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惊变- 第5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嬷嘧冢嘧谝惶指咝耍汗飧霭旆ê茫憧梢园抵写蛲ü亟冢揖筒豢梢园抵泄乇展亟诿矗孔匀欢唬罡ü耘崦帷⑾艋饺嘶澈拊谛摹U饧碌暮蠊褪窍艋话彰猓衫罡ü艘幻罄创谑逼诘谋冉嫌忻脑紫啵丛镏诓愠鞫詈笞约阂脖淮诓脑亍U馕皇翘拼囊幻筇肮伲上Ш笕硕嘀篮瞳|,却少有人听说元载。要知道,元载不仅贪的是多、大,贪的却也很奇,抄家的时候,居然被人抄出来钟乳五百两和胡椒八百石。钟乳是名贵药材,贪这么多也不奇怪,可是要这么多的胡椒,怎么个消受法?大约是元载自己也想不出来,所以直到最后也没用完,被皇帝全都收进了府库。 

  李辅国把持朝政,使肃宗大为头疼,却又真的无可奈何——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呢?送肃宗一句话:自作自受。 

  二、长生殿上的孤影 

  已经许久没有提到一个人了,唐玄宗,这位早已退位的太上皇。 

  自从蜀中回到长安后,玄宗一直居住在兴庆宫中。由于他早先说过,收复两京后,他就再也不干预朝政,当时还是广平王、还叫李俶的现任太子,和郭子仪的那一次出征,一气把两京都收复了,因此玄宗当真不再参与政事,却也逍遥自在。 

  在咸阳的时候是肃宗亲自去迎接的,当时肃宗那一番表现堪称大孝子,而回来后,肃宗也经常从去兴庆宫问候自己七十多岁的父亲,而身子骨尚且硬朗的玄宗有时也会来大明宫看望自己的儿子。一直陪伴玄宗左右的,当然还是高力士,还有那位在马嵬坡前与哗变大大相干的陈玄礼。肃宗又命玉真公主、如仙媛(玄宗的妃子)、内侍王承恩、魏悦以及以前的梨园弟子这些人经伴玄宗左右,哄老人家开心。玄宗经常登临长庆楼,楼下路过的百姓看到后,那毕竟是当了近五十年皇帝的人,无论如何威望还是在的,于是百姓们总是下拜,高呼万岁,玄宗也很高兴,就在楼下设宴赏赐他们。曾有一次,从剑南道来京师奏事的官吏也经过这里,在楼下向玄宗拜舞,玄宗命令玉真公主与如仙媛设宴招待他们。虽则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很无聊,但如果和后面相比,就好太多了,至少玄宗有很大的自由,至少他可以保持他太上皇的尊严。 

  但平衡被打破了,制造混乱的人又是李辅国。原因是,玄宗身边的人,不懂得要巴结新皇帝身边的宦官,只看到李辅国当初出身贫贱,虽然也知道他现在飞黄腾达,但是仍然瞧不起他。所谓要“敬小人”,不求添福,但求平安。高力士当年作为皇帝最宠信的宦官,大家都至少不得罪他,高力士还算不错,也没怎么害过人,但他自身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错,李辅国当初是在你高力士的手下,而今已经不同了,不能再以人家上司的身份说话了。但明显玄宗身边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李辅国怀恨在心,而且他又想在肃宗面前立功——想他一个宦官,还是个不能带兵打仗的宦官,所以立功就只能从稳定肃宗地位上下手了。玄宗虽说已然不干涉朝政,但是只要他的影响还在,对肃宗多少都有点不利——皇帝的威望是不容许别人瓜分的。何况玄宗又经常接受路过的人的叩拜,多少让新皇帝及其身边的人有些异样感觉吧。于是李辅国对肃宗说:“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中,每天都和外面的人交结,特别是陈玄礼与高力士两个人,谋划着不利于陛下的事情。现在禁军的将士都是在灵武拥立陛下的元勋,他们议论纷纷,心中不安,我虽然给他们解释,但他们不听,所以我不敢不向陛下报告这些事啊。”肃宗听后,痛哭流涕的说:“父皇仁慈,怎么会有那种事呢!”李辅国又说:“太上皇固然不会做那种事,但在他周围的小人就难说了。陛下是天子,应该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把祸乱消灭在摇篮里,又怎能够徇匹夫之孝而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呢!再说兴庆宫与坊市居民相混杂,宫墙低矮,不是太上皇所应该居住的地方。皇宫则戒备森严,如果把太上皇迎进来居住,与兴庆宫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还能够杜绝那些小人去蛊惑太上皇。这样,对于太上皇来说,可享太平晚年,对于陛下来说则更方便去请安问好,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肃宗此时没有答应。其实李辅国的话蛊惑性已经很强了,肃宗固然能一时不听,但相信这些话在他心里已经扎根了。 

