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每年学费100银圆;
上海光华大学每学期学费50银圆,每年100银圆;
上海大同大学每学期学费60银圆,每年120银圆;
上海大夏大学每学期学费45银圆,每年90银圆(以上如住校另收宿费)。
总之,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甚至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
'center'30年代学费占平民家庭收入的份额 '/center'
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
根据1929…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劳动人民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30年代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师大有许多大学生来自劳动人民和小市民家庭,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而私立大学或“贵族化”的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特殊情况如清贫的青年周恩来能上天津南开大学,是因为减免学费的缘故。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或者说,教会大学的昂贵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年工资的三分之二。怪不得当时有人说,教会学校是培养“高等华人”和“精神贵族”的温房;而北大、北师大则洋溢着“平民意识”。这是足以引发我们深思的。
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600银圆。这些人群组成社会的〃中间阶层〃或者叫做白领劳动的〃中产阶级〃,鲁迅在《二心集序言》里面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参看《鲁迅全集》第4卷151页),他们正是劳动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时我国的大学生们多数来自这样的中间阶层。原因之一是这个阶层热爱知识,并且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原因之二,是他们的劳动所得能够保障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一般说来,大学学费不高于他们一个月的薪金。他们中间,收入稍低的可以把子女送入国立大学,收入较高的可以把子女送入私立大学。我曾经统计分析了当时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本文因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从货币购买力看大学学费
为了便于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作定量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早就提出了“生活费指数”、“生活程度”、“物价指数”和“货币购买力”等科学概念。我在前些年所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专题研究中,由统计数据计算出:30年代银圆1圆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30元。这个基本换算率,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举几个形象的例子:在30年代,1块银圆可以买6斤好猪肉,或20张公园门票,或两本不太厚的书;北平1块银圆足可以请客涮羊肉,上海1块银圆可以买两份西餐。最豪华剧院的入场券为2银圆,梅兰芳等〃国剧大师〃的票价为1银圆;一般电影票价为2角…8 角银圆。
读者很容易把这些价格与今天的情况作一参照。
如此说来,在30年代国立大学每年约22银圆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660元;私立大学每年约9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2700元;〃贵族大学〃每年约16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4800元。
又,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门发出通知:“从2000年9月新学年起,对北京地区高校年度学费标准进行上调,最高上限上浮20%,一般专业一般高校为每年 4200元,重点院校为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高校为4600元,重点院校为5500元;外语、医科类专业一般高校为5000元,重点院校为6000 元。师范、体育、农林、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学生免缴学费。〃
那么我国目前人民收入状况如何呢?据报刊资料,14家调查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座大城市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大城市人均月收入821元,人均年收入9850元。
还有一个统计资料是有关“我国两亿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的。国家统计局公布:1999年我国两亿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491元,人均年收入5888元;根据〃十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将达到666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000元。
这就是说,我国2000学年的大学学费,相当于14个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而达到〃两亿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80%…90%以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据市民家庭生活费份额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或者说,目前我国大学的学费至少相当于普通职工4…8个月的工资。这样沉重的负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吗?(至于广大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状况,肯定比城市差得远;但因为缺乏可靠的统计资料,本文暂不能进行讨论。)
由此看来,大多数市民家庭为子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而苦恼、而发愁、而焦虑,是应该给予高度同情、高度重视的。
几点建议
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方能得到缓解呢?我的初步建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提高工薪阶层按劳取酬的实际货币收入。
(二)大幅度地、迅速地提高国家教育经费,从而在实质上降低大学学费。
(三)普遍发展和加强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保障杰出人才的培养。
(四)对于贫困学生、特别是贫苦农民子弟实行有效的助学金政策;等等。
现实可行的目标是: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降低到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三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这个要求,也正是回到30年代一些大中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北平天津的水平;在历史上曾经达到过,在今天也一定可以达到的。
以上这些研究和思考,不一定妥当全面。但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
摘自《读者》2006年第1期
对一个女人的悼念
毛志成
她终于没能熬到80岁。我听到她死去的消息,无论如何也静不下心来,高
低去到我的家乡,到她的坟前坐了坐。
我已是60余岁之人,兼之有些虚名,大半生中参加过的追悼会和为死者写
的悼词数不胜数。按照通例,我本来无须去缅怀这位草芥似的农妇,但我偏偏做
不到。
60年前,我五六岁。那时的乡俗是:姑娘出嫁当日,夫家花轿去女家迎娶
时,花轿不能是空的,也就是说,派花轿去女方家时,花轿之内必须有个儿童坐
在其中,名之为“压轿”。回轿时,新娘身边也必须是原来的儿童陪坐。
那天,我有此幸运,承担了“压轿”的任务。
新娘坐在花轿内,除了用红纱蒙头之外,一般不允许说话。五六岁的我,一
是出于好奇,二是出于寂寞,静坐十余里对我来说也是难熬的。
于是我就不老实了。有时向新娘低声问这问那,她不语。有时索性扯扯她的
袖口,或是低头摸摸她的鞋,看是否裹小脚。摸的结果是:她未缠足。就在这时,
她烦了,狠狠地拧了我的屁股一下,低声骂道:“你是猴!回头等我收拾你!”
