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狮子出场做精彩的表演。陕西狮子舞是北方狮子舞较具代表性的,其特点 

的形成,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章帝时,大月氏以狮进 

贡,以后两年不断,轰动长安。于是由喜爱而逐渐模拟狮子动作作戏,这便 

是狮子舞的开始。到了唐代,陕西狮舞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狮子也由简单模 

拟发展为两人舞一狮,一人操头,一人操尾。狮子共有五头,穿不同颜色的 

狮衣;另有两人扮两名武士同时逗引五头狮子作各种舞姿、动作,且相互配 

合,和谐成五方阵,并有轻快的锣鼓音乐伴奏。现代陕西各地所玩的狮子, 

大小和真狮相似,头大如钟,眼如铜铃,领项下串有小铜铃,舞起来叮有 

声。狮衣长一米有余,多为红色以图吉祥,另有黄、绿色。舞狮者有两人配 

合,另有一人作武士状持彩球作引导。狮子还有雌雄之分,大狮、狮娃之分, 

狮舞中又有单狮舞、群狮舞之分。在狮舞中最吸引人的要数狮子上楼台、过 

天桥、出洞、下山、滚球等,这些都需要舞狮者密切配合,一起跌扑、翻滚、 

跳跃,必须有训练有素的腿功、腰功作基础,更要有敏锐的反应、灵活的步 

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种体育硬功了。 

     看过了黄土高坡上热火朝天的狮舞,我们再回来看看上海老城隍庙的花 

会,农历四月中旬,豫园 (民国时称作西园)举行一年一度的兰花会。这个 

会是由老城隍庙行会组织主持,参加兰花会的除园艺家、花农外,还有工商 

业主和士绅,展出他们秘密栽培的各种兰花,仅品种就多达1000余种。有的 

兰花以香味为主,有的以色彩领先,有的形态为重,有的是三者兼有,还配 

上各式盆景。由兰花会行会推选出花卉专家,组成评委会、品评参展的每盆 

兰花,其中前三名,授以状元、探花、榜眼称号,并对获奖者给予彩金或绢 

匹奖励,兰花会会期3天,吸引了众多的人。这期间,老城隍庙的店铺和摊 

贩,几乎通宵服务,出售各式花卉和千奇百怪的玩具,仕女们还爱佩戴兰花 

自娱。一些民间剪纸艺人,还剪出各式兰花出售;一些卖饴糖的小摊,也用 

饴糖捏出各种糖兰花来凑热闹。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内园有梅花会;六月初六,有晒袍会; 

九月中旬在西园有菊花会;九月初九,在西园大假山举行登高会等等。总之, 

昔日的老城隍庙一年四季热热闹闹,是老上海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2。日本——文化的大众化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资本主义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文化、习俗方面也表现出巨大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 

大众文化的出现。 

     首先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知识阶层。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义务教育的入 

学率就已超过97%,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读书识字,在1919年以后,又进 

一步大大地扩充了高等教育机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从以前的数千人 

增加到数万人。这成为新文化进一步迅速普及的必要条件,生活习俗也在大 


… Page 33…

众文化的氛围中有了极大的改观,形成了以城市生活为中心,融合日本传统 

文化的生活习俗。 

     日本的报纸在明治时代中期以前,带有浓厚的党派色彩。但后来这种色 

彩逐渐消失,表面上开始采取无党派的立场,迅速地扩大了发行份数。到大 

正末期,《大阪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的发行份数均达到了100万 

份以上。 《中央公论》、《改造》等综合评论性的杂志发展起来,周刊杂志 

也开始发行。进入昭和时代以后,被称为“一元本”的定价为1日元左右的 

各种全集以及称作文库版的小型书籍,因价格低廉而大量出版,一些大众娱 

乐性杂志也发展起来,其中还出现了象《国王》那样发行超过100万份的杂 

志。 

     1925年 (大正14年),在东京,大阪开始了无线电广播,一年之后, 

东京的收听人数达20万。以后,由于全国的广播网臻于完备,听众范围扩大, 

1944年 (昭和19年)收听率达90%。在明治时代开始引进的电影,从大正 

时代起,观众人数也飞速增加,通过影像传播信息的作用增大了。留声机也 

是从明治时代起引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大量出售唱片,与此同时, 

流行歌曲也开始在全国盛行。 

      “一战”后的日本,文化就这样迅速地普及,实现了大众化。 

     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扩大了,涌现了不少新的作家。另外,随着报纸与杂 

志的发展,与纯文学不同的大众小说逐渐赢得了大批的读者。 

     在戏剧领域,歌舞伎和新派剧的观众也扩大了,开始举办大规模的演出。 

     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一样,都是举世无双的古装戏剧。有关歌舞 

伎的最早记录见于江户时代初期的1603年,最初的演员为出云大社巫女,阿 

园女艺人,以及茶室、澡堂的沦落女子。她们在祭祀场合出现,表演男女缠 

绵的私情。幕府认为有伤风化,并且与当时盛行的佛教教义相抵触,1629年 

下令禁止女子演出,全部改为男演员。接着又于1651—1652年,全部禁演。 

然而,由于观众喜欢,要求恢复的呼声强烈。1653年又允许男扮女装的歌舞 

伎重新登台,但颁布了诸多的清规戒律。 

     经过几次禁令,促使歌舞伎向真正戏剧的方向发展。逐渐在表演武打、 

叙事、旦角艺术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歌舞伎完善了其基本演技,形成了一个 

完整的艺术。 

     歌舞伎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特色,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花道”— 

