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法国文学简史(上)-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狄德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挖掘了拉摩的侄儿复杂性格形成的原因,指出这种畸形儿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又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毒害人、腐蚀人的本质、狄德罗的哲理小说、与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小说在宣传启蒙思想和富于哲理性上旗鼓相当,然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上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其中有较多的日常生活图景和接近现实的细节描绘。这是难能可贵的。

  狄德罗在美学和戏剧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所建立的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真”“善”“美”统一的理论,认为艺术中的美相当于现实中的“真”。在戏剧上,狄德罗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戏剧为“严肃剧”(哲理戏剧),即后世的正剧(话剧的前身)。在戏剧理论上,他在《谈演员的矛盾》一文中认为,演员在扮演人物时不必在内心生活上变成剧中人物。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在思想上先有一个“理想的范本”,然后丝毫不爽地在每次演出时复述这个“范本”。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还是《百科全书》的主编和撰稿人,他团结了当时法国社会上的一批“精英”——达朗贝、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哈等人,二十余年如一日,一以贯之地完成了三十七卷的《百科全书》。这就是光明世纪用知识启迪人们头脑的“百科全书派”。狄德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恩格斯当年满怀深情地指出:“如果说,有谁为了真理和正义的热忱……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卢梭 (1712~1778)是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他最先对自由、平等、博爱作了充分的阐述,为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作为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他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躯。

  卢梭的文学创作有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哲理小说《爱弥儿》(1762)和自传体小说《忏悔录》(1781~1788)等名著。其中以《新爱洛绮丝》最能代表其创作倾向。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篇章,激动一代又一代读者。正是它奠定了卢梭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小说曾取名《阿尔卑斯山麓小城两位相恋居民的信札》。小说描述了贵族小组朱丽和她的年轻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这场悲剧如同中世纪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与他的学生爱洛绮斯之间所发生的悲剧一样,所以就取名叫《新爱洛绮斯》。

  家庭教师圣普乐出身于平民阶级的知识分子,在贵族家担任的家庭教师。由于朝夕相处,产生了他们的“师生恋”。朱丽的父亲出于门户之见,不容许朱丽和圣普乐结婚,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一对有情人终于“伯劳燕子各西东”。圣普乐被迫离开,出走江湖,萍踪浪迹。朱丽也因父命难违,终于嫁给年近半百的贵族魏玛,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牺牲品。婚后,朱丽向丈夫讲出了往日与圣普乐之间的恋情。魏玛为了表示信任,六年后他又把圣普乐请来作朱丽的儿女的家庭教师。于是,新的痛苦和感情的折磨又开始了。虽然朱丽与圣普乐又能朝夕相见,可彼此之间又不得不压抑各自内心初恋的情愫。新的和旧的感情联系着两个人,可如今的“义务”又妨碍他们的结合。朱丽就在这种对丈夫、儿子的义务和对圣普乐的爱情矛盾中煎熬着,真可说是“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最后,朱丽终于在这种感情折磨中,走完了她生命的途程。临终前,朱丽再次袒露对圣普乐的爱情,并要求他教育好她的儿女。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以及朱丽最后在爱情与义务的冲突中死去的事实,对封建贵族阶级的专横、残暴以及那个社会中的法律、道德、门阀制度、等级观念提出了严厉的指控,陈述了关于人生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主张,反映了大革命前夕人们不甘再受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统治,要求获得自由解放的愿望。小说倾注了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全部同情,把这对年青人的相爱表现得真诚感人、合情合理。尤其是作者将人的感情世界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这就和古典主义作家谴责人的感情活动不同。卢梭不仅把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作为高尚的情操加以歌颂,而且对男女主人公十分丰富的感情,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名符其实的“抒情诗”。在启蒙运动的文学里,《新爱洛绮丝》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将“自我”提高到超越一切的地位。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卢梭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三、哲理戏剧的代表作家——博马舍

  博马舍 (1732~1799)是哲理戏剧杰出的代表,由狄德罗开创的哲理戏剧,在博马舍手上进入成熟的时期。他一生虽创作的剧本不多,但其质量算得上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费加罗的婚姻》是启蒙运动中戏剧的代表作。

  《费加罗的婚姻》写于1778年。第一次公演于1784年,正是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博马舍以资产阶级的激情,将这种情势,艺术地再现于

  《费加罗的婚姻》里。主人公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使女苏姗娜恋爱,在即将结婚的时候,阿勒玛维华伯爵威吓利诱,提出所谓要享受“初夜权”的问题,企图破坏苏姗娜的清白,破坏费加罗的婚事。费加罗在苏姗娜的帮助下,争取伯爵夫人站在他们这一边,并把伯爵所利用的人,一个个地拉了过来,设下圈套,使伯爵的阴谋破产,当众出丑。最后,喜剧在男、女主人公婚礼的狂欢中结束。

