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喜欢听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
觉得大声笑闹的年轻人很有趣、很讨厌、很无聊,总之和自己“格格不入”。
看到博客的网上日记引起众人热烈参与留言“讨论”,觉得不可思议。
得花更长时间学习怎么使用最新手机,看到新产品的时候首先会问“有没有使用说明书”,不觉得MP3音乐和光碟音乐有什么不同。
周末会想要带家人出外用餐,而不是找朋友出外狂欢。
星期天会想要和心爱的人看看电视,而不是去打网球划独木舟。
吃东西,不再讲求量而更讲求质,口味不再容易满足,千山万水就为了吃一顿好的。
周末要奢华地吃一顿大餐的借口有变,从“辛苦了一周,应该宠宠自己”,转换成“每天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还是对自己好点儿”。
认识新朋友,相貌不再是最重要的,有钱有权更实际。
对有成就的朋友少了些妒嫉,多了些羡慕。
聚会时,话题围绕着父母和孩子,并开始缅怀过去的年少岁月。
家人的比重渐渐超越朋友。
做决定时,不再只想到“我”,“你”“他”和甚至“他们”都会包括在内。
对感情不再执著,渐渐看得开,凡事开始随便、随意、随兴。
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掉脸儿,终于明白有些事情即使看了不爽,也要忍气吞声,最终居然也做得到了。
开始喜欢逛超级市场,觉得柴米油盐醋、青菜鱼虾肉也和服装时尚一样精彩。
越来越觉得需要好好宠自己,每天早上一瓶燕窝或鸡精,甚至也对人参感兴趣。
觉得很多事情开始和自己有关系,有更多事情需要自己去照顾。
身边白事红事渐多,感觉多、感触多、感叹多。
以前一天就可以做完的事,现在要几天才做得完,熬夜慢慢成为一种煎熬。
以前上健身院给人看,现在上健身院看人,运动也从“兴趣”变成“需要”,而且有点儿吃力。
低头望,越来越难看到自己的双脚。抬头看,越来越觉得颈项又痛又酸。
开始对化妆品感到好奇,梳妆台上的护肤用品逐一增加,以前不相信的广告产品突然变得很有道理。
只要你对以上任何“症状”有感觉,恭喜你,你的年轻指数已经下滑。
摘自《读者》2006年第2期
纽约教子学理财
盛武
与很多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相比,美国家长并不刻意要求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出类拔萃,但在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方面,美国人却毫不含糊。本文的主人公与美国律师托德组成新的家庭后,带者10岁的儿子鹏程移民到大洋彼岸的纽约,开始了一段新的教子经历。
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10岁的鹏程到纽约后继续读小学四年级。原以为语言环境的变化会让儿子感到学习有困难,结果证明我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因为美国小学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同幼儿园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低年级的小学生上学甚至不用背书包。由于老师从不布置家庭作业,鹏程每天放学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跑到社区娱乐场玩耍。信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我为此有心忡忡。
托德对我的忧虑感到不可理解,他耸着肩膀说:“整天读书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其让鹏程做那些枯燥乏味的功课,不如让他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擦地板、修草坪什么的。孩子干家务活既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有可以赚到可观的零花钱,鹏程一定会很开心的!”我不以为然地说:“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对赚钱感兴趣,这样做恰当吗?”托德笑着反问道:“难道追求金钱有什么不对吗?要知道在美国,人们通常会以拥有金钱的数额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谁会赚钱说明谁有本事,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托德的话让我体会到,与中国传统教育主张“孩子应远离金钱”相反,美国人是理直气壮地鼓励孩子追求金钱和财富。
正像托德预料的那样,没有学习负担的儿子听说干家务活能够赚到可观的零花钱,马上来了精神。鹏程早就从同学那儿得知,美国家长从不轻易给孩子零花钱,儿女向父母要钱,还要写借据。托德对每项家务活的工钱有明确规定:洗一桶衣服可赚3美元,擦地板、修草坪、清洗汽车的报酬分别是3美元、4美元、5美元。
孩子确实有很强的可塑性,来美国前不会做任何家务的儿子很快学会了使用洗衣机、修剪草坪和清洗汽车。看到儿子满脸汗珠仍一丝不苟劳动的情景,我觉得儿子变得成熟多了。一个月下来,鹏程靠自己的劳动赚到了86美元,他花了30美元买了一双溜冰鞋,显得开心又自豪。
托德说,做家务活只是让孩子体验到赚钱不容易,懂得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但只知道如何赚钱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他学会这样花钱。
信用卡让儿子有长大成人的感觉
鹏程赚的零花钱越来越多,托德提出给儿子在银行开一个帐户。我觉得儿子尚未成年,没这个必要,托德却坚持说让孩子从小跟银行打交道有利于孩子了解储蓄的意义。
去银行开户的那天,托德带儿子熟悉了银行的各个业务窗口、取款机,还仔细给儿子讲述了利率和利息的含义,他要求鹏程对自己的帐户负责,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还要有理性消费意识,随时关注存款余额的变化。
