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反对日本重新武装、要求改善工人经济状况等国民运动。
(2)西欧联合的起源与发展
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二次大战以后,欧洲急剧衰落,各国都
无力单独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联合的要求更加迫切。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发表演说,建议欧洲联合起来,呼吁近代以
来多次交战的法德两国实现和解。1948年5月在海牙举行丘吉尔主持
的、有各种欧洲运动组织代表参加的大会,决定设立统一的、起协调作
用的、非政府的欧洲运动。在该运动推动下,英、法等10国于1949年5
月成立政府间的欧洲委员会,其作用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协调各国的
政策,推动合作。这个咨询性机构后来逐渐扩大,但并未发挥显著的作
用。此前,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还缔结具有防务内
容的布鲁塞尔条约。
战后的欧洲运动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主张建立欧洲联邦,设
立有广泛权力的执行机构,这意味着各国要将一部分主权移交给联邦执
行机构。这种观点在法国等欧洲大陆各国有广泛的拥护者。另一种主张
建立联盟,这意味着各国在充分保持主权基础上的密切合作。英国是这
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德国问题也与欧洲联合密切相关。法国在战后初期
曾主张肢解德国,这与美国为冷战的需要扶植西德的政策不相容。面对
无法避免的西德复兴,法国认识到,已无法将它排斥在欧洲联合以外,
而应在欧洲联合的框架内对它加以约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协调
各国基础工业计划。这既关系到欧洲经济的复兴,又关系到能否把西德
强大的基础工业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使其不能用于重新武装。既然欧洲
委员会无所作为,英国不准备接受超出合作范围的一体化机构,法国便
决心寻求西德的支持,并以此作为法德和解的开端。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1886—1963)发表声明,建议共
同管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将其纳入一个欧洲各国都可以加入的组织
之中,认为这将为实现欧洲联邦奠定初步的基础。此即“舒曼计划”。
计划是法国高级官员莫内 (1888—1979)制订的。他因此被称为“欧洲
之父”。计划得到一些国家响应。阿登纳欢迎这一对西德平等相待的“宽
… Page 37…
容姿态”。美国也认为这可以为复兴西德经济扫清障碍。英国则反应冷
谈。它既不想转让主权,又不想置身于欧洲中小国家之列,宁愿保持超
然地位,像世界大国美国那样充当“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1951年
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欧洲
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取消内部关税,调整价格,共
同干预和协调生产,并为此建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超国家高级机构。莫内
任该机构首任主席。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希望西欧承担更多的防务义务,特别希望处
在东西方对峙前沿的西德参与西欧防务。这要求西德重新武装。法国对
此极其敏感。1950年10月法国总理普利文提出,德国不得拥有国家军
队,其部队可纳入“欧洲军”,由超国家的共同防务机构指挥。这个计
划也是莫内制订的,并得到舒曼支持。它与舒曼计划一样,也是试图解
决既要服从美国的意志和西方的战略利益,又要避免德国可能构成的长
期威胁这一困扰法国的难题。1952年5月煤钢联营六国签署欧洲防务集
团条约,决定共同建立隶属于北约的欧洲军。但这意味着法国也要在防
务方面丧失部分主权,因而在法国遭到强烈反对,最终被议会否决。1954
年10月各国商定替代办法:恢复西德主权;准其参加北约和布鲁塞尔条
约,在“集体防务”的形式下重建国家军队,并限制其军备;西德保证
不以武力实现德国统一和改变边界现状;英国长期参加欧洲大陆防务。
1955年5月有关协定生效。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在吸收德意两国后改称西
欧联盟。但在冷战格局下,北约始终是西欧防务的主要机构,西欧联盟
形同虚设。建立西欧防务共同体的努力就此长期搁置。
防务共同体失败后,西欧虽多次提出政治一体化问题,但在60年代
末以前均无实际进展。六国继续沿着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前进。1957年3
月25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联营。经济共同体即共同市场。按条约规定,六国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
取消内部关税和贸易限制,实现商品自由流通,对外实行共同关税;制
定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实现人员、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1965年4月
六国决定将经济共同体、煤钢联营和原子能联营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合并
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部长理事会和委员会。1967年7月完成机构合并。
欧共体还设有起监督和咨询作用的欧洲议会以及欧洲法院。欧共体促进
