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亏大钱的经历发生在你的蛮干阶段,我对你深表同情。但如果你确确实实有了几年的炒 股经验,对研究股票及其运动规律下过苦功,这时亏大钱常常是你大成之前的最后考验,请 千万不要放弃!那些著名的炒股名家,在他们成〃家〃之前通常都有一次甚至几次的破产经 历。其中包括本书中提到的利物莫和巴鲁克。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请再忍一忍。
回到我的故事。我炒股的最大挫折,就发生在〃有灵光在我脑海闪耀〃之后。四年多,我白 干了,股市对我而言成了〃没钱人学到很多经验〃的地方。我不知多想快快地捞上一笔。其 间有两个星期,我亏掉 53000 美元。挫折不在金钱的数目,而在这次亏钱是完全不应该的。按我的规则,我会亏掉 4000 美元左右,那是我止损的极限。但我注下的太大,又不肯及时止 损。我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我用希望取代了分析。我自以为懂股票了,其实还不全懂。随后 一个月,我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五年来的经验及教训,综合我这些年来的广泛阅读, 结果就是这本书所说的一切。这两年,我完全按照这本书所说的原理照办,每年的回报率都 超过 100%。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回报是在极小的风险下取得的。日后是否还能持续这样 的回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已定出了可行的炒股计划,只要按这个计划做,我久赌必赢。 区别只在赢多赢少,那同运气有些关系。
久赌必赢阶段
现在我们谈炒股的最后阶段,久赌必赢阶段。
一个可行的计划,不能凭空想像,它必须有理有据。
〃理〃就是数学的概率,如果你每次下注 的赢面超过 50%,而且你只下本金的小部分,不会为几次坏运气就剃光头,从长期而言你是 胜定了。道理和开赌场一样。
〃据〃在于你知道怎样找临界点,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过程中, 你知道这些点是出入场的关键点,在这些点操作,你的赢面超出 50%,再加上应用〃截短亏 损,让利润奔跑〃的原则,赢时赢大的,亏时亏小的,你的获胜概率其实远远超出了 50%。
到久赌必赢阶段,你不应对亏钱和赚钱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你对止损不再痛苦,你明白这 是游戏的一部分,你对赚钱也不再喜悦,你知道这是必然结果。你不再将胜负放在心上,你 只注重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你知道利润会随之而来。
有些人认为股票的运动是可以预知的,有些说是不可以预知的。这两点都不对,股票游戏是 概率的游戏,没有百分之百这回事。只有随着经验的增加,你才可能将预测股票运动的正确 率从 50%提高到 60%、70%。就算你能有 70%的正确率,若不遵循〃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 的原则,到头来可能还是白忙一场。
到这个地步,你不再执着成本收益比率或红利之类死的东西,你在用概率考虑问题。股票的 大市怎么样?如果大市好,你买股的获胜概率增加了。股票的成本收益比率或红利怎么样? 如果有吸引力的话,你的获胜概率增加了。这只股票本身的走势怎么样?如果正处在升势, 你买股的获胜概率增加了。这只股票的运动用你的经验判定是否正常?是的话,你的获胜概 率增加了。还有其它许多考虑的因素,你都试着用概率来评估它们的功用。
你知道股票运动在短期必受大户的影响。某著名股评人极力推荐某只股,你可以看看这只股 票的技术图形,如果股票刚突破好的买入临界点,在此之前有被人暗中囤积的迹象,你可以 怀疑该股评人可能和某大户联手,想推高股价,但现在只是推高的开始,你买入应还有段升 高的路好走,获胜概率较大。如果这只股票已暴升了很多,股评人还来这一手,则大约是在 找最后的傻瓜,你此时买股就没有什么赢面。同样的〃好消息〃,你已知道怎样分析及判断, 你不再迷信〃权威〃。
这时候你已知道你为什么能赚到钱,你已有一套行动计划去重复赚钱的经历,你也清楚为什 么会亏钱,你已学会跌时止损,亏钱不再成为心理负担。因为你知道亏掉的钱很快就能赚回 来,到了这个地步,你知道你已能够以炒股为生了。
你会不会就此发大财,那要看运气。第七章〃抓住大机会〃讲述了这样的机会及怎样抓住它。 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结果只有由上帝决定。祝你好运,也希望你祝我好运。
炒股的知识是否到此为止?答案自然是〃否〃。炒家利物莫说他炒股四十年,每天都能从股市学到新东西。华尔街有个说法: 〃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了二 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退休的时候,定然是极其富有 的人。〃每个循环,炒股人的规则还是那些,但你对这些规则会有更深的体会。你会找到更多 的例外,你会区分在不同的环境怎样实施不同的规则。
我在这里粗略地将学股分成蛮干阶段、摸索阶段、体验风险阶段和久赌必赢阶段。不算我业 余炒股的经验,这四个阶段花了我近六年的时间。我研究过很多炒家的传记,他们的描述各 有不同,但经历是相似的。能到久赌必赢的阶段是学炒股的里程碑。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能 在这行待下去,等待大机会。假如运气好,被你抓到几个大机会,你便从炒手升格为炒家。
你可以就我的描述估计一下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还要多久才能毕业。你如果有一定的悟 性及对人性的认识,克服人性中的弱点不需花很多时间,因为你很清楚什么是需要做到的, 你只要尽力照做就可以了。最花时间的是怎么学着找临界点。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力都不一 样,找到的临界点也不一样。你必须综合考虑股价、交易量、走势、新闻、大市、公司盈利、 产品等因素。
我希望我能更详细地解释怎样寻找临界点及应怎样在临界点附近操作,但这实在是一门艺术,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且没有放之四海人人都适合的做法。我给你指了方向,你可以就这 个方向摸着石头过河。寻找临界点没有捷径,只有实验、失败、再实验,无数次地循环往复。 直到有一天,你能凭直觉抓住临界点,凭直觉地运用本书所讲的所有规则,不再怀疑有无违 反这、违反那,你就从有招的新手进步成了无招的高手。
第二节 回答几个问题
在结束之前,让我试着回答几个读者可能有的问题。
你怎么会想到写这本书?