事实上,储蓄的好处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儿子对自己帐户上的存款余额非常敏感,和以前随意在抽屉中拿现金消费所不同的是,鹏程开始有计划地消费。为了保证存款余额逐月递增,他开始精打细算,量入而出。在美国老爸影响下,鹏程养成了去平价超市或仓储商场购物的习惯,很少去条件舒适的高档次商场购物。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会了赚钱和储蓄的儿子并没有变成吝啬的小财迷,在我和托德过生日时,鹏程用自己赚的钱给我们分别买了珍贵的生日礼物。托德把儿子的爱心归功于他的理财教育。他幽默地说:“儿子掏腰包送父母生日礼物是一种物有所值的理智消费。”
鹏程上中学后因学校较远,托德便让儿子自己去买一辆自行车,并提醒儿子买车时要注意“性价比”。鹏程心领神会,为了用较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他一口气跑了4家商店,权衡比较,终于买到了一辆物廉价美的自行车。托德对儿子的表现相当满意,夸奖鹏程“有经济头脑”。
美国中学里,除了上课外,还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国内学生逢比赛就要争第一名,美国学生似乎并看重比赛名次,他们只关心参赛能得到多少次奖品和奖金。入乡随俗的儿子每次参加比赛回家后,总是兴高采烈地炫耀他得到的奖品和奖金,而不谈他是第几名。托德对此自有一番高论:“这有什么奇怪的呢?孩子通过竞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正是将来立足美国社会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第一名只有一个,你不参加与竞争将一无所获。”
与国内一些独生子女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相比,儿子在托德的另类教育下树立了自立自强的世界观。暑假里,鹏程联系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每天早晨踩着自行车到附近几个社区挨家挨户送报。儿子告诉我,他的同学在假期里都找了不同的工作。
鹏程上中学期间,经常与同学结伴去美国其他城市旅行,社交活动明显增多,托德便给儿子办了一张信用卡。信用卡让鹏程有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他从不随意超支消费,每月底都保证了信用卡平衡。
说实话,儿子鹏程来纽约后的变化让我不得不佩服托德教子有方,他循序渐进地引导鹏程学会赚钱、存钱、花钱,并将品德教育贯穿与理财教育之中,这的确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
一天,托德对我说,他当律师的职业生涯中,与形形色色的商贾富豪打过交道,结果他发现那些在商海惊涛骇浪中能驾驭风险并获得成功的人,很多智商并不高,却有着超人的财商;这些人即善于投资,又敢于面对投资风险。托德认为鹏程应该向摩根、洛克菲勒学习,从小就有成为百万富翁的野心。他鼓励儿子尝试投资生意。
鹏程做的第一笔投资生意是到文具市场批发了一些日本进口的水性笔,然后以每支低于商店零售价0。2美元的价格销售给学校同学,结果赚了30美元。托德对儿子说:“纯粹赚批零售价是较低层次的生意,而且投资回报太少,你应该想到更好的赚钱点子。”
圣诞节前夕,鹏程又批发回了一批精装笔记本和音乐贺卡,他将贺卡的芯片巧妙地装到笔记本中,笔记本一打开就能放出美妙的音乐。鹏程把经过加工的“音乐笔记本”拿到学校后很受同学欢迎。贺卡批发价1美元一张,笔记本2。5美元一本,成本才3。5美元的音乐笔记本每本零售价为5美元。托德对鹏程的这笔投资颇为欣赏,他夸奖儿子“棒极了”,认为鹏程胜在与别人做的不一样,在商品中加入了自己的智慧。
没过多久,鹏程所在的中学 组织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校庆,很多已成为政坛商界知名人物的校友欢聚一堂畅叙同窗旧事。鹏程抓住了这次难得的商机,用摄像机录下了大量场景,然后制成光碟很快被抢购一空,鹏程有复制了一批,获利颇为丰富。
然而,投资就注定有风险。2005年3月,鹏程去佛罗里达州旅行。在著名的卡拉维拉尔角参加太空博物馆时,鹏程对一种制作精巧的航天飞机模型产生了兴趣,他猜想这种工艺品在纽约的销路一定不错,便用信用卡买了40件,一次投资了800美元。
不料,从佛罗里达州回来后,鹏程才知道这种航天飞机模型在纽约的工艺品商店比比皆是。更糟糕的是,由于他进货数量少,批零差价小,按市场零售价销售根本无利可图!眼看800美元的投资泡了汤,鹏程急得六神无主,寝食难安。
得知这一情况后,托德严肃地对鹏程说:“投资失误并不可怕,关键是心理承受能力,你要想办法把投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见鹏程一脸茫然,托德有提示道:“既然零售无利可图,有为什么不考虑把这批工艺品再批发出去呢?”
于是,鹏程连续几天跑到一家规模较小的工艺品商店与店主洽谈批发事宜,最后以每件15美元的价格将40件工艺品转让出手,一下子捞回了600美元的本金。事后,托德对鹏程说:“投资出现失误时切记惊慌失措,要积极化解风险,现在不就只损失了200美元吗?”托德还让儿子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投资活动中注重市场调研。
看见托德如此重视对鹏程的理财教育,我忍不住问他:“你对儿子的未来有和期待呢?”托德沉吟了片刻后说:“我并不期待儿子将来一定成为金融家或投资大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理财能力是当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优秀的财商将是孩子成人后创业致富的最大资本。”
托德的话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在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美国人不仅位居前列,而且占据了一多半。这种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