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0年第11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半月谈2010年第11期-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伴随地面建设大干快上而来的工程多、建筑垃圾排放多,更使本已十分脆弱的排水系统雪上加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次广州水浸严重的地方主要就是在一些工程建设集中的地方。
  广州市水务局近来对全市排水系统〃黑点〃排查当中,屡次发现建筑垃圾非法排放致使泥浆等堵塞下水道的情况。〃这就好像一枚枚毒针,扎在排水系统的要害,随时可能造成系统瘫痪。〃吴学伟说。
  城市硬伤背后的致绩焦虑症
  高楼林立、路桥飞跨。。。。。。如今,一座城市,几年不见,人们似乎就不太认得它了。
  与人们对城市景观变化的惊叹相对照的,是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长期忽视。〃这段时间被数场罕见强暴雨冲刷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与整体经济建设水平不同步的矛盾从隐性变为显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韦小鸿表示。
  虽然广州雨后〃水浸街〃情况并不鲜见,但以几场暴雨的影响来看,城市排涝不利带来的后果已经大大升级,不能再等闲视之。
  崔胜辉认为,暴雨暴露了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中的软肋,更凸显了市政规划建设中的硬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日益突出。
  〃过去道路规划跑不过车轮子,现在排水规划流不过水管子。〃广东省城乡规划院高级规划师李志一针见血,城市规划建设短视是广州这些年来城市发展的〃短板〃。
  地上和地下的反差并非一城独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所所长谢映霞介绍,他们在替一些城市做规划时,一旦遇到投入有限,被精简或拿掉的往往总是地下的部分。主政者都希望高楼林立,而对于看不见的地下管线,加上强暴雨也是小概率事件,往往重视不够。
  〃外看皮面光,里面一包糠。〃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教授车伍用这句俗语比喻当前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他说,表面来看是超级现代,但地下就差远了。其实在城市发展中,排水设施这些地下部分更应该百年为计,要有延续性,甚至比地上设施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和规划。
  另一个强烈反差,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精心和不断强化。一个典型例子是,巴黎宽阔的下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2347公里的总长甚至远超巴黎地铁,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无踪影。
  实际上,不仅是发达国家,中国古代城市也很注重排水系统建设。同遇这次强降雨,江西省赣州市却因北宋年间兴建的排水系统福寿沟仍在起作用,而躲过一劫。
  国外能在百年前就在地下大规模开建,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还有理由如此脆弱吗?有关人士分析,造成现状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城市管理者的意识问题。
  据报道,在南方的很多城市,政府都曾组织过相关负责人对当地城市排水进行考察论证,但计划屡被搁浅。某市政府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地下水建设投入很大,但是却看不到摸不着,所以政府并不想在此耗费太多精力。〃高楼、道路都是一眼能看到的。投入再多,地下水设施建设能被谁看到?〃
  对此有评论认为,众多城市的政绩焦虑症,才是城市脆弱排水系统建设的最大软肋。
  宣居城市之根需要扎深扎牢
  面对持续经年的逢雨必涝、暴雨浸城,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市民都在反思,除了高楼大厦,城市的宜居还需要什么,排涝的薄弱和建设的盲区如何才能改变?
  有专家认为,首先应该从环境的宏观层面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江河湖泊的生态职能都面临着退化和下降,大流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最终都会作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仅靠地表的高楼大厦,肯定支撑不起一个宜居城市。
  正在举行的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本式的示范。在世博园中,随处可见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透水地面、植物配置河塘净化水质等,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变成精细的实施。种种无形的〃扎实根基〃,推而广之,将成为人们宜居生活的未来保障。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副主任程晓陶强调,呼吁了多年的城市水灾害概念,现在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城市热岛效应,大城市正频繁地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加上城市的迅速扩张,内涝的特点变得更为迅猛,要从整体上有新的模式来应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认为,暴雨导致的问题要求今后政府决策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一个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起步就应当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尤其不能缺了地下这一块,不能大灾之后才去想大治。对今天的许多城市而言,也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科学改造,尽管耗时费力,但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为了市民生活的久安,行动越早付出的代价也越少。