答:1998 年 2 月,我回老家福州。八年没回去过了,老家变了样!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炒股 热。遗憾的是,我见到的股民几乎全在蛮干。这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将自己的经验写出来, 会不会受到这些股民的欢迎?我的一些好友及家人也鼓励我试着把经验总结一下。
我读到的很多炒股书都将摊平法当成〃解套〃良方,但你极力反对,到底是谁错了?
答:我一直强调,炒股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但就这点,我可有以下两个说法:一,这些书的 作者大约自己没怎么炒过股。他们可能靠教别人炒股为生。二,他们可能在抄来抄去的时候 抄错了,把基金错抄成股票。基金虽然是用来买股票的,但通常都是买很多种股票,分散了 风险,由此基金基本上跟大市起落。而股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只要国家没有政治和 经济的动荡,它的大趋势肯定向上。你如果购买基金,用不着去选什么进出点,你准备长期 持有。在这种情况下,摊平法适用。
个别股票的起伏是很大的。你敢向下摊平,那是因为你没有死过。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交 大的前辈校友王安博士。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王安电脑在美国风生水起,大有取代 IBM 的架 式。我们都为有这样一位学长为荣。按今天的话说,王安电脑是当年的〃绩优股〃〃强势股〃。 曾几何时,王安电脑已关门大吉!今天王安电脑还在美国挂牌,但此王安已非彼王安,王安 招牌被人拿来挂羊头卖狗肉。你若不幸在王安电脑强势时入股,下跌时去用摊平法解套,到今天你死的直直的。
你有没有自己的电脑指示?如什么线穿过什么线可以买卖等,能保证赚到钱!
答:第一,我没有。第二,它不存在。第三,如果有的话,我也不告诉你,这么容易赚钱的 方法我留着自己用。
你把炒股当成赌,买股称下注,你能解释一下炒股和赌钱的区别吗?
答:任何有输的可能的行为都是赌。把钱存银行不是赌,因为一定有利息。可炒股就是赌钱, 两者没有区别。但如果你买股后的持有期很久,且把风险分散得很开,如基金操作一样,这 时赌的成分就低很多,因为只要国家稳定,不断搞建设,经济总是向前发展的,股票大市长 久而言一定上升。美国六十年来的统计,股票大市平均每年上升近 11%,高于银行存款利息。 但如果你想从股市获得大的报酬,就必须担大的风险,风险越大,赌性越强。
你的炒股经验是基于在美国的经验,这些经验适合中国吗?你是否知道中国的股市被人为操 纵得很厉害?
答:我知道中国的股市有人为操纵的因素,你可以将中国二字换成香港或印度、法国、马来 西亚,你一样可以将中国换成美国,所有的股市都或多或少地受大户的操纵。
你如果钱多,你的买卖自然影响股票的价格,别人也会说你在操纵股市。你认为美国人都是 善男信女,大家都按成本收益比率的高低买股票,你太天真了。这本书的原理适合任何股市, 适合期货市场。很多道理我实际上就是在炒期货中领悟的。这个世界受到操纵最严重的市场 是期货市场,而非股票市场。任何股票,都有不少长期持股者。期货合同 98%都握在短期炒 手手中。普通老百姓,放 3%的定金买 10 万吨黄豆干什么?吃又吃不完,放也找不到地方放, 目的完全是炒。将自己炒股失败归咎于股市受到操纵是失败者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你认为影响股价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答:盈利及对未来盈利的预期。买公司的股票,你便成为公司的股东,你不会长期将钱放在 没有希望的公司,别人也一样。
你怎样看公司做假账?
答:中国有公司做假账,美国也有公司做假账,这是没办法的事。你我无法判定公司的账是 真是假。在公司做假账被抓到之前,我们只有认为这是真账。相信我,在公司做假账被抓住 之前,一定有人事先得到消息,只是你我这些小人物被蒙在鼓里。这些事先得到消息的人, 一定抛售手中的股票,这从股票的价格波动及交易量上会显现出来。你如果按照第三章第二 节〃注意危险信号〃那一段去做,公司做假账的事通常伤害不到你。
我很想学股但我怕学股时亏钱,我能否先在纸上学着交易,待能赚钱后才用真钱入市?
答:想法很好,在实际中行不通,因为不把钱投入,你不会经历恐惧、贪婪、希望等心理过 程。你在浪费时间。
最后,让我再讲个小故事:
1981 年,我在上海交大读三年级,其中有门课是〃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