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勾勒出了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世界生活习俗的演变轨迹,探讨
了欧洲、北美、黑非洲、伊斯兰世界及东亚和南亚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作
者既注意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对英法等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又客观介绍殖民主
义者的入侵在黑非洲、伊斯兰世界和印度所引发的一系列习俗变迁,对不同
习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彼得一世在俄国导演的一出高潮迭
起的欧化活剧和特蕾西亚女王在奥地利进行的习俗变革运动,作者亦以一定
的篇幅作了描述。作者指出:美国习俗文化的形成与其他国家不同,它是以
各国移民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习俗为酵母而发育成长起来的;在中国,由于
满洲贵族执掌政权,以汉族习俗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生活习俗发生了不小的变
化,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明末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现实享乐的风
气,在清代越演越烈。本书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揭示了近代中期世界习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 Page 3…
一、概述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叩开了英国现代文明的大门,使英国社会生活
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并逐渐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正如一位英国
人所说,除了穷人以外,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变化。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肆意挥霍,追求饮食的精致化与服装的高档化。与此
同时,资产阶级讲究实用的方式也扩展到生活领域,适合于经济活动的
服饰受到了人们普遍欢迎,室内布置以亲切、实用、典雅为主旨,第一
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牛津开业,从而为有钱人、学者及其他人士提供了
一个休息与交往的好场所,人们可以在那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国
的茶叶自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后,很快就为消费者所接受,上至王公贵
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喝茶,龙井、武夷、熙春茶特别受到消费者的
青睐。
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在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统治下,封建专
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宫廷生活的放荡与奢侈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巴黎成为时髦风尚的中心,由它所创造的服饰及其他生活用品风靡欧
洲。各种文化沙龙比比皆是,吸引了无数的才子名流,并孕育了一场思
想启蒙运动。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和挑剔使“食在法国”的名声不胫而
走,饮食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和尽情享受的对象,涌现出像路易十四、路
易十五之流的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巴黎人一日五餐已成习惯。然而法国
大革命将奢侈、豪华、铺张、做作扫荡出门,日常生活方式、社会风气
彻底革命化了。平等的价值观在服饰、饮食、社交礼仪等方面充分表现
出来,普通人在高雅的剧院里狂呼乱叫,满纸粗话的报纸深受大众喜爱,
改取带革命意味的新名成为时尚。
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与英国、法国相比,显得十分落后。1713
年,弗里德里希·威谦一世继位为普鲁士国王。为了改变国家贫穷落后
的状态,他用清教主义的道德标准对臣民的生活习俗进行全面改造,崇
尚节俭,反对浪费,一扫以往铺张挥霍之风,而代之以斯巴达式的“简
朴”,为继任者留下了一个丰厚的国库,从而也为普鲁士“奠定了到那
时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强国的基础”。与德国相邻的奥地利是一个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习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宽容自由的特点。玛丽亚·特
蕾西亚女王及约瑟夫二世同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一样,都是有作为的
帝王。面对帝国日趋衰落的严重局面,特蕾西亚女王和约瑟夫二世毅然
进行包括习俗变革在内的全面改革,诸如禁止赌博、禁止妇女卖淫和身
穿有伤风化的服装、允许农奴有结婚的自由等。经过两代人长达50余年
(1740—1790年)的变革,改变了奥地利生活习俗中的许多落后成分,
开创了奥地利国家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作为文艺复兴故乡的意大利,本
是服饰和烹饪的王国。然而从17世纪起,这两顶桂冠落到了法国人的头
上。意大利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许多地方被欧洲列强瓜分。意大利人
被迫脱下本民族色彩鲜艳、用料考究的服装,而改穿西班牙式的黑色服
饰,“看起来好象整个国家都在为遭受外国暴君的奴役,为失去自由而
披麻戴孝”。在饮食方面,除了少数富人以外,人们关心的是如何填饱
肚子,而不是在菜肴的色香味上下功夫。意大利烹饪业的声誉一落千丈。
在欧洲近代文明的吸引下,俄罗斯面向西方。1698年,彼得一世从
… Page 4…
西欧考察归来,就急不可耐地亲手剪掉前来迎接他的贵族们的大胡子,
开始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革,用东方式的手段促使俄罗斯生活方式的西方
化。
17世纪早期,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北美。他们披荆斩棘,开疆拓
土,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于环境恶劣,缺医少药,做妻子或丈夫的往
