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胎发”,每次剃头都不剃掉。直到6到9岁时,举行“剃胎发”仪式才
剃掉。这一仪式通常在下午开始。在此之前,孩子的父母、兄弟以及亲戚朋
友要建起一个三层的用竹篱笆围起的台子,台子上摆5支蜡烛,5支香,一
对斯拉托,新衣服和一罐水,并在台子的八方各放着盛点心的竹盘。下午的
仪式是由僧侣给孩子诵御祸经;第二天早晨,再把孩子放在台子上,居士先
祷告鬼神,然后给小孩剃发。剃完后,人们给小孩洗澡、穿新衣,最后再请
僧侣诵御祸经和祝福经。
1918—1938年间,法国纺织品大量销往柬埔寨,而柬埔柬的民族纺织业
每况愈下,要不是大多数人民群众太穷无力购买舶来品,民族工业可能已经
消失,穷苦人家依然用原始方式纺织棉丝织品,其中有一种水布在日常生活
中用处很大。这是用丝线或棉线织成的一种方格布,一般宽约80厘米,长约
180厘米,不论男女老少,随时随地都把水布带在身上,有的叠成长条,搭
在肩上或脖子上,有的拴在腰间。洗澡时,可用来擦身,洗澡后,围在下身,
可当沙笼,天热时,散披在头上可遮阳光,还可用来擦汗,天冷时,裹在头
上、围在脖子上或披在身上,用来御寒,妇女们把水布盘成圈放在头上,可
作顶东西的软垫,把水布团成球形,可以玩“抛布球”的游戏,还能用来驱
赶蚊虫、包东西,当坐垫、床单、被单等等。
法国殖民者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野蛮禁锢,人民被剥夺了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等民主权利,被置于特务恐怖统治之下,从首都金边到各个
… Page 44…
地方遍设特务机构,臭名昭著的“侦探楼”是它的总部。大众文化娱乐死气
沉沉。一般的老百姓只能在艰苦的生活中以各种民间游戏来增添生活的乐
趣。儿童们喜欢跳绳、跳圈、藏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年轻人喜欢拔河、
抛布球、对歌、打“昂棍”、“国王选亲”等;上年纪的人爱玩踢藤毽和下
棋等。抛布球是柬埔寨人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布球是用上文提到的水布卷
成球形做成的。玩的时候,男女分成两队,把布球互相抛来抛去,被击中者,
要唱歌、跳舞,把抛出布球的人迎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打“昂棍”是民间
的传统的游戏。“昂棍”是一种藤类植物的种子,椭圆形,质地坚硬。玩的
人先把几颗“昂棍”立在地上,排成一排或三角形,然后在一定距离上抛出
手中的“昂棍”,把地上的“昂棍”打倒者为胜,胜者要用“昂棍”敲打输
者的膝盖。人们普遍认为,做这些游戏可以提高智力,锻炼身体,给枯燥的
生活增添一丝欢乐气氛。
(5)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位于东南亚海岛地区,拥有大大小小13776个岛屿,
所以被称为“千岛之国”。境内各岛屿土地肥沃,植物繁茂,盛产热带经济
作物,素有“东方宝岛”的美称。由于印度尼西亚岛屿众多,各个不同岛屿
之间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交流不多,所以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产生
了许多差异,这在生活习俗上更有突出的表现。印尼在人口方面有一个极为
突出的特点,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爪哇和马都拉二岛占陆地总面积的6。5%,
而其居民占总人口的62%。因此在本节,着重介绍这两个岛上的居民的生活
习俗;爪哇岛以东隔着狭窄海峡的一个岛屿是巴厘岛,岛上风光旖丽,而且
巴厘人在绝大多数岛屿上的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情况下至今信奉印度教,
所以对于巴厘人的情况也将做一介绍。
爪哇岛是印尼人口最多的岛屿,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岛上的
大多数居民为爪哇人。
爪哇人的主要食品是稻米及其各种制品。佐餐的菜肴多种多样,但经常
食用的是由蔬菜、辣椒、鱼混合成的辛辣的菜肴。此外,还有肉末以及豆类
制作的菜肴。人们还食用玉米面饼、小面包,以及木薯粉做的食品,在粮食
青黄不接时,主食是番薯、木薯、菊芋及水果等。香蕉品种极多。香蕉的吃
法更是花样翻新:生吃、炸吃、做成团烤熟,做成稀粥、蕉泥、羹、面,以
及晒成香蕉干等。鱼在爪哇人的食物中占有明显地位。其吃法除一般的煎、
炸、熏外,还有两种:用盐水加香料煮和在鱼肚里填馅煮。最常用的吃法是
把鱼做成辛辣的鱼酱,此外,人们还爱吃蟹、海参及其它海生软体动物,所
以用的油脂中多是植物油,如椰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动物油,爪哇人几
乎不食用。肉食只是有钱人家经常食用。对普通家庭来讲,牛肉和鸡肉那是
特别讲究的食品。奶制品只有大城市的居民才食用。爪哇人吃饭用手抓,不
用筷子或勺。
在服饰方面,爪哇人爱穿传统服装,平日穿的传统服装式样男女基本一
样:一块各种颜色的宽幅布 (长2。5米,宽0。5米或1米),把腰以下的身