  伯爵不仅是道德败坏的贵族典型,而且是封建权力的化身。通过他的失败,剧本表现了旧制度全面崩溃前夕贵族阶级丑恶、虚弱的本质。费加罗是大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化身。剧本通过费加罗之口,对旧制度的不合理,给以尖锐的嘲弄和猛烈的鞭挞,发出强有力的反封建的呐喊,宣传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为即将来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呼风唤雨。费加罗对伯爵的胜利,显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记得当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费加罗的婚姻》就是进入行动的革命”。不出所料,剧本公演后的第五个寒暑,果然爆发了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博马舍的戏剧代表作,不仅表达了光明世纪思想,富于时代气息,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亦有很高的造诣。就《费加罗的婚姻》而言,整个戏剧情节合乎逻辑,全剧结构亦非常紧凑。对话生动活泼、机智、恢谐。人物性格鲜明,刻划细致。尤其是民间小调的歌曲和节日的舞蹈问串其间,形式奔放、活泼。在地点、环境和人物衣着的描绘与交待上,也较为真实具体,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古典主义戏剧向近代戏剧的过渡,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博马舍还是狄德罗“严肃剧”理论的继承者,基于他有札实的创作实绩作后盾,从而立论更显得具体、深刻。博马舍论述的面虽赶不上狄德罗的宽广,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也赶不上狄德罗的高,但在论及这个新的戏剧样式问题的范围内,博马舍却以言词凌厉,语势浩荡著称,几为狄德罗所不及。

  博马舍最精彩的言论是在他的《论严肃戏剧》一文里,对严肃戏剧所作的辩护,其论证的思想步骤极为清晰。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点:

  1。不能根据古代的清规戒律来差别现实的戏剧形式存在的合理性。

  2。无论从反映真实还是从道德教育的职能来看,以往的悲剧和喜剧都不如严肃剧。

  3。过去的戏剧之所以也有受欢迎和感动人的处所,就因为它们已部分地体现了严肃戏剧的精神。

  4。严肃戏剧是一种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取材来打动我们感情的戏剧,它用真实而自然的手法打动我们。

  正是这些凌厉出色而又贴切的语言,为后世“正剧”的定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往往尊他为“正剧”的开山祖师。

  四、光明世纪时期的其它作家

  圣西门 (1675~1755)是光明世纪前期知名的作家。他写的《回忆录》对后来的法国文学有一定的影响。此书叙事自1691年他觐见路易十四后到军队服役时起,至1723年摄政王逝世后他归隐时止,前后共计三十二年。尽管在《回忆录》里作者持论不无偏颇之外,记事亦难免有失实之嫌,然圣西门观察敏锐,深入人物的内心活动;抑郁爱憎之情,又贯注到他的笔端。写人物有时只寥寥几笔,既能轮廓分明,栩栩如生,写场面则喧闹纷杂,生动自然。将路易十四宫闱的人物、事故、用浓重的色彩,鲜明的对照,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真实感人的画卷。文字又不拘古典法则,用词亦不问雅俗,句法不守绳墨,粗扩,热烈。他的艺术风格开浪漫主义先河。

  马里沃(1688~1763)光明世纪前期著名的剧作家。他主要创作喜剧,共写了三十多出。他的喜剧主要写贵族青年的爱情,大抵有一个聪明的仆人从中撮合,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与偶遇的游戏》(1730)是这类喜剧中的代表作。它主要描写贵族小姐西尔维娅在等待前来相亲的男青年多朗。他们都改变成仆人和使女,以便更好地观察对方。两人相会后,产生了爱情。最后脱下仆人和使女的伪装,倾心相爱。马里沃的喜剧语言以优雅著称,人物心理刻划也比较细腻,因此,演出效果很不错。

  普雷沃神甫 (1697~1763)的小说《曼侬·菜斯戈》 (1813)也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名著。小说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热恋而身败名裂的故事。十七岁的格里欧骑士邂逅年青姑娘曼依·菜斯戈,两人一见钟情。但这位姑娘贪图享乐,羡慕虚荣。格里欧为了满足她的奢求,荒废了正业,赌博、行骗,曾两度入狱。格里欧的父亲设法使曼侬流放美洲,可儿子却追随前往。最后,曼侬葬身沙漠,格里欧形影孤单地返回法国。小说用平淡的笔墨,写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为了爱情的堕落,也写出了这对恋人周围的人的贪婪奸诈。故事真切感人、笔力酣畅。

  布丰 (1704~1788)既是作家,又是博物学家。他花了四十年时间写成三十六巨册的《自然史》,因笔锋富于感情受到普遍的赞扬。其中的《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作者对狮、虎、熊、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犹为人所喜爱。

  他在《风格论》中提出了一个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为他人所夺,而垂于久远。思想是公物,而文笔 (风格)则属于作者自身。科学在不断进步,科学论点被新的研究成果超过,而文章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