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化”问题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互补性。因为存在主义侧 
    重“人格”异化,是从内在的、人性的、人格性的方面寻找办法;马克 
    思主义则侧重“劳动”异化,是从外在的、物质的、社会的方面寻找原 
    则和办法,单纯从哪一方面都不能完全克服异化现象,尤其不能离开历 
    史与社会。务召理作也主张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结合, 
    他认为从真正的人道主义目的出发,就必须既接受存在主义的主体性立 
    场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立场。铃木亨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劳 
    动现象学”,试图与克尔凯郭尔的“实存现象学”相结合,建立“劳存 
    现象学”,提出“响存哲学”的主张,即试图以“反响的存在”统一马 
① 松浪信三郎、饭岛宗亨合编: 《实存主义辞典》,引自《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6 集。 
… Page 32…
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 
     8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在日本开始衰落,但它在日本思想界、社会 
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和渗透,至今仍然存在。 
… Page 33…
                          三、分析哲学的发展 
     分析哲学是20世纪西方学院派哲学的主潮流,尤其在英国和美国, 
至今仍居大学哲学论坛首位。分析哲学初创于20世纪初的英国,很快在 
欧洲流行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重心移到美国,很快成为美国的 
主流哲学。战后,分析哲学继续发展,它的三个主要支派——逻辑实证 
主义、日常语言学派和批判理性主义分足鼎立,并进一步衍生出许多分 
支。 
     分析哲学的产生源于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衰落。在对传 
统哲学的诸多非议与争论声中,分析哲学以它对自然科学的考察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理智的思考:找到一种如同自然科学那样可以统一认识的方 
法,使哲学摆脱独断的思辨和简单的类比,摆脱譬喻、描绘的语言和非 
逻辑的叙述,使哲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化、技术化。这种方法就是语 
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显然,分析哲学的这一认识得之于取得了空前辉煌 
成功并上升为西方文明核心地位的自然科学的启发。分析哲学于20—30 
年代在欧洲的全盛,又与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革命 
密切相关。同样,分析哲学在战后的继续发展,与西方社会的相对稳定 
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分不开。 
     分析哲学选择了语言分析为突破口,希望从方法上彻底改造哲学的 
不精确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哲学家们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 
学家的工作不是去发现和提出新命题,而是阐释思想,使已有的命题变 
得清晰。他们反对建立哲学体系,主张解决哲学问题要从小问题入手。 
为此他们以数理逻辑为主要研究手段,从逻辑去分析语言,研究现实与 
语言的最终结构。他们也考察命题是如何被证明为真或被否证的。当代 
分析哲学家们的工作,继续沿着上述方向进行,并不断开辟新领域,提 
出更多的新见解,在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相互影响中扩大着自己的理论范 
围。 
                         1。逻辑实证主义在美国 
     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支派,于20—30年代盛 
行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恶化,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 
们主要活动的奥地利、波兰等国相继被法西斯占领,学术团体被迫解散, 
大部分成员迁居美国,其学术研究中心也转移到美国。 40年代以来,逻 
辑实证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40年代是逻辑实证主义 
传播并取得主流地位的时期;50—60年代是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传统实 
用主义相结合的时期;60年代以后,原来意义上的逻辑实证主义衰落, 
新的语言哲学在改造继承中诞生。 
      (1)逻辑实证主义在美国的传播 
     在二次大战前后迁往美国的分析哲学家中,维也纳学派的核心成员 
卡尔纳普、柏林学派的领袖赖欣巴赫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传播起了关键性 
作用。 
     鲁道夫·卡尔纳普(1891—1970)是逻辑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也 
… Page 34…
是战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原籍德国,早年在大学专攻数学、 
物理和哲学,是分析哲学创始人弗雷格的学生。192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6—1931年,他应邀担任维也纳大学哲学讲师,并成为逻辑实证主义 
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1931—1935年又应邀担任布拉格大学自然哲学 
教授。由于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势力占领,他被迫于1935年迁往美国, 
1941年入美国籍。在美国,他历任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哲学教授,1961年退休。卡尔纳普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的逻辑结 
构》、《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导论》、《逻辑的形式化》、《意 
