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间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而已,勉赴权利”,看不起什么
学问也没有的文吏,说他们“空胸无仁义之学,居位食禄,终无以效,所谓
尸位素餐者也”。王充将人才分为四种,“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
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第一类是“鸿儒”,能著书立说;第二类是文人,掌握知识者;第三类是通
人;第四类是儒生。儒生做教师,却只能“旦夕讲授章句,滑习义理”,而
不能应用,于社会是毫无用处的。王充认为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因
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踰通人,鸿儒超文人”。王充提出这种
培养目标,也是他对于当时教育不满的一种表现,他反对当时只守一经讲授
章句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章句之生”,于社会是无益的。王
充提出的培养“深知道术”、“多闻博识”的能“知大圣”、“晓民性”的
鸿儒,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⑤知识论和教学思想。为了培养“尽材成德”的鸿儒等人才,王充非常
重视知识的力量,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强调“如无闻见,则无所
状”,“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可见,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见闻,来
源于经验。但是王充并不主张只凭耳目的感性认识,认为要获得真知,必须
借助心意,“铨订于内”,“以心意议”,即要分析、研究、思考,这样才
能获得真知。如果只凭耳目,人们常会得到虚假的知识。他说,“夫以耳目
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
心意”。
王充认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他反对知识的先验主义,
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必须学习。他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① 《荀子·劝学》。
… Page 61…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知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才有
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强调的学习内容,主要仍是
礼、乐,他认为“性情者,人之本也,礼乐所由生也,……性有卑谦辞让,
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
制,乐所以作者,情与性也。”可见,王充将礼、乐作为陶冶性情的手段。
然而,他认为“礼乐”必须以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为前提,“让生
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
礼义之行,在谷足也”,“故礼义在身,身未必肥,而礼义去身,身未必瘠
而化衰。以谓有益,礼义不如饮食”。也就是说,礼义与饮食相比,礼乐是
次要的,在人们饮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教育,即使
进行教育,也很难达到效果。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王充主张“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要质疑、
问难。他认为学习过程应以实际的效果来检查知识的真伪,要“订其真伪,
辩其虚实”,强调“有效”与“有证”,“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
不能一且二也。方圆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
在专一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精益求精和切磋琢磨的精神,他说:“骨曰切,
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
骨象玉石之切磋琢磨也。”另外,王充也重视练习和实践。要“日是之,日
为之”,才能“狎习”,即达到熟练的程度。要是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虽
①
博览群书,也只是“匿生书主人”,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
王充的学习论,强调“见问”、“开心意”、“有效”、“有证”,对
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充满了战斗的精神,对“正宗”的神学化儒学思想
作了批判。虽然他屈居乡曲,但他的批判精神及他在教育上贡献,在汉代教
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官学常处于一种兴废无常,甚至
是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东汉时期的“士族”发展到此时,已形成门阀贵族,
并由此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士族”集团。他们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可以世袭
为官。士族把持仕途,可以不经过学校学习而做官,因此他们不愿多办学校。
这是官学不能兴旺而日趋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皇室
与士族集团之间也有矛盾。士族崇尚玄学反对儒学礼法和繁琐的经学,而皇
室为了笼络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维持其统治,需要利用学校来培植官
吏,也需要宣传儒家经学的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所以仍制定了维护其统治
① 以上引文均见《论衡》。
… Page 62…
的教育制度,创办了一些学校。
(1)国时期的学校
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儒道衰落,但仍继承两汉旧业,兴办了官学。
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称魏王,第二年即于邺城南建造泮
宫,这是一所非正式的太学。东晋的瘐亮对于曹操的这一举措给予了极高的
评价,他说:“魏武帝于驰骛之时,以马上为家。逮于建安之末,风尘未弭,
①
然犹留心远览,大兴学业。所谓颠沛必于是,真通才也。” 然而,这种非
正式的太学,虽有博士,但“无所教授,兵戎未■,人并在公,而学者少”
②。及至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始于黄初五年 (公元224年)正式于洛阳设
立太学。初入学的叫“门人”,两年后考试通过一经的称为“弟子”,不通
一经的则被退学。这等于说“门人”还不是正式太学生,只有“弟子”才是
正式太学生。太学实行“五经”课试的办法,每过两年考一次。过二经的可
以补文学掌故,过三经的可以擢高第为太子舍人,通四经的则可为郎中,五
经全通的,则随才叙用。每次考试不合格的,允许下一次再考。这种考试制
度是继承了东汉恒帝永寿二年的课试办法。
曹魏的太学不论是教师(博士)还是学生(弟子),其质量都较差。博
①
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学多褊”。明帝时(公元227—236年)
高柔曾上书指出当时博士不足以“崇显儒术,帅励怠惰”,建议“宜随学行
②
优劣,待以不次之位,以劝学者” ,可见当时博士遴选不精,人们都“不
复尊以为师”。而太学生人数由最初的几百人增至后来的几千人,其中大部
③
分是为逃避服役而来,“冬去春来,岁岁如是”,而不是来专门求学的。
正始中 (公元240—249年),刘馥上书说:“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
年,而成者盖寡,由博士选经,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学者虽
④
有其名而无其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 可见官办太学的质量是很差的。
曹魏时期的地方官学自曹操掌政后实行,他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诏令各郡国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秀者而教之。据《管辂
别传》记载,仅冀州地方官学中就有学生400多人。
蜀郡自汉时太守文翁首创郡学,教育已很发达。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①
建立蜀国,“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他于是“鸠合典籍,沙汰众学”
立太学,设立博士,在各州设置“典学从事”,总管一州的学校教育。当时
① 《宋书·志四》。
② 《通志》。
①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②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③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④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
① 《三国志·许慈传》。
… Page 63…
博士有许慈、胡潜等,“典学从事”有尹默、谯周等。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春下诏设立都讲祭
酒,以教学诸子。永安元年 (公元258年)景帝孙休下诏说:“古者建国,
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
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淳,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
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以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
②
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弟,加以位赏。”但据 《三国会要》记载,这一
诏令只是一纸空文,并未实行。吴国的地方官也曾提倡办学,例如奋威将军
孙瑜为丹阳太守,让官吏子弟二百多人师从笃好古籍的马普,“遂立学官,
临飨讲肄”。
尽管三国时期的太学和地方官学不很发达,但仍有不少著名学者。如魏
国乐详博通五经,解答质疑时,常以杖画地,牵譬引类;又如精通《春秋公
羊》的严干和擅长《左氏传》的钟繇常常进行辩论。蜀国的名家向朗,“潜
心古籍,孜孜不倦”,八十多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吴国的阚泽“儒
学勤劳”,朝廷对经典有疑问就常向他请教。这表明三国时期出于对政治的
需要,在文教方针上仍然是崇尚儒学的。
(2)两晋的学校
公元265年,晋朝建立。公元280年灭吴,一统中原。西晋王朝,比较
重视文化教育。晋初承魏制,中央设立太学,有博士19人,由太常博士领
导。这时期盛行王肃的经学,他所注的《尚书》、《诗》、《论语》、《三
礼》、《左氏解》、《易传》等都立为官学。太学中人数到太始八年(公元
272年)已达到7000余人。学生有弟子、门人、寄学、寄学陪住、散生等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