对他擅自即位不满了,这么做也无法减轻一些他的“罪过”,但总比接受的好,可以想见,如果肃宗笑呵呵的接受了,那么会被骂的更惨。 

  玄宗从蜀中派过来的这几人,肃宗因为韦见素和杨国忠的关系,对他很冷淡;而他久闻房琯的声名,因此对他很热情。房琯也是“人来风”,对肃宗谈论时事的时候,慷慨激昂,以至令肃宗大受感染,所以一有军国大事的时候就和房琯商量。房琯“亦以天下为已任,知无不为”,热情还是很高的。当年杨国忠初任宰相时,也是“以天下为己任”,虽然杨国忠很不怎么样,但是这份热情还是要肯定一下,房琯现在也是踌躇满志,他的这种激昂“吓”得其它宰相只有拱手避让的份。房琯任相又如何呢?下一节再说吧。 

  肃宗闲暇的时候,有一次对李泌谈到了李林甫。仇人啊仇人,肃宗想起来李皇叔——不对,现在得说是皇叔爷爷了——想起皇叔爷爷当年做的好事,害得他担惊受怕不说,还被迫与韦妃离婚,所以现在一定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扒皮抽筋。肃宗当时就要下诏说等攻克长安后,把李林甫的墓挖开,焚烧他的尸骨,弃骨扬灰。李泌劝解道:“陛下正在的大事是平定天下,何必与死者为敌呢。那尸骨又知道什么,这样做只能表示圣上胸怀德行还不够宽宏。再说回来,现在跟随安禄山反叛的人都是陛下的仇敌,如果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不会再有悔过自新之心了。”肃宗听后不大高兴,又说:“李林甫这个奸贼,过去千方百计想要致我于死地,那时候我可是朝不保夕啊,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实在是老天爷垂怜。况且李林甫那厮也十分憎恨你啊,只是还没来得及害你他自己就死了而已,你怎么倒可怜他?还替他说话?”李泌从容回答道:“这些事我哪里能不知道呢!但是陛下想到没有,太上皇在帝位将近五十年,一直太平安乐,不料一朝祸起,天下大乱,只好远避巴蜀。南方气候恶劣,太上皇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果听到陛下有这样的诏命,必将以为陛下是为了报韦妃之仇。老人家心里肯定很惭愧,万一因此再生病,天下人就会认为这是陛下心胸狭隘,容不得君父。”还没等李泌说完,肃宗就泪流满面的走下台阶,仰天礼拜说:“我没想到这一点,是上天让您来告诫我的!”然后抱着李泌的脖子哭个不停。李泌总是能够找到对肃宗的制胜法宝,即足以打动肃宗的理由,所以往往他说的话都能起到作用。不过,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不是有点危险呢?肃宗对李泌很好,最后也没怎么起疑心,但李泌自己不能不有所考虑。这是后话了,后话当然后面说。只是肃宗抱着李泌的脖子哭个不停,实在有点那个,感动可以理解,可也没必要这么个哭法,好像是史家为了美化肃宗有多仁孝,所以才会让他如此举动,只是这样一来,倒有点搞笑的气氛,真是事与愿违。 

  肃宗在顺化没有呆太多时间便出发了,十月初三,到达了目的地彭原。肃宗在彭原的时间要多一些,既然他不走,我们也先暂时停在这里。 

  在这里,有一行人的到来,一定使肃宗十分高兴。肃宗想要平叛,但觉得单纯依靠朔方的兵力还不够,想要借胡人的兵力来壮大威势,于是就封豳王李守礼的儿子李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一起去回纥借兵。又向拔汗那征兵,并让他们转告西域各国,如果能跟随安西兵一起来支持的话,必有重赏。敦煌王李承寀依命来到回纥牙帐,回纥可汗把女儿嫁给了他,并派大臣与唐朝的使者一起回来,在彭原晋见肃宗。肃宗对回纥使节自然厚加赏赐,并且封回纥可汗的女儿为毗伽公主。 

  就在这时,肃宗下诏要革除以前的一些弊政。什么弊政呢?这就要向上追溯到李皇叔爷爷的时代了。李林甫为宰相的时候,限制向皇帝进谏的谏官,让他们在上诉前前先告诉他一声,退朝之后也要把与皇皇谈话的内容告诉他,御史进言也须御史大夫署名。李林甫把关很严,凡不利于他的声音一律切断,至于发出声音的“声源”,当然也要想办法铲除。至此肃宗大开进谏之路,又让宰相分别在政事堂值日,每十天更换一次,大大的改善了李林甫、杨国忠那样的宰相专权局面。 