  编辑:古文洪
击鼓传花的〃疯涨〃何时休
《半月谈》 201001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723字
  本刊记者 潘林青
  近段时间以来,〃疯狂〃成了部分农产品一个如影随形的修饰语,〃疯狂的大蒜〃余音未了,辣椒、蒜薹、绿豆等农产品也〃不甘寂寞〃,价格迭创新高。
  在我国大蒜主产地之一的山东,眼下正值新蒜薹集中上市时节。半月谈记者在苍山、金乡、成武等地采访时发现,大蒜、蒜薹等部分农产品暴涨之后,辛勤劳作的农民并没有获得太多实惠,囤积居奇的经销商、兴风作浪的炒作游资则获利颇丰。而〃暴涨〃往往孕育着〃暴跌〃,疯狂游戏过后,大部分风险将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承担。
  从大蒜到蒜薹经销育欲延续〃神话〃
  2009年底,大蒜零售价格同比上涨40多倍,每公斤达到9元左右。截至目前,〃神话〃仍在上演,在新蒜尚未大规模上市之前,干蒜的价格冲至新高,北京等部分大城市的蒜价甚至每公斤高达20多元。
  〃疯狂的大蒜〃迅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菏泽市成武县大蒜经销商初海泉,去年底以8。2元/公斤的价格销售了800吨大蒜,净利润达200多万元。〃现在回想起来,这批蒜还是出早了,太冲动了,要是再晚两天卖,赚得会更多。〃5月25日,初海泉回想起当时的〃冲动〃,后悔不迭。
  临沂市苍山县大蒜经销商李玉猛也赚得盆满钵满,但具体数字〃不便透露〃,〃只要是2009年炒大蒜的,都发了大财,赚一两百万等于没赚〃。
  受蒜价高涨的影响,5月中下旬新蒜薹刚一上市就创出价格新高。苍山县商务局副局长张广贤介绍,去年蒜薹最高价才6。1元/公斤,今年一开秤就达到均价7。2元/公斤的高位,这在历史同期是没有的。
  〃今年蒜薹价格可贵了,都能论根卖了,一根至少值两三毛钱,我活这么大岁数,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价格。〃77岁的苍山县长城镇新村蒜农董景礼对记者感叹。
  然而,即便是在高位运行,经销商还在〃跑马圈地〃,积极备货。记者在苍山看到,通往大蒜种植区的道路上车水马龙,田间地头到处是蒜薹经销商穿梭的身影。
  打算再大赚一笔的李玉猛这些天非常忙碌:〃我有两个25万公斤的冷库,这两天已经将新蒜薹收满了。〃在苍山县永顺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加利的冷库中,记者看到,高达四五米的货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刚收购的蒜薹。〃我已经收购了180万公斤新蒜薹,不过还要收购一段时间,还有将近一半的库容没有收满。〃范加利说。
  张广贤告诉记者,苍山县今年新增库洞80多个,新增库容2000万公斤。目前,全县正常使用的蒜薹冷藏库总库容达1。8亿公斤,〃新增库容一般都要收满蒜薹,这么大的需求量自然要推高价格〃。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被称为〃中国大蒜之乡〃的济宁市金乡县。〃这两天都在忙着收购,出货的时候价格肯定高。现在能将新蒜薹抢收到自家冷库中,就等于要发财了。〃金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蒜薹经销商告诉记者。 农民只〃多收了三五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哪怕是像去年和今年这样大蒜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相对于动辄获利百万元的经销商而言.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蒜农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在2009年大蒜初上市时,收购价格较低,进入7月份以后成交价格才逐步攀升,而此时蒜农由于没有冷库储存,害怕大蒜发芽变质,早已经将手中的大蒜卖掉。
  不过,即便没有赚大钱,蒜农对今年的收入也比较满意。成武县大田集镇苇子园村村民张启锋2008年种了七八亩大蒜,2009年总共收了1万公斤左右,他说:〃去年8月底之前,我的大蒜都卖完了。好的孬的平均起来,差不多3元一公斤,这样也卖了3万多块钱,发了一笔小财。〃苍山县蒜农聂克华告诉记者,今年种一亩大蒜和蒜薹的毛收入能达到l万多元。
  业内人士分析,种植面积减少、种植成本提高,是造成大蒜、蒜薹涨价的一个原因,但一些〃炒客〃的疯狂炒作,人为放大了这种客观因素.这才是蒜价猛涨的主因。与〃多收了三五斗〃的蒜农相比,他们才是这场疯狂游戏的最大受益者。
  〃民间资本的炒作,首先是在种植环节重金圈地,尽可能控制蒜源。〃鱼台县一名蒜商向记者透露,一些经销商早早挤入种植环节,与蒜农签订承包合同,提前出资圈占部分蒜地。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蒜农只负责浇水,照看蒜苗,收获的蒜薹和大蒜全归蒜商所有。目前,〃包地〃价格已从今年元旦的每亩3000元涨到4000多元。
  中间的流通环节,同样是层层〃热炒〃。他介绍,经销环节的蒜商分多个等级,现在跟〃包地〃方订货的多是一级收购商,这些中间商收到大蒜后,会层层加价倒手,蒜价的三级跳由此疯狂上演。
  市场投机横行,必然会干扰农民和普通经销商的正常判断,最终受伤的将是抵御风险能力不高的农民和普通小经销商。李玉猛告诉记者,大蒜价格每隔三五年就要大幅波动一回,赶上行情不好的年份,投入多少就能赔多少,〃别看我现在赚不少,但2008年时赔了100多万元,农产品这么暴涨暴跌的,谁都说不准行情〃。
  居高不下的价格已经让种植者感到担忧。蒜农聂克道说,我觉得这价就跟人发高烧一样,心里很不踏实。
  暴涨暴跌怪圈该打破了
  游资炒作是这一轮农产品涨价潮的主要推手。在一些炒作者看来,不断疯涨的农产品价格,犹如击鼓传花游戏一样,只要不是砸在最后一个人手里,游戏就还将继续。
  目前高位运行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明显违背价值规律,出现了、〃菜比肉贵〃等不合理的现象,其中蕴藏的风险不言而喻。
  一些专家分析,人为炒作农产品,对整体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助推作用,并且影响到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长期稳定。同时,游资一旦迅速撤走,农产品价格就会跌入低谷,将为新一轮恶性循环埋下伏笔。
  兰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童长凤建议,国家应建立权威发布渠道,将每年各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销售量等信息向社会发布,稳定市场信心,并严厉打击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囤积居奇等行为,尽量压缩投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