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使西欧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开始具
有独立的意义。
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法德两国进一步和解。1956年法国同意萨尔地
区回归联邦德国,清除了进一步和解的障碍。1958年9月戴高乐和阿登
纳首次会晤,强调两国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1963年1月两国签
订友好合作条约,实现全面和解。此后,两国加强合作,成为推动欧洲
联合的主要力量,被称为欧共体内的“法德轴心”。联邦德国在欧洲的
政治地位由此显著增强。
英国的地位每况愈下。它置身于欧洲进程之外,就无法维持在美欧
之间的特殊地位,从而影响英美特殊关系。英国不得不有所改变。1956
年英国提议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范围内建立17国工业品自由贸易区。这
显然不能促进欧洲一体化。六国最终加以拒绝。英国遂于1960年与瑞士、
挪威、丹麦、瑞士、奥地利、葡萄牙建立自由贸易联盟,与共同体竞争。
… Page 38…
1961年英国麦克米伦政府申请加入共同体,并得到美国支持。戴高乐对
此充满疑虑。他不希望英国把英美特殊关系带进共同体,使欧洲经济共
同体溶化于美国领导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于1963年1月不顾其他国家
的意愿否决了英国的申请。1967年他再次否决英国的第二次申请。法国
与英国之间的僵持局面一直持续到戴高乐下台。
(3)北大西洋两岸关系
50年代前期西欧严重依赖美国援助和保护。美国作为大西洋联盟的
主宰,既控制西欧,也为同苏联对抗而支持西欧复兴与联合。50年代末
以后,西欧的实力显著增强,自行决定西欧事务的愿望渐趋强烈;美欧
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增多;东西方关系相对稳定,许多迹象表明苏
联并不打算改变欧洲现状。这些为西欧争取更大的独立性提供了可能。
到60年代,美国开始承认西欧是大西洋联盟的支柱之一。
以下事件反映了大西洋两岸关系的变化。
1956年7月埃及将英法所有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
以色列于10月底试图以武力重新控制运河,苏联对英法以使用远程火箭
相威胁。美国对英法在美国总统选举和匈牙利事件期间未同其协商就采
取行动非常不满,对英国施加强大经济压力,并发出最后通牒,迫使英
法不得不接受停火和撤军。美国取代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这是战后美
国对其盟国采取的最严厉的措施,表明美国也在挖其盟国的墙角,盟国
为求得美国支持就必须服从其利益和意志。
50年代末英法加紧自行研制核武器,美国对此不以为然,希望英法
放弃独立核计划。1962年底美英首脑在拿骚达成协议:由美国帮助英国
建立核潜艇部队;英国将该部队置于北约指挥下;美国也将部分核力量
交北约指挥。美国随后提出,法国也可以参加拿骚协议,并计划建立一
支装备美国控制的核武器的多国舰队。美国设想,由上述几支力量合并
组成名义上隶属北约、实际上由美国控制的“多边核力量”,其实质仍
是诱使英法放弃独立核计划。1963年1月,戴高乐在宣布拒绝英国加入
共同市场的同时,宣布拒绝接受拿骚协议,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后来
美国不得不放弃多边核力量计划。
戴高乐上台后曾于1958年9月提出改组大西洋联盟,将其职责范围
扩大到全球,建立美英法共同领导的体制。美英对此既未拒绝,也不热
心。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先后
将海军撤出北约军事组织,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美法就多边
核力量问题发生争执后,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
一体化组织。北约指挥机构和美军设施被迫迁出法国。法国还向美元的
特殊地位发起挑战,要求改变国际货币体系;限制美国资本流入;在重
要技术领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在对外政策上同美国保持距离。这些举
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联盟,法国以及西欧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明
显增加。
60年代初美国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并要求北约实
现相应的战略转变。法国退出北约军事机构后,北约于1967年正式采纳
灵活反应战略。但新战略意味着欧洲发生的战争很可能只是在欧洲土地
上进行的常规战争或有限核战争,美国不会为此动用战略核力量,其本
… Page 39…
土也不会受到损害,西欧还将承担扩充常规军备的负担。西欧对此并不
情愿。正式的决议无法掩盖美欧战略观念的重大分歧。西欧既依赖美国
的核保护,又越来越感到美国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利益:它不会为了盟国
卷入一场核战争,却不在乎盟国会遭受怎样的损害;它要求盟国增加军
费发展常规力量,自己却大力发展并试图垄断核武器。西欧面临的这种
困境,使其在后来比美国更注重缓和东西方关系。
4。趋向稳定的东西方关系
在50—60年代,东西方关系发生了缓慢而积极的变化,从不稳定的
尖锐对峙走向较稳定的对峙局面下的对话和有限的美苏合作。
1949年北约成立后的几年里,美国先后与许多国家签订具有安全内
容的条约,除美日安全条约外还有:参加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
伊朗、英国签订的巴格达条约;与英、法、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
泰国、巴基斯坦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并把印支三国列为条约保护
地区;分别与菲律宾、韩国、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