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失误- 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国侵犯了他们的生存权利,但是,在绝大
多数犹太人看来,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回到他们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建立以色列是改
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以色列国得到全世界犹太人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
使以色列就产生这种局面:一个犹太人可能对政府的国内政策有种种不同看法,但
在政府的阿拉伯政策上,他们的意见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国家
在一个软弱的政府手中灭亡的。在整个5月危机里,以色列国内群情激动,主战派
的观点日益占据了上风,到5月24日,国会中已经有人要求成立一个有反对派成
员参加的多党联合政府。本一古里安公开声言,一个战时政府每天必须作出几十项
决定,言下之意是,目前的领导不可能卓有成效地领导以色列走向战争,更不能引
导以色列走向胜利。以色列工党总书记西蒙·佩雷斯也说,“国家需要一个各党派
联合的政府。需要更换领导,换一个能领导我们摆脱这场危机的人。”本一古里安
的政敌贝京也不记前嫌,要求艾什科尔让位给本一古里安。
    一旦确定战争有可能爆发,以拉宾、达扬和巴列夫等人为代表的以色列军方的
立场就十分强硬。他们坚决主张政府对阿拉伯国家开战,不管纳赛尔实行的是遏制
政策,还是真正的战争政策。在军方的强硬派看来,这都是可以促成战争爆发的合
法理由。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英法和以色列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
但由于美国的干预,他们却被迫吐出胜利果实。以色列军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决
心报复。 战争刚一结束, 当年率军进攻西奈的达扬就口出狂言,要对阿拉伯国家
“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第七次、第八次战争”。1963年拉宾就任总参谋长后,
马上就拟定了对埃作战计划,对埃及实施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早在1965年就开
始了。虽然以色列军方估计,1970年前埃及如发动对以战争无异于自杀,但1
970年后情况难料。应该利用目前的局势,给埃及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消除埃及
的军事威胁。如果说,艾什科尔政府平时尚可勉强压制军方立场的话,那么,在5
月危机这种群情激动的背景下,艾什科尔政府再也挡不住军方的要求了。他在国内
各种势力的压制下,被迫一步步地退让,直到让出自己的国防部长职务,由达扬接
任。而纳赛尔恰恰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即使被纳赛尔看好的艾什科尔,也
不是一个真正软弱无力的决策者。在以色列这样的国家中,真正软弱的人是坐不到
总理的位置的。当海峡被封锁后,艾什科尔对他的政治秘书阿迪·亚菲说,“看来
没有其他出路了”。埃及人真的打上门来,以色列怎么办?束手就擒,等待阿拉伯
人把犹太人抛人大海?这对任何一个以色列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只是,比之于
拉宾、达扬这些强硬派,艾什科尔要显得理性一点。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不
愿意动不动就诉诸武力。战争毕竟不是儿戏,对以色列来说,一场胜利的战争,估
计会让以色列付出伤亡一万人的代价,而如果是一场失败的战争,估计有200万
以色列人会遭殃!他不愿轻易寻衅,而要家颜观色,看看下一步怎么走,世界其他
国家又是什么反应,尽力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军方的开战呼声,艾什科尔
压制着,而是尽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当强硬派代表贝京求见艾什科尔,要求
他从国家利益出发,把总理的职位让给本一古里安时,艾什科尔对这一建议嗤之以
鼻。本一古里安倒是有些像英国的丘吉尔,可是他艾什科尔绝对不是张伯伦!当内
政部长夏皮罗也向他提出类似的建议时,他就直截了当地把夏皮罗嘲笑了一番,说
你不用担心,“我还控制得住形势”。
    可是,艾什科尔最终还是顶不住了。5月27日晚上,艾什科尔同意成立各党
各派的联合政府。当天晚上,内阁开会,讨论和战问题,结果两派的主张势均力敌。
艾什科尔加入主战派行列,但是,他在随后发表的广播演说中,给人的印象是软弱
无力的,以至于主战派认定,这样一个软弱的人,无论如何是不能领导国家走入战
争的,更何况他还兼任着国防部长一职,必须把他的国防部长免去。5月30日星
期一,艾什科尔的工党一工人联合党联盟所属议员开会,艾什科尔要求他的同志们
开诚布公,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结果他们照办了。发言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要求
艾什科尔立即辞去国防部长一职,由达扬或伊盖尔·阿隆接任。这无疑给艾什科尔
当头一律。他伤心地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错事,会让你们认为我是一个不称职
的国防部长呢?如果放弃了(国防部长)这个职务,我还能干些什么?”他建议让
达标和阿隆两个人都出任他的副总理,协助他处理国防事务,但与会者拒绝了。艾
什科尔接着提出成立一个由数位前任参谋长组成的特别防务委员会,他们也拒绝了。
他们什么都不要,就要求艾什科尔辞去国防部长职务,或者连总理一职也一并辞去,
让高明者上台执政。6月1日,工党书记处再次开会,讨论艾什科尔的任职问题。
西蒙·佩雷斯的夫人领着一帮妇女示威游行,她们举着标语牌,要求达扬任国防部
长。艾什科尔眼看大势已去,只得同意辞去国防部长一职,由达扬接任。以色列强