看来,她不是那种蔫女人。
一直到她结了婚多日,见了我时还追着我用手拧我的屁股。拧过之后,往往
又随手塞给我一把枣子或花生,佯作生气地说:“堵堵你的嘴!你的话太多!贫
嘴鸹舌的!”
我能感受到她喜欢我。我本来应该叫她二嫂,但她说:“叫嫂子远,叫姐姐
近!以后叫二姐!”
二姐的模样一般,个子虽然小,但力气大得出奇。到地里割草装筐时,或用
柳筐往家里运庄稼的秸秆时,她的身后像是驮着一座小山!她待人是温和的,而
一旦发起脾气来,也令人生畏。她的丈夫也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对媳妇时时
摆摆架子,偶尔还打几下。有一次,两口子睡觉之前,这男人骂骂咧咧不休,她
忍无可忍,一脚将丈夫踢到炕下足有七八尺远。男人服了。
二姐还有一个特殊的出色处,就是声音的高度、响度、传播度都无人能比。
她的儿子到村外的田野里去玩,二姐站在房上叫儿子回家吃饭,那声音足能传到
三五个村子远,而且,她的声音没有一点噪音感,很好听。二姐也喜欢骂人,骂
人的话也一大串。难能可贵的是,她用来骂人的话近于打油诗。有一次她家丢了
鸡,只见她一边剁猪菜一边依据挥刀的节拍骂道:“好你个偷鸡贼,我知道你是
谁!偷了我的鸡,三天变乌龟!吃了我的鸡,烂肠又烂肺!下雨出了门,保准撞
上雷……”
我认为她是天才,如果能认几个字一定会成为“工农兵诗人”。若能学唱歌,
后来也很可能成为歌星。
不过她最可贵的是:在“文革”中搞大批判式的“赛诗会”时,多少人请她
上台带领喊口号或喊几句顺口溜,她都脸红,说:“别让我造孽……”
当时,我由于忍受不了造反派对我的折磨,逃回了家。但单位的造反派们便
以“内查外调”为名来到我村的“大队革委会”。这消息被二姐的那个造反派儿
子知道了,自以为很光荣地接受了“革命任务”,要将我揪到“大队革委会”进
行批判。二姐闻讯,抢先跑到我家,发抖般地低声说:“大兄弟呀,快跑吧!到
我娘家侄子那里躲一躲。我侄子是哑巴……”
她儿子听到我逃走的消息,带了人到火车站抓我。这一回,二姐又一次站在
房上呼叫儿子了。不过,这次她不是叫儿子回家吃饭,而是指着小名喊:“你给
我回来!你要干缺德事,我立马跳井!我要是做不到,我管你叫爷爷了!”
他儿子虽然愚但却是孝子,高低还是回了家。
几十年过去了,二姐早就做了奶奶、姥姥。我偶尔回老家,一定要看看二姐。
连我都老了,她能不老吗?再无骂人的力气,也没有那种既高亢又悦耳的声音。
她的一个外孙女早已是城市人,梦想之一是当歌星。由于听到过姥姥年轻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