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该所发行的《卢汶哲学评论》流传广泛,后来成为新托马斯主义的
重要刊物。1914年,罗马天主教会根据教皇庇护十世的命令,公布《托
马斯主义的二十四个命题》,进一步以法令方式推动托马斯主义研究。
正是在天主教教廷的积极扶持和推动下,新托马斯主义诞生并迅速越出
教会范围,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尤其在二次大战后,它从意大利、比利
时、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发展到其他非天主教国家,成为一种国
际性思潮。
新托马斯主义是托马斯哲学在现代的复兴,其基本内容与老托马斯
主义没有根本不同,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教会的支持外,还在于它结
合了现代科技进步、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去阐述神学理论。它在
理论上的特点是:
第一,突出宗教的道德作用。新托马斯主义针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种
种非道德现象,宣传宗教中关于尊重人格、尊重人生、尊重良心、尊重
自由、尊重妇女、尊重婚姻的神圣和工作的高尚等内容,宣传社会改造
与社会进步不可离开这些道德条件,基督教为社会建造道德基础等观
点。
第二,主张宗教与科学结合。1936年,天主教成立“罗马教廷科学
院”,鼓励自然科学研究。1979年,新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又提出神
职人员要研究科学、进行科研训练的任务。新托马斯主义主张,科学发
展如果不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原子弹的制造;
用对神的崇敬和对人的关爱去指导科学发展,才有可能使科学成果造福
于人类。
第三,提倡宗教团结、思想对话。新托马斯主义修正了以往的宗派
主义,宣传信仰自由,呼吁各宗教派别停止对立、求同存异,共同“保
卫受威胁的文明”。有些新托马斯主义者还积极主张意识形态上的对话,
改变过去的思想对立,平等地相互学习不同思想间的长处,丰富真理和
知识。
正是这些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世俗需要的现代化主张,使新托马斯
主义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拥护者。加上教会的支持,新托
马斯主义每年都出版、发行大量书籍和期刊,经常举行国际性或地区性
哲学会议,成为战后西方哲学中信徒最多、活动最频繁的一个思潮。
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被认为是新托马斯主义的思想领袖。其他代表人
… Page 70…
物还有:法国的吉尔松、夏尔丹,瑞士的波亨斯基,奥地利的威特尔,
美国的阿德勒等。
1。马利坦的神学人道主义
雅克·马利坦 (1882—1973),法国巴黎人。生长在一个信奉新教
的律师家庭,早年接受柏格森哲学。1905年获哲学助教资格,次年改信
天主教,毕业后致力于经院哲学的研究和宣传,提出了以神学人道主义
为特征的新托马斯主义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斯坦尼斯拉公学、
巴黎天主教学院讲授哲学;战争中在加拿大、美国的大学讲学;战后回
法国,在巴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晚年隐居法国图卢兹修道院。
他的主要著作有:《完整的人道主义》、《从柏格森到托马斯阿奎那》、
《基督教与民主》、《人与国家》、《道德哲学》等。
“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首先,马利坦说明了建立这种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他认为,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没能保证人类的幸福与进步,反而带来灾难和恐怖,这并
不能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原因还在于过分追求物质的世俗化文明。这
种文明放弃对高尚精神的崇尚,鼓励人们追求财富,使人缺乏对生存本
质的深沉的思考,缺乏应有的丰富的情感,使社会陷于精神贫乏之中。
他说,过去一个时期,人们曾指望科学能解决一切,能取代伦理学、形
而上学、宗教的作用,能成为精神上的支柱,引导人类走向必然的进步;
然而这些对科学的过高要求都未能实现时,有些人就起而攻击科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来维持和保护科学的尊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
须建立起科学与智慧的协调关系,需要恢复对智慧的训练,即重新发挥
伦理学、形而上学、宗教的作用。
其次,马利坦总结了以往的人道主义,认为单纯从人出发的无神论
的人道主义不能以信仰的力量给人以安慰和支持。他批评存在主义对人
的推崇,认为存在主义并没有反映人在面对虚无时的痛苦,只是反映了
人对虚无的渴望,并且没有给人们指出如何达到虚无的途径。他又批评
共产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的最后变种”,因为共产主义所信
①
仰的是集体的人,“这种集体的人剥夺了个人心灵的自由”。为此他提
