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武器的使用。文化教育在全部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儿童可能学一些
读、写、算,也是父亲教授的。算术中包括一些几何知识,是为了计算帐目
与丈量土地。
青年在16岁时即达成年,成为罗马的公民,开始服兵役。有部分贵族
人家,在16岁至17岁之间,把儿子交托给朋友或显贵公民,再受一年父子
——师徒教育,学习政治、法律与军事。
(2)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
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并从被
征服地区掠夺大量的财物与奴隶。奴隶数量急剧增加,愈来愈多的罗马公民
聚居城市,商业日益发达,在军事、商业、外交上的对外接触更加频繁。所
有这一切都促进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罗马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时期正是罗马统治阶级接受希腊文化、希腊生
活方式的时期,所以罗马的学校教育是在希腊教育的直接影响下形成起来
的。
… Page 11…
①小学。7至12岁之间的儿童入小学。在共和早期,只有为数不多的小
学,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存在着。到了共和后期,小学获得了比较普遍的发
展。教育的内容是读、写、算。这些东西以前是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的职责,
现在由小学教师担任了。罗马的小学教育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而音乐和体
育在罗马小学中则没有地位。
小学校舍十分简陋。教学方法主要是文字记诵,学日很长。罗马小学以
它的体罚野蛮著称。小学八天休假一次,除此以外,还有节日休假,以及从
7月底至10月中的暑假。
女童也入小学。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平民的子女未必全部都能入小
学,或在小学一直学到12岁。而在贵族家庭中,有一部分人又不屑把子女
送入小学。他们在家里雇佣家庭教师。像希腊一样,罗马贵族人家,也用教
仆伴送儿童上学。
罗马小学教师的地位与希腊同行一样低微。教师或家庭教师,往往是一
些奴隶或解放了的奴隶,更不用说教仆。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②中学。小康以上人家的子女在12至16岁之间入中学,即文法学校。
因为在罗马,还在希腊被征服以前,就已经广泛地传播了希腊(雅典)
文化的影响。希腊语成了罗马贵族和事业家的语言,一切有教养的罗马人的
语言。希腊哲学迅速地在罗马传播,希腊文化成为学校学习的学科。成千名
的希腊教师在罗马汇集。整个希腊式的学校体系也建立起来了。变化中的政
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需要影响广大选民,需要在共和国的元老院和其他
机关中发表言论,因此把演说教育提到重要的地位。希腊教师(文法家和修
辞家)就成为罗马最受欢迎的人物。文法学校便是适应着贵族和暴发户子弟
的需要而产生的。
罗马中学即文法学校事实上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教学用语是希腊文,教
师大多是希腊人,教材也是希腊文的。只是到了这一时期的末期,随着罗马
(拉丁)文学的成长,在罗马才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而与希腊文法学校并
行。这时候,一般中学生同时学希腊文与拉丁文;或者同时以一部分时间在
希腊文法学校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在拉丁文法学校学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文学、文法和作文练习。文学包括希腊与罗马的诗歌与散文,其中也包含一
些历史、地理等因素。学生们一方面阅读荷马和希腊其他文学作家的作品,
同时也读罗马作家——维吉尔和贺拉斯等的作品。条件较好的文法学校,在
高年级兼教一些修辞与演说术;罗马文法学校的全部教育事实上是修辞——
演说教育的准备。这种教育主要是在高一年级学校——修辞学校中进行。
③高等学校。文法学校不久就显得不能完全满足,罗马因此又从希腊智
者派那里仿办了高等修辞学校。罗马的修辞学校是按照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
模型办起来的。修学年限、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大体上与它相仿佛。有不少
罗马青年为了受这种修辞——演说教育,往往要到雅典和其他东方文化中心
去留学,或者通过父子——师徒关系,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见习与锻炼。教
… Page 12…
师多是来自雅典等地的“修辞学家”与“哲学家”,以后也有罗马人成为“拉
丁修辞学家”。修辞学校的学科是修辞学和哲学(辩证法)。在这类学校中,
学习在罗马国家管理上起重大作用的法律学(主要是民法),也学习数学、
天文学和音乐。
④培养目标。这时期,全部罗马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产生演说与雄辩
家。演说在罗马公民的政治、法律、社会生活中原来就有一定的地位。在共
和后期,罗马各阶层,各集团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常常爆发为武装的内战。