  言路是开放了,可是效果如何呢?言路上本有三重门,第一道门是士庶通向朝廷的大门,第二道门是由高官把守的大门,第三道门是皇帝本人的耳朵。第一道门已经堵住了很多人,当人们好容易迈进了朝廷的大门,忽然发现仕途上有时会有拦路虎出没,当皇帝把拦路虎驯的柔顺了,谏官们觉得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了,于是大谏而特谏起来,却发现声音却怎么也撞不开第三道门,搞不好皇帝的脸还会阴沉下来……当然也会有谏言比较顺利的通过三道大门的情况,不过正常情况下第三道大门的通过率并不高,像太宗那样以纳谏着称的皇帝,则是少而又少了,而且太宗本人忍的也是相当辛苦呢。 

  肃宗的情况就属于第三道门还开的不够的情况,事就坏在杜甫身上了,是他让肃宗的“励精图治”露了馅。杜甫的性子是比较直的,肃宗任命他为谏官,实在是给自己找苦头吃。比如唐初,魏征的进谏是很有学问的,而李纲劝李建成的那些话,比如游猎啊饮酒啊这些比芝麻大不了多少的事,估计放到李世民身上也照样改不掉,只是李世民很会用人,让魏征这样的进谏者来做谏官,而对李纲,则给他很高的待遇,却是束之高阁,结果就是皆大欢喜,而你又实在挑不出来李世民什么错,因为李纲年纪也很大了,退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肃宗任人就欠考虑,基本上就是从叛军那里逃过来一个就封一个官,虽说当时乱哄哄,几乎没什么时间来考查一下这个人的履历,但好歹也得先摸清人家的性格。杜甫跟随肃宗的时间并不长,便不得不辞官,看来合作的相当不愉快。但直接导致杜甫“失宠”(虽说本来也没怎么宠过)的,便是房琯的罢相。好吧,既然前面也说到了房琯,现在这件事又和他有关,下面就好好说一说房琯的“浮沉录”吧。 

  ㈢、房琯“浮沉录” 

  浮沉录,沉浮录,两个词都是惯用词,用哪个来做标题,就要看主人公的遭遇了——房琯正是先浮后沉,所以当然是“浮沉录”了。 

  房琯是武后时期平章事房融之子,他主要当官的时间是在玄宗朝,之前要提到什么特别突出的政绩,好像也没有,就是李林甫陷害李适之、韦坚的时候,顺便也把房琯贬了官。但皇叔爷爷对他已经很客气了,因为和李适之有关的人很多都被“追杀”——前脚被贬,后脚赐死诏书就到了,是为“追杀”。 

  房琯和韦见素等人一起被玄宗派来进献传国玉玺,肃宗对他很是看重,房琯自己也以天下为己任,诸相均要避他之位,春风得意,快哉快哉。这个时候称为“浮”一点都不过,但是房琯本人,“密度”较大,浮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沉了。密度是什么?物理上是物质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不过我用的可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房琯本人对宰相一职的不适应性较大,尤其是不能像李泌那样抓住重点,所以沉下去也是早晚的事。 

  房琯的性子,大约是喜欢热闹的,史书上说他“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这本是好事,不过他轻鄙庸俗之辈,所以招致很多人的怨恨。按说这是优点,说明他为人正直,又有什么不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都是有毛病的,只怕房琯对人的要求有些苛刻,是否一些本非庸俗之辈的人也被列入了他的黑名单?有可能,所以人们才会对他不满。大家还记得蜀中拜相的崔圆吗?肃宗到扶风的时候,崔圆才刚来朝谒。房琯认为他来的迟了,当即免相,态度也不怎么好。可是崔圆却厚结李辅国,过了两天,就得到肃宗看重,所以他也对房琯颇有不满。 

  有一件事,导致了肃宗对他的疏远,归根到底也是缘自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当然,这件事上房琯自己也有错。当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到达肃宗行在,肃宗本来让房琯任命贺兰进明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任岭南节度使,而房琯却让贺兰进明“摄(就是代理)”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入朝谢恩,肃宗觉得奇怪,自己任命他是御史大夫,怎么现在多出来个“摄”?贺兰进明说自己和房琯有矛盾,还说:“西晋任用王夷甫为三公,而他却尚浮华虚名,致使五胡乱华。现在房琯专门在迂阔大言上面下功夫,来求得虚名,他所引用的人也都是轻浮之辈,简直就是第二个王衍啊。陛下任用这样的人为宰相,只怕对国家不利吧。而且房琯在蜀中辅佐太上皇,使陛下与诸王分领各道节度使,把陛下安置在荒凉空虚的塞外沙漠,又把自己的亲信党羽安插在各地,让他们统领大权。房琯的用心是不论皇帝的那一个儿子得天下,自己都不失富贵,这岂是忠臣所做的事!”玄宗这样的安排究竟是不是出自房琯的主意,不知道,也许有他参议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