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阴后,阳为主阴为从,这是“天之常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① 《汉书·董仲舒传》。
②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① 以上引文均自《汉书·董仲舒传》。
… Page 67…
道亦不变。”董仲舒以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说明封建统治秩序和伦常关系
的亘古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那么,
君、父、夫永远处于统治地位而臣、子、妻则永远处于服从的地位,这是天
经地义的,其位置是不可动摇的。此乃“王道之三纲。”这就是后来形成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教的发端。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强调
“正名”。不管实际如何,只要有名份,就处在相应的位置上,就拥有这个
“名”所给予的权利或义务。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名教”。董仲舒不仅概
括发展了“三纲”说,而且把纲常名教说成是天的意志的体现,且是水恒的,
万古不变的。他的这种封建纲常名教思想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
董仲舒也不是绝对否认变化,托古改制正是公羊学派的特征之一。但是
这个变化是在“道不变”的范围之内的“权”变。为此董仲舒提供出了“经”
和“权”的概念。“经”是指通常情况,“权”是指异常情况。他承认在非
常情况下的变通是必要的,但“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城。”也就是在”
道”的范围之内。道永远是正确的,弊政在于“失道”。因此,“王者有改
①
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即使是改朝换代“易姓更王”,“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也只是顺天志而明自显,纠正前代的失道之弊,恢复天
之正道而已。最终仍然是“天不变,道亦不变”。
(4)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人性论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认为,人的认识主要是认识、体
察天意。能否与无意相符,就是人的认识和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认识天意
的途径,一是观察天的“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如四时寒暑更替,祥瑞灾
异变化等;二是向内自省,体会天意。即“道莫明省身之天”董仲舒认为,
天人本是就是合一的,天意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之中。因此,没有比向内反省
更能认识“天意”的了。这就是董仲舒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董仲舒用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论观察历史,指出了英雄创造历史和循环论
的唯心史观。在他看来,天的意志不是任何什么都能认识到的。只有圣人才
能真正体察天意,他们能知“天地鬼神”,知“人事成败”,知“古往今来”,
是“同诸天地”的先知先觉。“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这样,社会历史
就是圣人根据天意安排的。人民群众就应该“畏圣人言”,老老实实接受“圣
人”的统治。
为了说明封建统治秩序的亘古不变,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统”、“三正”
的历史循环论。所谓“三统”就是黑、白、赤三种颜色,夏尚黑为黑统,商
尚白为白统,周尚赤为赤统。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
为正月,此乃“三正”。历史就是这三统周而复始的更替。因此,朝代更替
就要改正朔,易服色,但封建的根本制度、纲常伦理则是自古一脉,永恒不
变、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唯心主义天道观和认识论的基础上,董仲舒还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
“性三品”说。他把人的本性分为上(圣人之性)、中(中民之性)、下(斗
筲之性)三个等级,也就是“三品”。认为圣人之性天生善,斗筲之性天生
① 《春秋繁露·楚庄王》。
… Page 68…
恶,而且是不可改变的。即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但是董仲舒又认
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不可以叫性,他所以称为性的是中民之性。中民之性
处于善恶之间,可以通过教化使其成为善性。可见董仲舒的人性论不同于孔
子。他看到人性之中有天生的善质,这一点与孟子相似。但他又强调:有善
质不等于本性“已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其目的在于要人民接受“圣王”教化,从而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也就是突出强调
了封建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董仲舒又认为,人的本质中有性还有“情”,好
比天之有阴阳。性为阳,主善;情为阴,主恶。因此人性之中也有恶的一面。
这一点很明显是受荀况的影响。董仲舒认为,人性兼有善恶两个方面,“仁
贪之气,两在于身”。善恶两性之中,善质为主,恶情为从。他以孟轲的人
性论为主,又吸取了孔子、荀况的某些观点。这是一种善恶二重论的人性论,
是对先秦诸子人性论的一个总结和发展。
董仲舒在西汉武帝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形
成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家体系。他的学说适应了当时