  之后,虽然肃宗没有口头上的同意,但李辅国依然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不免让人怀疑,肃宗真的没同意吗?他没同意李辅国怎么有这么大胆子?也许肃宗的确没同意,但是对于李辅国这种说法则是默许的,而李辅国当时已经权倾朝野了,如果自作主张办一些事情,也不是不可能,太上皇的事情,可以说他事先和肃宗打了个招呼,再加上肃宗反对的态度又不是特别强烈,所以一些简单的事情,李辅国还是可以下手的。兴庆宫原先有三百匹马,李辅国假称圣旨把这些马都带走了,仅留下十来匹。这就是一个信号,玄宗多聪明的一个人,当然清楚这件事背后的意思了,所以他对高力士说:“我儿子听信李辅国的谗言,不会对我始终尽孝了。” 

  这件事肃宗后来应该听说了,但是他在此事后也并没有表示反对,所以这个态度就是默许了。见肃宗没有太大异议,李辅国得寸进尺,又让禁军的六军将士在肃宗面前号哭叩头,请求将玄宗迁居到太极宫内。这个举动就大了点,上一次不过是牵走了马,这一次把人迁走,非同小可。肃宗也很明白利害得失,如果真按李辅国的话做,虽然可以一步到位,但难免遗人话柄,但又确实是个问题,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不应——哭泣表示我不同意,你们不能说是我让人这么做的,而且这表示我不忍这样对待老父;不应表示我同意,你们照办就是了,只是不要拉上我就行。可这么一哭,把李辅国哭糊涂了,不知道肃宗是什么意思,怕自己摸错了皇帝的心路,反倒有些害怕。 

  这时肃宗身体不好,开始得病。如果肃宗身体一直健康,倒也可以相安无事,但他这么一病,没力气管的太多,不过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还是可以的。因此他这个时候就可能担心太上皇是否真的会对自己不利,会对自己的儿子不利。于是,李辅国下面开始了真正的行动。说是背着肃宗自作主张干的也好,说是得到肃宗默许也好,甚至还可以说是肃宗秘密授意,反正,史书上在这里只是交待了肃宗得病,李辅国用事,而暗中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留下了很大的空白,随读史者猜想。既然李辅国知道害怕,那他就明白,太上皇不是他能轻易动的了的,你动别人都好办,但太上皇是谁?皇帝的爸爸,动不好回来使皇帝得到了不孝的非议,皇帝一旦发起怒来,拿你当替罪羊,那也不是好玩的。虽说皇帝病了,但还没到将死的地步,万一病好了,照样有力气惩办自己。所以李辅国虽然有心这么做,但若是完全通不过肃宗这一关,是不可能的。那是肃宗授意的了?也不一定,因为肃宗必定不想让人议论自己,他知道李辅国有意如此,所以纵容就是了,但“同意”的字眼不会轻易从他口出说出,也许就是一点头……总之,李辅国主谋,肃宗极不明显的批准,开始行动—— 