体围起来,大约可以围两圈,这种布还可当斗篷围在身上。此外,男人多戴
黑色的穆斯林小帽,不过,爪哇中部地区的男人仍喜戴传统的缠头。妇女除
了穿用宽幅布围成的裙子外,还用窄幅布裹住胸部,或者穿一件只能围胸部
的不带袖子的汗搭,外边再穿衬衫,衬衫有长有短,但都不带领。女人服装
… Page 45…
里有一件不可缺少的是长条巾,穿衣时把它搭绕在肩上,其用途广泛:既是
装饰品,又可用它包住头部,还可用它携带小孩,有时还当布袋或钱包用。
鞋只有城里人和农村的富人才穿,一般人打赤脚。
爪哇人的婚姻家庭规范中,除伊斯兰教规外,还有自古延续下来的习俗,
家庭类型大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富人及贵族
有娶几个妻子的。血缘近亲、堂兄妹禁止结婚。姑表婚较为流行。在爪哇人
的家庭中,男女完全平等。一般的成婚程序基本上是这样的:首先是男青年
的父亲出面找姑娘的父亲面谈。结婚日期由姑娘家定。在举行婚礼前若干天,
新郎要向新娘家支付聘金,并给新娘送礼。聘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牛(黄
牛或水牛)或家具,视新娘及其父母的经济状况而定。结婚的大部分开支由
新娘的父母承担。结婚前还须在清真寺里举行宗教仪式,新娘由她的男性亲
属代表。婚礼则在另日举行。结婚这天,新郎带领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新
娘的亲属们则伴随着她出来迎接新郎,在见面时新人互赠荖叶 (蒟酱叶),
人们认为:谁先把荖叶扔到对方手里,谁就会在未来的家庭中当家。然后是
进餐,要伴随着许多礼仪:新郎新娘同碟吃东西,人们往他们身上撒稻米,
祝他们多生贵子,等等,进餐完毕,便开始跳舞和表演皮影戏。
皮影戏是爪哇人当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娱乐方式,它是印尼古老戏剧
形式之一。爪哇和马都拉岛还普遍存在赛牛的习俗,一般在9月的集市上举
行。两牛为一组,牛被打扮得非常漂亮。两条雄牛抬着一根木杠,拖着一块
木板,由一名驭手驱赶,比赛速度,胜者有奖。斗牛也如同东南亚的许多国
家一样,普遍流行。
巴厘岛上的居民98%是巴厘人,巴厘人的传统服装是不加缝制的宽幅
布,女服是这种布的缠裙,长到脚踝,用色彩鲜艳的腰带系在腰上。按照传
统,女人上身是不遮掩的,只有到庙里去,才在胸部围一块围巾。每个妇女
都戴戒指、手镯、耳环。传统男服是用窄幅的布块缠在下身,象裙子一样,
上身按传统也是裸露着的,头上缠头帕。
巴厘人的主食是米饭,肉食中最常食用的是猪肉和鸡、鸭肉,祭司和高
种姓的人禁食牛肉。巴厘人还吃多种昆虫:蜗牛、飞蚁、蜂蛹、蝗虫。节日
的餐桌上非常丰盛,必不可少的节日菜肴油炸乳猪和加料制作的大海龟,饮
料有米酒和棕汁酒。
巴厘人是印尼保留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唯一的民族,不过它只是印度种姓
制度的变种而已。巴厘人社会的种姓制度只把贵族社会分为三个种姓:即婆
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其余占人口90%以上的广大群众从不曾属于任何一个
种姓。种姓之间的矛盾从不像在印度那样尖锐。在日常生活中,种姓差别只
表现在一些不十分重要的规则和禁忌方面。其中的规则之一是,家庭中丈夫
的种姓应比妻子高一级,婆罗门种姓在吃、穿方面有些禁忌。最重要的是高
种姓的人必须懂得严格的礼节。高种姓的人必须任何时候都处于比低种姓高
的位置上,即使住房的层次或座位的地点方面也须遵守,低种姓的人同高种
姓人谈话要用极文雅、恭敬的语言,高种姓的人回话时则可用粗鲁的语言。
人们一般把巴厘岛看作印度教在印尼的重要基地,但是,如果把巴厘岛
的宗教同印度教等同起来,那是错误的,巴厘人的原始信仰一直流行,印度
教只是这种信仰的外壳而已。巴厘人在古代深受印度教的影响和爪哇人的影
响,许多写在贝叶上的文学著作就是用爪哇文或梵文写成的,印度教对巴厘
人现代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仍有很大影响。
… Page 46…
巴厘人的节日大部分与宗教典礼密切相关,如寺庙落成日、丰收节、村
寨及家庭纪念日等,家家都过的节日有新年和春节、农耕节。麻厘祭礼是个
大节日,据传说,这一天,祖先的灵魂都回到自己儿孙后代家中。节日期间,
寺庙里也举行隆重的典礼:除了举办隆重的宴席外,还举行群众性演出等群
众性娱乐活动,其中最有趣的是斗鸡。
马都拉岛上的马都拉人是印尼著名的畜牧能手,主要牧养黄牛。
在饮食上,马都拉人与爪哇人不同,他们广泛食用玉米和肉,嗜饮棕榈
酒等酒类饮料。
马都拉人的住房是离地不高的高脚屋。墙是竹编的或竹板做的,房顶有
棕叶或芦苇覆盖,很少有用瓦盖房顶的。
传统服装,马都拉人男穿短裤或长裤,外围宽条巾,这种布巾常见的是
系在腰上,另外,还有衬衫,带有长长肥袖和小立领,或者背心外穿双排扣
短上衣。头缠着头帕,穆斯林小帽很少戴,头发剪得很短或剃光头,在马都
拉东部,有的男人留胡须;马都拉岛西部,男人戴耳环(银制大圆环)。妇
女穿深蓝色或印花布的长上衣和纱笼,喜戴手镯和脚镯。她们的头发梳成两
个髻,头两侧一边一个。
4。印度——种姓、妇女、宗教、社会改革
印度于1950年1月26日,正式宣告独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