硬派终于为开战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当天晚上,以色列电台公布了这个消息,顿
时,以色列一片欢腾。一位妇女说:“达扬是
    以色列最伟大的人,向伟大的达扬致敬。”一位军官则说:“从此我们将由老
鼠变成狮子,由狮子变成神龙。”
    纳赛尔也从电台里听到这个消息。至此他明白,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他告诉助
手:鉴于以色列政府内部的变化,他认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他并不担心,
他还是认为阿以力量对比有利于埃及,埃及没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行动,而
将行动的主动权留给了以色列。埃及战略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阿拉伯
人在同以色列交战时不应开第一枪,何况苏联人已经表示过,“开第一枪的人将处
于难以防守的政治地位”。美国和法国也提出过类似的警告。因此,纳赛尔决定不
首先采取行动。6月2日,纳赛尔在接受电视采访中对英国下院议员克里斯托弗·
梅休重申,他不打算首先发动进攻。梅休说:“如果他们(以色列人)不进攻,你
将不去碰他们吗?”纳赛尔肯定地回答说:“是的,我们不会去碰他们。我们不打
算进攻以色列。”虽然让以色列首先进攻埃及会有些被动,埃及可能会遭到一些损
失,以色列可能会推进到阿里什的郊区,但只要埃及占领了埃拉特,就足以弥补这
一损失。但是,他的军官们并不像他这么自信。他们由阿密尔元帅领头,联合要求
纳赛尔向以色列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空袭。空军司令穆罕默德·西德基·马哈茂德
说,如果让以色列首先发动突然袭击,埃及空军将有20%遭到毁灭,但纳赛尔还
是拒绝了。6月初,阿密尔元帅再次提出这个要求,担纳赛尔仍置之不理。埃及和
可能到手的胜利失之交臂。
    对美国轻信,对苏联迷信。差强人意的国际
    形势判断,让纳赛尔迷失了方向。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个道理可以说十分简单。事后看来,纳赛尔在战争
前景已经明了的情况下拒绝先发制人,几乎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在他自己看来,
让以色列开第一枪,从而让国际舆论站在埃及一边,这对埃及有利。而且,他也不
相信以色列真会动手,在此之前,他已经从美国和苏联那里得到了保证。只要他不
先动手,战争就打不起来。但实际上,他轻信了美国,迷信了苏联,高估了苏联干
预中东事务的能力,高估了苏联与美国对抗的决心。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英国和法国退出了中东的角逐,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
联。为了同美国争夺中东,苏联通过大规模的军援和经济援助介入阿拉伯世界,苏
联对埃及和叙利亚的影响尤其重大。苏联把支持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对抗,视为它
同美国争夺中东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中东战争实际上带着美苏争霸的性质。
    在这场危机的初始阶段,美国和苏联都明确表态,支持自己的盟友。当埃及宣
布封锁亚喀巴湾后,美国总统约翰逊立即发表声明:“试图封锁以色列船只通过亚
喀巴湾,已经给这场危机造成了新的严重问题。美国以为亚喀巴湾是一条国际水道,
封锁以色列船只是非法的。这种做法将给和平事业带来潜在的灾难”,同时,约翰
逊还宣布美国“坚决支持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苏联则一如既
往地谴责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叙以4月危机时,苏联曾明确向以色列提出
警告,不要在“紧邻苏联边境的地区玩火”。5月份,苏联也曾支持埃及进军西奈
半岛,并说:“任何人如果试图在近东地区发动侵略,那么它不仅会遭到阿拉伯国
家联合力量的抵抗,而且也将遭到苏联和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强有力的反对。”5月
25日,埃及国防部长巴德兰访问莫斯科,回国之后他给纳赛尔带回苏联总理柯西
金发出的一个信息:“苏联将支持我们进行这场战斗,除非恢复到1956年时的
状况,否则它将阻止任何国家进行干涉。”苏联同时还警告以色列,反对它发动军
事行动。苏联无疑是将支持埃及作为它打入中东地区同美国对抗的一个楔子。苏联
的态度使埃及领导人大受鼓舞,他们确信,有了苏联的保证,他们将不用担心出现
类似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大国的军事干涉。5月29日,纳赛尔在国
民议会讲话时说:“听了巴德兰关于他在莫斯科会谈的情况汇报后,今天我可以告
诉你们,苏联是一个友好的国家,它正像一位令人尊敬的朋友那样站在我们一边。”
阿密尔元帅在6月2日发出的第二号战斗通令中指出:‘油于苏联所采取的坚定立
场,以及如果任何大国参加对埃战争,它将立即进行干预的决心,现在已很清楚,
美国政府决不会参与以色列方面的任何军事冒险。”
    但是,当中东局势急剧恶化,阿以双方已经剑拔夸张的时候,苏联却出人意料
地希望息事宁人了。中东地区在苏联的战略棋盘上固然重要,但如果因此导致美苏
之间的直接对抗甚或引起一场热核战争,那是苏联所不愿的。在埃及和以色列都决
定打仗之后,苏联却认为中东形势必须就此止步。苏联虽然也是超级大国,但它没
有与美国对抗的力量,苏联领导人也没有这种勇气,这在几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中
已经显露无遗。苏联正在推行缓和战略,不希望中东影响它的全球战略部署。而纳
赛尔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相信苏联的实力将能抵消美国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但
他错了。
    5月26日,苏联和美国进行接触。柯西金建议两大国同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