—演员出场的通道,它是穿过观众席,与舞台成直角,同舞台一样高的一个 

通道,是舞台的一部分,不论出场和退场,都得通过花道上下。离花道近的 

观众伸手便可摸到演员。 

     歌舞伎还很“慢”,要想自始至终地看一场表演,就得在剧场内用餐, 

所以不少日本人还把欣赏歌舞伎当作一次很好的社交活动。 

      “转台”是歌舞伎的另一大特点,早在200多年前,因道具复杂,剧目 

时间长,日本人就开始在长方形舞台中央安装转台,这样可以不闭幕,在观 

众面前迅速改换场景,取得特殊效果,并且节省了时间。 

     在日俄战争后兴起的近代剧方面,小山内薰于1924年 (大正13年)在 

东京创建了筑地小剧场,在知识阶层中增加了话剧爱好者。 

     日本在大正时代,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生活方式也以城市为中 

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美文化的影响显著增加。 

     首先,西服得到了普及,1868年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都穿其传统服 


… Page 34…

装和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吸取欧美文化,穿西 

服的人逐渐多起来。“一战”以后,西服在日本城乡已经普及,在日常生活 

中,日本人一般都穿西服,但在节日、纪念日、毕业典礼、结婚典礼,以及 

祝贺儿童成长的“七五三”仪式等隆重场合,人们仍穿和服,而且,一般职 

工们每天下班回到家中以后,也喜欢穿和服,这使他们感到宽松、舒适和随 

便。 

      “一战”以后在政府机关及大企业中,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增 

多,即使是一般家庭,将一部分房屋建成西式房间的住宅也屡见不鲜。 

     日本人的住宅在各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色。日本人最初的住宅是新石器 

时代的“竖穴”,即挖一个直径五六米,深度为三十厘米到一米左右的竖穴, 

在四个角上竖起柱子,用树枝、野草搭起顶篷。农耕时代到来后,贫富差别 

产生,有钱人不再住竖穴而是在地面上立起柱子,盖上屋顶,在屋子里铺上 

略高一点的地板,当时称为“高床住宅”。其优点在于防湿、防暑,便于储 

藏谷物,成为日本后来住宅的基础。 

     到奈良时代,与大陆各国的交往频繁起来,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 

人开始兴建寺院,本国的木匠和烧瓦匠应运而生,日本的住宅开始有了极大 

的发展。在原有的“高床住宅”的基础上,贵族们营造举行佛教法令的大型 

场所,平时用屏风等物隔开,可派作各种用场。 

     平安时代,宫殿式的住宅又成为贵族们的追求。这种住宅以宫殿为中心, 

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建造对称房屋,供家属们居住,同时侍从和雇佣人员 

也有相应的住处,住宅的等级化更趋明显。贵族住宅的屋顶,多铺名贵的桧 

树皮,一般老百姓铺木板,贫贱者只有铺草。 

     镰仓时代,武士大规模兴起,出现了武士风度的宅第,为了防御外来侵 

略者,其特点是筑高墙,挖壕沟。有钱有势的武士又在宅院内建造了谷物仓 

库、武器仓,以及加工作坊等。由于房屋的增多,采光技术有所提高,出现 

了拉窗、木板遮雨窗。 

     室町时代,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准的提高,对住宅自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武士住宅的基础上,主人的居室和客厅内开始铺放蹋蹋咪,住宅内增设书 

院、置板栅等。这种住宅被称为书院建筑。 

     江户时代,商业发达,一般市民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在住宅设 

计上吸收书院式和茶室式住宅的优点,建造出典雅的住宅。也正是在这一时 

期,出现了二层楼建筑。一楼一般当店铺,二楼则为住宅。 

     明治时代,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日本开始 

出现石造西洋住宅。西洋风格也逐渐渗透到室内装饰品。居室和客厅分开, 

也是在这一时期。 

     大正时代,特别是“一战”以后,日本的住宅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传统的木制结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一般木造房屋仅能使用七八十年或 

更短一些,而且象拉门等附属设备还得不断修理和更换,这可以说是木制结 

构房屋的一个明显缺陷,加之,日本是世界上火灾最多的国家之一,恐怕与 

木板房不无关系。此时,钢筋混凝土建筑大量兴起,西方建筑艺术的引进, 

许多房中不铺地板和蹋蹋咪,使用椅子、床等家具。 

     但日本人祖祖辈辈住惯了木制结构的房屋,传统一时难以抹去。再者尽 

管木房屋有其明显的缺陷,但也有它适应自然环境的优点。日本是地震多发 

地带,而木制结构的房屋可以抗震,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木造房屋的窗户 


… Page 35…

面积大,便于通风去湿,而且从经济上考虑,木建筑的造价比钢筋混凝土建 

筑要低。所以日式西式折衷的住宅便成为日本住宅的一大特色。 

     与住宅变化相配套,“一战”以后,日本城市中的自来水和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