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武当山道医:祝华英
作者简介
祝华英,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道号达智子。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祝华英道长今年六十八岁。他因家庭出身原因只读过小学。后因族人多为疾病所苦发心自学中医,四十多年来行医从来分文不取。祝道长在武当山出家已二十多年,他修炼数十年经脉早已打通,按照他的十二经脉理论诊治效果极好,除了本地山民,很多人从外地、外省甚至国外来找他看病。我常说您要是想发财早就有上千万了。这是祝道长的新书。
祝道长前些年出版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是买书号出的。花了上万。印了五千册书,不知道怎么销售,大半从北京拖到了武当山自己卖。有外地朋友邮购祝道长还要跑到山下邮寄,邮寄费也经常没有规矩,他寄一本亏一本。老人家长期居住在深山,社会关系不多,他出书实在困难。这本新写的小册子是自费印刷的,有的是朋友出资助印的。祝道长花了一两万还被人坑了。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由于对其认识须以修真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道家视为天机秘而不宣,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鲜有准确、完善的阐释。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少年时即发愤学医并修持全真内丹功法,在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祝道长发现,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而《素问》《灵枢》中只简述了其中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对另一侧面的“负运机理”则隐而不言,致使后世之学者多不明究竟,从而形成死板教条式的“经络学说”。祝道长将其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疗效大大提高,不少著名大医院束手无策的病例,在祝道长手里往往能妙手回春。
祝道长为人从容淡泊,任侠好义,悬壶济世三十余年分文未取,在道教界及港台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近年他深居简出,潜心著述,撰成《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之宏篇,将十二经脉之玄机和盘托出。论者谓此书揭示了经络学说四分之三未尝示人的奥妙,以其价值或可列入《道藏》传诸后人。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灵枢》的精髓是“十二经脉”,经络学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经脉”,故“十二经脉”既是中医学说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最高深的核心理论,但是,各类版本为避免以偏概全,历代少有完整论述。又由于这一理论的创立和认识都存在着“体悟”的特殊性,故几千年以来,“十二经脉”几为“秘密”,鲜有依书而得者。贫道有缘,在练功达到“胎息”境界时,竟发现并体证了“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以后,渐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奥窍,并运用“十二经脉”的机理确诊并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本书对“十二经脉”的理论给予了详尽述论,在脉诊方面多从《灵枢经》中的诊脉法而形容脉象;并结合本人的脉诊心得,特别注重脉口、人迎之阴、阳脉象的盛衰差别,并注重阴、阳动脉的寸部与尺部之强弱,以确诊阴阳经脉之正、负运动的太过和不及。所以不可与其他脉学中的脉象相并论。
本书中有关“十二经脉”理论的医学名词、如“机理”、“脉波”、“经气”、“机能”、“左右阴阳正负运动”、“出入升降”等,都是笔者根据人体之内无形无象而又实际存在的人体活动能量而特定的。
本书将贫道数十年对“十二经脉”研究的所得公诸于世,并将其脉诊、针炙、按摩、遣方用药等治疗经验和临床总结贡献出来,仅供中医中药界人士和人体科学界人士与养生及自然疗法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序一
窃闻,上古医道通仙道,调运和化,上下合德,乃修真之士而为之。医虽小道,其理玄深,故为天下苍生之灵,性命所关。
祝华英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多读医书,并得高人指点,在乡里多为人治病,且疗效甚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但终不能越出古今医理之条。后于武当山出家,参悟人生长寿之法,又得多位高道指点,逐步把医学与仙学相贯通,尤对《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中的有关“十二经脉”学说的理论有独到研究。在使用针灸和按摩及药物治疗疾病的临床过程中,觉得古人对有关“十二经脉”的道理,文学上尚未有全面论述。祝道长通过三十余年时刻苦钻研,并结台自身的修炼而体验探讨,经过多年反复临床试验而取得了实际经验。
祝道长为昌明医学,以道德之心,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而详细剖析阐明以成全壁。现整理成书,为《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的研究成果,能广大寿民于万世,此书出版后,可供中医界的同仁志士验证,推动经络学的研究。
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
武当山道教中医药研究会会长
王光德
1997年元月
评序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养生教。它是中国人的神仙信仰和长生思想系统化,把生命的永久保持即长生不死作为基本教义和最高追求的宗教。