义和必然》、《符号逻辑导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等。 
     卡尔纳普的哲学有两个前提: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和批判,对逻辑和 
科学的肯定、崇拜。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基本观点是:哲学是科学的逻 
辑。也就是说,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世界是否可知等“形而上学” 
问题的争论并不错误,但毫无意义,应当取消;哲学在放弃了形而上学 
和经验科学的内容之后,剩下的唯一作用就是逻辑分析,哲学就是关于 
科学的逻辑学。卡尔纳普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观点。 
     科学命题的意义标准是可证实性。卡尔纳普的著名口号是“拒斥形 
而上学”。为此,他依据维特根斯坦“意义的可证实性标准”的思想, 
提出了划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进行证 
实的方法。这里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说,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 
可证实的条件,即一个命题所陈述的内容应当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并可 
被重复观察到,才有意义;二是说,一个命题当且仅当可以在原则上被 
证实时才有意义,即一个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可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以 
通过一系列推演方式观察到,它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运用逻辑设计出 
可观察到的实验方法。后一类命题叫假说,因为它们永远不能完全地被 
证实。物理学定律的陈述,尤其如相对论那样的抽象的预见,便是后一 
类命题。从证实原则出发看各种命题,按休谟所划分的分析命题和综合 
命题,数学和逻辑命题属于分析命题,因为它们不是关于世界的陈述, 
不能被经验所验证;科学命题则是综合命题,因为它们对世界有所陈述, 
能被经验所验证。在传统哲学当中,心理学属于可验证的科学命题,逻 
辑学属于非世界陈述的分析命题。还有一类形而上学命题,如关于世界 
本原和本质的问题,关于事物有一个本原还是两个本原的问题,关于存 
在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它们都是关于世界的陈述却又无法 
被经验验证的命题。用证实原则来衡量,形而上学命题超乎科学之上又 
不能被经验所验证,它们就仅仅是无意义的伪命题。它们在人类生活中 
也许有情绪意义或激发意义的心理效应,但绝没有认识意义或理论意义 
的科学价值。哲学要摆脱混乱和争论而对人类进步有贡献,就必须把形 
而上学剔除出去,重新规定自己的任务。这个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 
分析。 
     语言的逻辑句法和语义系统。卡尔纳普的逻辑分析也就是对语言的 
分析,他试图使科学语言的规则更加严密和系统化。他对语言的研究主 
要有两个方面:语言形式规则,即逻辑句法;语义系统规则,即语言成 
真条件。关于语言形式规则,卡尔纳普区分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 
对象语言指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即通常人们使用的语言;元语言指表 
述对象语言的理论,即关于语言本身的讨论,也就是元逻辑。他认为, 
… Page 35…
研究逻辑句法就是要使元语言精确起来,为元逻辑构造一个精确的概念 
系统,从而使哲学表述更加清楚。卡尔纳普提出两种逻辑句法规则;形 
成规则和变形规则。形成规则规定什么样的语句是适当的语句;变形规 
则是逻辑推理规则。按照这两个规则所构造出的语言,可以精确地完成 
知识的逻辑建构。在使用这两个规则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即在规则 
范围内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多样的逻辑和语言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他称此为语言选择的宽容原则。关于逻辑句法,卡尔纳普还作了语言表 
达的内包方式和形式方式的区分,语言句式的有效语句和无效语句的区 
分,语言类型的语言Ⅰ主语言Ⅱ的区分,等等。他所作的这些区分和界 
定,都是为了建立一种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语言的逻辑形式系统,为哲学 
建立起逻辑分析框架。 
     关于语义系统,卡尔纳普认为有两种语义研究:描述语义学和纯粹 
语义学。前者是对一切历史地形成的语言进行语义的描述和分析,是对 
语义事实的描述,因而是特殊的描述,属于经验科学;后者则是撇开事 
实内容对语义系统本身的构造和分析,是对语义的普遍性的研究。这两 
种语义学的规则组成了语义系统。语义系统决定着我们使用的语言 (即 
对象语言)的语句是否成真,决定着语句的意义。在真的问题上,卡尔 
纳普又作了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区分,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是事实真 
理,逻辑和数学中的知识则是逻辑真理。尽管逻辑和数学没有陈述事实 
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但它们对任何可能的事实组合都有效,仍然成真。 
     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卡尔纳普认为,哲学必须放弃本体论 
问题转向语言形式研究,这是为了把一切知识归结到可靠的基础上。最 
可靠的知识是直接给予的知识,那么,关于直接知识的语言,即那些用 
于描述可观察事物的语言,就是哲学所应研究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物理 
主义语言,简称物理语言。哲学应当以这种语言为基础去构造可以包罗 
全部知识的语言,即统一科学的语言。“物理主义”的意思是说,科学 
语言中的每个状物词都应当与事物的可观察性相联系。因而,物理语言 
就是一种能被所有的人都理解的普遍语言,以此构造起来的包罗一切知 
识的语言,可以实现科学各领域的统一。在各科学领域之间也存在着逻 
辑的相通性,即各学科的命题无非都是声音或符号构成的语句,这些语 
句中的词汇都可以还原为事物语言的词汇,也就是还原为可观察的词 
汇,这与物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