倡“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最后,马利坦论述了神学人道主义的价值。他认为正如在自然界冲
突背后充满着一种超个人的、深不可测的善和存在的普遍力量,在人的
②
内心深处“也具有一种本身就是善的本质”。对人的信仰,如果只停留
在人自身,就不能超出种种现世的罪恶;只有把信仰建立在超人的出发
点上,才能发现人心深处善的力量,从而摆脱现实中的功利主义。这超
人的信仰便是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现世中的一切都是有限的、终究
要灭亡的,只有超越有限,相信上帝赋予人的善的力量,才能达到无限
与永恒。
“精神之光”的理性主义。
①
②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421 页。
… Page 71…
作为神学哲学家,马利坦继承了经院哲学中唯名论的思想。同时,
他吸收17世纪洛克、18世纪孔狄亚克、19世纪约翰·司徒亚特·密尔
等人的感觉主义,和他称之为天赋观念论者的 17世纪笛卡儿、17~18
世纪莱布尼兹、18世纪康德的思想,以一种新的面貌阐述他的理性主义
认识论,他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人的理智和理性。
首先,马利坦认为感官和想象为理性提供了可供抽象的对象。他对
感觉的叙述很有唯物主义的意味,认为感觉是通过影象对对象的再现。
他认为正因为是再现,感觉认识就仅仅是关于个体的认识;而一切认识
都从感官开始。他说:“我们除了通过与事物直接接触的感官以外,是
①
没有别的办法从事物引出观念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神学哲学在当代对
唯物主义某些观点的吸收。
其次,马利坦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理性的存在,不是来自感觉内
容的综合或提炼,而是来自对感觉的抽象,这种抽象能力属于一种更高
级的能动主体,他称之为“一种理智之光”、“一种特殊的能力”、“我
们心中的精神之光”。为了证明这一点,马利坦举出观念与感觉不同的
例子。他说,马的观念不是具体的某一匹马;而诸如天使、幽灵这些观
念在感觉中也没有具体的清晰的影象;哲学上的本质、实体、偶性、潜
能、现实等概念则更是纯粹的共相观念。这些非物质等级的内容,只能
由理智去认识,而理智的源泉来自“精神性的灵魂”。
最后,马利坦得出灵魂存在的结论。人的抽象能力和理智机能的第
一本原是“人富有一种精神性的灵魂”,它的本性就在于与一个身体相
结合,即附着在人的身体上。由于灵魂的附着,人才有精神,并通过精
神之光的照耀而使人具有着不同于动物的理性力量。马利坦的这一结
论,充分说明了他那典型神学哲学的倾向,而他对感觉主义的吸收,则
是为了使这种神学哲学更适合当代潮流。
“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
马利坦反对现当代哲学思潮中取消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强调形而
上学具有现实意义,认为哲学就是要研究一切事物的第一因或最高原
理。他把这最高原理称作“作为存在的存在”,意即一切具体存在的物
背后的那个本质的存在。他认为,具体的感性存在物是缺乏独立性的存
在,它们只是偶然的、短暂易逝的。在没有被赋予普遍存在意义的时候,
它们只是潜在的、可能的存在,它们是处于低层次的存在。在感性存在
物背后才是支配它们的、具有“纯理智价值”的存在,这是纯粹的精神
存在物,它不同于感性存在物,具有超时间性和超自然性。它是独立的、
与感性存在物相隔绝的,但又作为一种精神,“直接呈现于人心面前”。
它表现为“任一事物的观念”,表现为“定义所表达的东西”,因而在
本质上就是“思想对象本身”,它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存在,一种完满
意义上的存在”。马利坦认为,这一高级存在就是一切的本质,由于这
个本质,万物才成为可理解的。马利坦是用精神本质与物体现象的关系
来说明精神在现实中的地位和意义,表达了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
也以哲学方式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中追求物质的倾向的忧虑。当然,也
表达了他作为神学哲学家的思想特点。
①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426 页。
… Page 72…
2。吉尔松的正统经院哲学
埃齐厄纳·吉尔松(1884—1978),法国巴黎人。他生长于天主教
家庭,从小立志研究中世纪哲学。早年从学于柏格森,获巴黎大学文学
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服役、被捕。战后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
学、巴黎大学教授,曾赴加拿大组建并主持“中世纪研究所”,直至197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停止了一切活动。战后获法国科学院院士,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积极往来于加拿大、美国等地,从事中世纪
哲学的讲学与研究。他一生写过700多部(篇)著作和论文,二战前的
主要著作有:《托马斯主义》、《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精神》、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