往过早去世。鳏夫或寡妇们总是在几周乃至几天内就再次结婚,因为单
独活下去实在太困难了。未婚成年人遭人冷眼,备受歧视,被误解为是
“忧郁寡欢的人或可疑分子”。荒野茫茫,人迹渺渺,为了避免孤独,
同时也是为了安全,家庭结构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必
须学会有益的劳动本领。生存是移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饮食、服饰、
居室格式和布置,丧葬仪式、社交礼仪等都趋于简单化。移民们来自不
同的国家,生活习俗各异,经过长期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务实、
宽容、开放的美国习俗文化,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很少有什么习俗文化像非洲黑人习俗文化那样,蒙受那么多的误
解,遭到史无前例的贬抑。种族主义把撒哈拉以南非洲视作没有历史和
文化的蛮荒之地,认为黑人是原始人,黑人习俗是一种原始人习俗。其
实,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的黑非洲有很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每
一个黑人族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适应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有一套
世代相传的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无庸讳言,黑非洲习俗文
化中有许多不文明,甚至不人道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人祭、杀死双
胞胎、毁伤人体的某一部位等。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时期,黑非洲发生
了剧烈的社会变迁,由此引发并促进了一系列习俗文化的变迁。随着越
来越多的非洲人开始按照西方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生活,黑人传统习
俗文化中某些不文明、不人道的成份,逐渐为社会所舍弃。
以小亚细亚、西南亚和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世界从18世纪起受到西
方文明的渗透和冲击,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现代化。前往伊
斯兰国家进行贸易的英、法、意等国商人带来了西方习俗文化。1798年,
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这次远征是十字军战争结束后欧洲向近东伊斯兰
国家发动的第一次军事进攻,造成非同寻常的影响,使穆斯林从中世纪
的酣睡中惊醒过来。如何抵挡西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冲击,
使伊斯兰教的原有精神和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伊斯兰世界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一种是
始于18世纪中期的近代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要求坚持宗教原旨教义,
革除种种偏离正统信仰的恶习陋俗,提倡禁欲主义,反对一切腐化、堕
落和违背人格的享受。另一种是现代主义者发动的维新改革运动,主张
从内部去修正传统文化 (包括习俗文化),把它改造得适应现代社会的
需要,赶上世界潮流。穆罕默德·阿里揭开了近代埃及伊斯兰改革运动
的序幕,而土耳其的“坦齐马特改革”延续了37年之久,影响尤为深远。
亚洲的日本与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江户时代的日本,
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出现都市化时代,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茶道在社
会各个阶层中广泛流行,成为人们每日工作劳动之余的一种休憩方式,
艺妓制度产生了。18世纪前半期,日本人口高达3100万,江户人口有
130万。江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平均每公顷居住688人,是今天东
京人口密度的4倍。这种高密度的生活,要求人们具有迅速领会他人极
… Page 5…
其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的能力,还要善于表现自己细微的心理波动。因
此,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普通市民的住宅一般
为拥有2个房间的简陋房屋,屋内的陈设都有严格的用途,没有什么多
余的东西。房屋的门口和后院摆满了花盆,透露出一种山野趣味,给高
密度的而且一天到晚在家中面对面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以宁静、超然的感
觉。达官贵人、富裕市民则修建茶室或住宅。这是江户时代的代表性建
筑。由于弹丸之地的国土上生活着数千万人,粮食供应日趋紧张。日本
人在饮食方面比较简单。讲究饮食被认为是可耻的,武士们被告诫:“快
吃、快泄、快跳。男子汉大丈夫哪能过多考虑饮食的内容。”在商品经
济的刺激下,明末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现实享乐的风气,在清代越
演越烈,特别是富庶的江南地区,民风日奢。“吴俗侈靡为天下最,日
甚一日而不知返”,上至官绅富商,下至平民百姓,在饮食、住房、生
活用品及人与人的交往上,争奇斗胜,夸富逞强。这种“去朴尚奢”的
风气不仅是传统生活态度的转变,而且也是对封建礼法和封建等级制度
的反叛。市民在生活方式上的越礼逾制,一直成为清代一个严重的社会
问题。
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了对印度的征服。英国对印度的征服给当地
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也带来了全新的生
活方式和人道主义思想,对印度的古风旧俗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引起
了一场生活习俗的大变革,诸如“寡妇自焚”、童婚、杀婴、人祭等社
会恶俗先后被废止,新的文明习俗逐渐形成。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
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
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①二、
西欧生活习俗
1。1640年至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
(1)革命及其影响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现代英国文明的序幕:旷日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