社会的需要,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定儒家为一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他建立的宗教神学成为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他
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对于汉代乃至后世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具有
重要的意义;他以儒家仁政德治为主,兼收刑名思想的政治主张,为汉武帝
乃至后代封建社会所继承;他的“纲常名教”观念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对于董仲舒历来褒贬不一。他的那些宗教神学理论现在看起来十分荒
谬。但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理论却是最适合社会需要的,是自秦
始皇统一到汉武帝七八十年思想探索的结晶,甚至可以说是自春秋战国封建
思想萌芽以来几百年思想探索的一个总结。它标志着封建意识形态的最后确
立,是中国思想认识史上至关重要的里程碑。
… Page 69…
4。扬雄的哲学思想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
卒于王莽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他是西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少壮时以善赋闻名,并为进身之阶,得到皇帝赏识,在朝
廷作了个品级很低的“郎”,也就是皇帝的守门或随从。在盛行察举制的汉
代,扬雄出自寒门没有什么政治靠山,又不屑阿谀奉迎巴结权贵,因而官场
上总不能显达,郁郁不得意。中年以后,他潜心著述和理论研究、醉心于教
授门徒,在学术上取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太玄》和《法言》,
集中体现了扬雄的哲学思想。
扬雄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由盛转衰,王莽篡政,天下大乱的时代,社
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阶段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加深,外戚幸臣相继专权,刘氏皇朝风雨飘摇。扬雄目睹朝政混乱、国是
日非,渴求改革弊政,中兴汉室。但是,出身寒门庶族,靠写文章跻身低级
官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扬雄深知力量不足。因此,他不谙政治,只是托
圣以言改制,借古以论时政,假天道以明人事。他以当代孟子自喻,模仿《周
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以古文经学为武器,批判今文
经学的神学迷信,力图把儒教恢复为孔子的儒学。他的哲学思想比较复杂,
其基本内容是唯物主义的。他在宇宙观、社会观、认识论、辩证法、人性论
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神学、经学的批判,推动了我国认识
史的发展。
(1)扬雄的唯物主义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扬雄的哲学表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他批判地吸取了汉人讲
《易》的许多观点,对汉代的“象数之学”加以改造,并注意研究和利用了
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新成果,创造了一个世界图式,形成了独特的唯物主义自
然观,同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经学分道扬镳。
扬雄《太玄》中的世界图式,形式上模仿《周易》,又不同于《周易》。
《周易》是从阴阳对立出发,基本上按二分制发展的,即太极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玄》则是从天、地、人3道出发,按3分制
发展,即1玄分3方,1方分3州,1州分3部,1部分3家,共有3方、9
州、27部、81家。81家又名为81“首”,相当于《周易》的64卦。每首都
有相应的符号,有“首辞”,相当于《周易》的卦辞。每首再有9“赞”,
共729赞。相当于《周易》的爻辞。杨雄认为,这1玄3方9州27部81家,
以及由此构成的81首、729赞,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图式,这个图式包含了世
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公式,是事物发展、运动的纲领。
扬雄用这个图式来说明一年四时的变化,将81首分配于四时之中。他把
一年四季分为9段,1段称为1“天”,1年共9“天”。他又将81首分为9
节,分别与9“天”相配。每“天”有9“首”,40日,每首主4天多,9“天”
81首,主360日。即所谓一年“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罗重九行,行四十
日。”扬雄还以阳气消长状况和万物盛衰状况来说明9天的变化:阳气闭藏
于内是为中天;植物萌生是为羡天;云雨滋润万物是为从天;植物生长是为
更天;茂盛结果是为睟天;植物变得外强中干是为廓天;植物衰退是为减天;
植物降落覆藏是为沈天,万物完成结束是为成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 Page 70…
们对天象、自然的变化和当时历法、农学知识的认识。他还指出:四时变化
主要是阴阳五行的作用,81首只是阴阳五行运行过程中的标志。在这一点上
扬雄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
“玄”不仅是一个世界图式(哲学体系),而且是杨雄哲学体系中的最
高范畴。它是世界的最高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本,相当于道家所说的
“道”。
关于“玄”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扬雄没有明确说明。人们对此评
说不一。但从他的整个体系来看,相当于当时流行思想中所说的“元气”。
①
扬雄在《檄灵赋》中说:“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可见他认为“元气始
化”是世界的开始,这一点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