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更加需要以演说作为争取群众、影响平民的工具。由此派
生出来了一种社会风尚;雄辩的演说才能是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罗马人的主要
标志。它成为罗马青年在政治上向上爬的主要资本。这就是雄辩家的教育思
想的社会基础。
⑤希腊化的影响。希腊化的罗马新教育与罗马旧教育传统之间一直斗
争。希腊的文化教育与希腊的奢糜的生活方式同时传入罗马。有民主倾向的
政治家看不惯这种生活方式,贵族中的保守派也对此存有戒心。在公元前2
至公元前1世纪之间,罗马的元老院至少两次用法令禁止希腊化教育,尤其
是修辞——演说教育。但这两次禁止都有它们的政治派别斗争的背景:一次
起因于驱逐两个希腊的伊壁鸠鲁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在青年中间散播无神论
思想 (禁令的表面文章说他们宣传“快乐”论学说);另一次是禁止“拉丁
修辞家”,起因于打击一个具有民主倾向的罗马修辞家,他在自己的修辞学
教程中,列入了民主派观点的题目与范文。
但一切对希腊影响的反对与抗拒都是徒劳的。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
2世纪末之间,“希腊文化还是像滚滚的洪流一样泻入罗马”(西塞罗语)。
这是因为:第一,罗马与希腊(主要是雅典)的社会性质一样,作为上层建
筑,希腊文化适应着罗马的政治、经济基础;第二,在对外征服战争中发了
横财的罗马贵族(原来是元老阶级与后起的骑士阶级)醉心于东方奢靡的生
活方式;第三,希腊语言是当时半个以上的“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在与
东方各国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斗争中,罗马的统治阶级需要掌握希腊文与希腊
文化。在当时,希腊文化毕竟是古代西方世界的最高文化水平。
希腊文化在这时期逐渐湮没了更原始的罗马生活。这个时代也已为变革
做好了准备,公元前202年征服迦太基后,罗马被不可避免的命运的强烈欲
望所驱使,卷入与东方诸国的一连串斗争中。结果,罗马在地中海地区雄踞
首位。对罗马而言,扩大人民的教育范围,以包括希腊语知识(文明世界过
半数的人都说这种语言),是势在必行的了。对希腊人而言,他们并非缓慢
地对其征服者作出贡献。形形色色的冒险家,其中有文法教师,修辞教师,
哲学教师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和自然科学教师,大量地拥进罗马。然而,他
们所受到的眷顾,并非一视同仁。甚至被希腊人的学识所吸引的罗马人,都
非常鄙视这些希腊人的品质,因而并不全盘采纳他们的各种方式。确实,罗
马人是注重实际的,他们几乎不重视理论科学,除非他们能从中获得某些实
… Page 13…
际利益;他们对任何哲学全无兴趣,只有斯多噶学派除外。因为这个学派质
朴的道德品质和它对于世界秩序的信念,是和他们自己的人生观相近的。另
一方面,罗马人对于修辞和文法的要求甚至比希腊人更为强烈,因而这两门
学科受到了满腔热忱的欢迎,成为罗马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
希腊的教育方法引进罗马的细节是模糊不清的,但把引进过程划分为三
个阶段却是可能的。
第一阶段:自公元前272年的塔林敦灭亡之日起,此时许多希腊奴隶被
带入了罗马。有些希腊奴隶是受过很好教育的有识之士,因而找到了适合于
担任其主人家庭教师的职务。其中最杰出的是安德罗尼库士。他把《奥德赛》
翻译成拉丁文 (可能是为其学生所用)。此书在罗马学校里作为主要的阅读
书籍之一的时间,长达三四百年之久。由于安德罗尼库士所作的贡献,公元
前240年,他获得了自由,直到公元前203年逝世,他作为教师和诗人,享
有巨大的声誉。另一位被提到的半希腊血统的,同安德罗尼库士一道在罗马
作希腊文学教师的,是诗人恩尼士(生于公元前240年),斯维都尼亚在《杰
出的文学家的一生》一书中谈到此人。虽然他们两人都被称为“文学家”,
但是,并无证据能够说明这一时期已经有了“文法学校”。普卢塔克谈到,
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由斯普瑞尔士·卡维留斯所兴建的一所学校,已经
标志着这类文法学校的开端。但是,由于缺乏任何资料来证实这所学校与普
通初级小学有何差异(除去它收一定数目的学费外),因此更可靠的结论是:
最早的“文法学者”,不过是大家族家庭中的私人教师。
第二阶段:大约公元前190年左右,主要因为政治局势的缘故,发生了
对希腊一切的强烈的反抗。就教育范围而言,它不仅仅表现在前面引用的加
图的一段话,而且也表现在由罗马元老院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限制希腊教师
活动的行动里。公元前173年,两位伊璧鸠鲁派教师被罗马驱逐出境,“因
为他们提倡享乐主义”。12年后,元老院的禁令更为广泛,以至于在罗马,
没有一位哲学家或修辞学家还有栖身之地。
第三阶段:这次对希腊的反对是短命的。从安德罗尼库士时代起,拉丁
文学 (或是译自希腊文,或是摹仿希腊模式)已经成长起来。而且,到公元
前2世纪中期,在上层阶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文学的欣赏。尽管当局并不
赞同,这种对文学的欣赏也导致了文法学校的设置。根据斯维都尼亚的论
述,这种真正的系统文学教育的推动,归功于玛洛士的克瑞特士所作的朗诵
和讲演。克瑞特士是佩尔加门学校的校长,大约公元前167年,他因一条腿
骨折而留在罗马。虽然希腊文学起初是主要学科,但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愿
望,就是使罗马教育传统的绝大部分成为优秀传统的愿望,觉醒过来。西塞
罗让西比奥在《共和国》一书中宣称:“听我说啊,我并非对希腊各种方式
茫然无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