“道人,有道术之人也”。唐、颜师古注《汉书·京房传》道士,“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太霄琅书经》。后世谓道人即指有奇方异术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
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异术之人。在其所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修身炼性方语真谛里言道,他于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经多年修炼终于悟出了十二经脉运行的真相玄机。以及炼精化气运行大小周天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炼功效应。这里涉及一个人们对气功与经络的关系,传统气功家认为:经络学的发现发展,可能与气功修炼实践有关。因为通过炼功充实加强了元气、作为元气的一部分经气在经络内循行,因显得活泼有力而被练功家感知;有些功法更是通过凝神入气穴,结合返观、内视身内机体情况、气功中称内景者、更易被体察到。因此,可以说气功家于针灸按摩中发现和完善了经络学说。持此观点者如明·李时珍,他在《奇经八脉考》中强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近人余纯在《针灸指南》中也主张:学习针炙者、必先自愿练习……静坐动法,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阖,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祝道医所论修身炼性开悟十二经脉运行之谈当属无误。也可谓心目洞明。
再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血气津液在经脉中循行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地畅通着。但李时珍引署张紫阳的《八脉考》中的话说:“凡有此八脉(奇经八脉)俱展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练功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这是指当人出生后即属后天,后天的奇经八脉是关闭的(包括祝氏所说胎息关闭),只有通过练功家在内气旺盛的情况下,才使它们重新通行。并认为:人能通此二脉(任、督)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疾,而长生久视之道断在此矣。”视道医的周天功法,或叫由丹术大概也是指此而言。一般以内气在任督脉上周流循环者叫小周天,再扩大到其它十二经脉上为大周天。祝道医通过经年修身炼性静化身心的周天功法修炼,亲身体悟出十二经脉运行的真谛。一、强调十二经脉是阴阳双方左右对立的机能运动、或叫十二经脉的运动呈现左右对立的“双向正负运行规道”,就像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一样的运动。任督二脉是径联合并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机能,督脉与足三阳经运行相反,任脉与足三阴经运行相反,证明二脉与十二正经的运动全是排斥性和牵引性反作用,及十二经脉根结溜注的见解。
二、强调并倡导人迎、脉口双诊并用及其体诊法操作,以期充实脉诊的准确可靠性。三、强调十二经脉阴阳双向正负运行的观察辨证指导的方药、针炙、按摩疗法及临证验案,并由此认为是人体之内生命活力的真能量之道,等等,经验老迈见仁见智。
而今经络学说研究,乃至于针灸,气功诸学科的研究工作,实际是自古至今,都受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学者志士所潜心研究,毕其精力于一役者也不乏其入。比如现代对气功原理学的研究中就有气功的生理效应,气功的呼吸生理、心血管生理、神经生理;气功的心理效应,得气感是一种心理与生理的综合效应,意守是一种人体的自我反馈过程;自发功是一种心理顺从和心理放大效应,组场练功和带功报告的研究,外气治疗的心理暗示。以及气功的生化,免疫效应;还有气功的生物物理和物理效应。包括人体红外线辐射、人体声波、人体磁场、人体光学、练功过程的辐射场效应等等。探玄钩沉、实非易事。
祝道医能以道家之颖悟,修身炼性静化身心。内具周天之功法,外兼传统医学之理论。近观、内视经脉之轨迹,养生长命济世活人之灼见,诚乃一家之真言,以期付梓。
谨步唐·吕纯阳诗云:
“精养灵根气养神,理法方药趣义真;神仙诚然说分明。启济千千万万人。”
杨澄宇
1997年9月9日午夜
前言
贫道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农世家庭。因家中亲人有病而发愤自学中医。六十年代初期,在学习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别、经筋、经脉、奇经八脉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导入了茫茫之境。据经文证明,黄帝与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才发明了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中最奥妙的玄机乃“十二经脉”。贫道认为,只有通过自身修养开悟,才能明白“十二经脉”的真相。故此,边学习边投身修道。修行不久,由于机缘巧合,任督二脉沟通,大小周开运行后进而达到“胎息”的境界时,始才明白,人体“十二经脉”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机能运动。自此以后,再研究“经络学说”便不费力,且以前在学习中的难解问题,均迎刃而解。
为了更精确地了解“十二经脉”的玄机,后投身道教圣地武当山出家修道。在历经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的同时,交所得“十二经脉”理论,结合在诊疗临床上探讨,反复应用于临床验证,其疗效非凡。
经络学说是我们古代先圣对人体高深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疗学的理论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