  七月十九日,李辅国假称是肃宗的意思(就是真是肃宗的意思,史书上也得说不是),要迎接玄宗到太极宫去游玩。等玄宗到了睿武门,李辅国率领着五百殿前射生手骑兵,大家手持着出鞘的映着太阳闪着白晃晃亮光的刀,拦住玄宗的去路,上奏说:“皇帝认为兴庆宫宫墙低小,宫里又狭窄,不适合您住,所以让我们来迎接您迁居到皇宫内。”先不说这话如何,单看这阵势也够吓人的,做了五十年太平天子的玄宗哪里受过这种待遇?就是马驿之前也没人敢用刀来威胁他。而今,自己失势,听这话的意思是要把自己强行迁到大内中,也就是说,将来自己将要过着监禁的生活,说不定比这还要更糟,就算不想以后,面前这些人,居然拿着刀来威胁自己,明显不怀好意。所以玄宗听后十分惊恐,差一点坠下马来。玄宗本人已经无力抵抗了,好在他身边还有个高力士。见此情景,高力士明白必须得制止李辅国才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高力士大声喝道:“李辅国怎得如此无礼!”然后责令他下马。高力士还是有当年的威风的,而且李辅国也明显知道自己没有理,所以不得已只好下马。他一下马,玄宗这边就有救了,如果他一直强硬下去,实际上高力士也是拿他没辙。一见李辅国下马,好的,事情有转机,然后高力士宣布太上皇的诰命(其实玄宗哪里还下得了什么诰命,也是高力士假称的)说:“诸将不得无礼!”见李辅国都服软了,所以这些将士也各自收起了刀枪,拜了两拜,高呼万岁。高力士又斥责李辅国,让他与自己一起为玄宗拉着缰绳,慢慢行走。但无论是玄宗还是高力士都清楚,虽然大面上可以令李辅国折服,但根本的还是改变不了,现在肃宗还可以不明显支持李辅国,一旦己方反抗行动过大,就会引起肃宗警觉,到时是连这点尊严也保不住了。于是,几人将玄宗护送到了太极宫,居住在甘露殿。玄宗心怀余悸的对高力士说:“要是没有你,我这次就完了。”直到玄宗迁到了太极宫中,李辅国才领着将士们退下去,只留下了几十个老弱残兵在这里护卫,之后,陈玄礼、高力士以及过去的宫人都被请了出来,不准再留在玄宗身边。玄宗终于回过神来,为了表示自己不会反对肃宗,就说:“兴庆宫,吾之王地,吾数以让皇帝,皇帝不受。今日之徙,亦吾志也。”玄宗也是为这一次行动找理由,一来避免双方尴尬,否则一旦自己声称是被迫迁出的,那么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二来怕也是自嘲,给自己找个台阶,否则被人这么着就迁出去了,面子上也是不好看。当天,李辅国与禁军将领身着白衣去找肃宗请罪。肃宗心里自然不会太过反对,怎么说这件事受利的还是自己,而且就算反对,这些将军也不是好惹的,于是肃宗就慰劳他们说:“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或太极宫,也没什么区别,你们怕那些小人蛊惑人心,防微杜渐,这是为了安定国家,不必害怕。”但太上皇被迁移到太极宫,这算是朝中的一件大事了,惊动了朝廷里的官员,首先就是颜真卿,他率领百官上表问候太上皇的起居饮食,因此而遭到李辅国的忌恨,不久被贬为蓬州长史。 

  过了些天,也就是七月二十八日,朝廷下诏将高力士流放到巫州,王承恩流放到播州,魏悦流放到溱州,陈玄礼被勒令退休。然后又把如仙媛安置到归州,让玉真公主出宫居住在玉真观内。肃宗另外挑了一批宫人,安置在太极宫供打扫庭院之用。然后吩咐玄宗另两个女儿万安公主与咸宜公主(怀疑就是咸直公主,因为唐书公主传中没有咸宜公主,而玄宗的女儿中倒有个咸直公主,不过其他地方都称咸宜公主,想必是直和宜字互误)来照料玄宗的生活。之所以可以先后让太真、万安、咸宜三公主来照料玄宗,是因为这三人都没嫁出去,两个做了道士,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