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走进店里,正好听到设计师周汛在对那位卖报人说:“这里暂时不需要这种报纸。”卖报人可能已经见多了这种驱赶,神情麻木地离开了。我走过去,对周汛说:“你不知道我的吩咐吗?”
“可是——”
我打断他:“我希望我们力所能及地善待他。”
他低垂的眼神有些捉摸不定,停顿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可是,您知不知道您这样做反而是在真正地鄙视他?”
我看着这张年轻气盛的脸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您看,您特意要买他的报纸,就说明了在您心目中,您并没有把他和其他人一样看待,也就是说您对他施与了同情。难道说您在施舍的同时,没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吗?”
我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气。我很想反驳他,但潜意识里又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是啊,我在做这一切的时候真的只是单纯的帮助吗?可是,难道我表达自己的仁爱之心,也有错吗?如果说我对他格外地照应是看低了他,对他不公,那他先天而来的弱智和残疾又到哪里去寻公允呢?我们又怎么可以把一个原本就遭受了造物不公的人一定放在和正常人一样的水平线上去公平对待呢?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有些意思。我没有就此问题与他再做更多的探讨,只是提醒他,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无论如何要比一个健全却不负责任的人更值得尊敬。
后来那个卖报纸的人始终再没来过我们店。
过了一段时间,店里搞店庆,我邀请店员们带家人一起来庆祝。在庆典上,我开始为店员们颁发奖项。
本年度的“最有前途奖”给了周汛。无论如何,这年轻人的才气还是掩盖不住的。
“我能有今天,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哥哥。”周汛站在台上,把目光远远地投到一个角落里去,好像是在招呼什么人。我们大家都一起朝那个方向看去,由于光线和距离的缘故,那里只能看到一片阴影。周汛等了一会儿,终于跑下台,到阴影里拉了一个人出来。
当他们站在台上的光亮里,我和大家终于看清了那个人,是那个弱智的卖报人。
周汛说:“这是我的哥哥。”
大厅里一片肃静。因为兄弟俩的差距实在使大伙儿惊讶,一时回不过神来。
可是那一刻我全明白了。
周汛说:“这些年来哥哥每天卖报纸,没有一天休息过,你们相信吗?我能读完大学,全靠哥哥卖报纸赚来的钱。”
旁边的哥哥,开始脸上很茫然,也许他听不懂弟弟那么复杂的话。当弟弟说到“报纸”时,他的脸上才突然浮现出自豪的表情:“报纸,我会,我会卖报纸。”
周汛继续说:“我工作后不想让哥哥再卖报纸。但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还是到报亭去领报纸。他喜欢这样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活。那天,哥哥在店里遇到我,我才知道他还在卖报纸。从那以后,他不肯到店里来了,其实是不想让大家知道我有他这样一位哥哥啊。”
哦,原来如此。
周汛宽宽的肩膀紧紧揽住身边的哥哥:“我曾经因为有这样的哥哥受过同学的嘲弄,我曾经把拥有这样的哥哥当作不可告人的秘密,我甚至曾经以为,除了我,没有人会善待我哥哥。但是,今天,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大家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哥哥同样的尊重和鼓励。我也感谢我的哥哥,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带头鼓起掌来。
远远地我看到周汛转过身去对他的哥哥竖起了大拇指:“好哥哥,你是我的好哥哥!”弟弟的这个动作哥哥懂了,知道是夸他的,一直紧张着的他终于呵呵地笑出声来。
伴随着他不加掩饰的孩子般的笑声,台下的人也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在这无数的大拇指间,我看到周汛将大拇指转向了我。
后来,竖大拇指这个动作就被保留下来,只要见到周汛的哥哥——他的名字叫周潮,我们就会向他竖起大拇指,这简单的手语,会顿时让他的脸上流光溢彩。
这手语也在店员之间流传开来,因为我们知道,大拇指所表示的含义实在是太丰富了。那里面,有感谢,有佩服,有崇敬,有祝福,还有很多,很多……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4期P18
点一盏感恩的灯
感动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就睡着了。不久,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了出来,爬向了那个沉睡的路人。毒蛇显然发现了前面的目标,昂头吐信儿。路人就要死在蛇吻之下。就在这时,一个过路人经过这里,他打死了那条毒蛇后,没有惊醒行路人的好梦,就悄悄走开了。
行路人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恩泽之中,但他却永远也不会知道那熟睡时发生的一切。
这是在我上中学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我的父亲突然焦急地来学校找到我,父亲说是来给我送学费的。我挺纳闷,因为我在前两天刚刚收到父亲寄来的 500元钱呀(那个时代寄钱都是夹在信封里)。父亲说这不可能。父亲告诉我,他半个月前给我寄钱时,将装钱的信封丢失在去邮局的路上。怕我等着钱急用,他就亲自把钱给我送来了。
我告诉父亲,我确确实实收到了那封夹着钱的信,直到我把那个信封拿出来父亲才相信。我们猜想,是一个陌生人在路上拾到了那封信,然后把信投到了邮筒里。
拾到那封信的人不会想到,他善良的举手之劳将会温暖与他素不相识的人的一生。
我的同事住一楼,这个夏天的某个晚上,同事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用后忘记了关了,就进去要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奇怪,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窗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的吃着东西。看着灯光中的那对夫妇,楼里的同事与妻子相视一笑,悄悄退出了阳台。
窗外那对夫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陌生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用感恩的心,为你身边的陌生人点亮一盏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觉间沐浴着他人给予的温馨灯火。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4期P19
短章四则
抬头与低头
晓平
警方打掉了一抢劫团伙,我采访了这个抢劫团伙的头目,问:“你通常都是向哪些人下手呢?”
“那些低着头走路,看见我时似乎有点害怕的人,是最好下手的对象。”那个头目说。
“据说,你多次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抢劫,难道你不怕吗?”
“怕?再多得人,如果都是看客,你会怕吗?”
“如果有人出来制止,你会怕吗?”
“这就要看他敢不敢抬起头来同我说话。”
这次采访,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好人低下头去,坏人就会抬起头来;当善良低下头去,邪恶就会抬起头来;当勇气低下头去,恐惧就会抬起头来;当正义低下头去,冷漠就会抬起头来。。。。。。
半根香蕉
伊利华
时尚杂志列出一些女影星减肥瘦身的妙招,其中,美国影星黛米·摩尔说,她早餐只吃一杯燕麦粥,半根香蕉。我不禁停下来思考,另外半根香蕉在哪?不妨先猜测一下:仆人(如果有)给主人端上盛有半根香蕉的盘子,另外半根由仆人享用;也可能,掐头去尾只取半根精华,其他边角余料弃之垃圾箱;还有可能将余下的半根放入冰箱冷藏,等明天再吃。但细想,最后一种可能性不大,一个国际影星,怎么会在乎那半根香蕉呢?
一次饭局中,同桌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为我讲述了另外一个半根香蕉的故事。
几十年前,他只有十来岁,住在贫困的农村,还不知道香蕉为何物。一次,母亲带他去县城参加亲戚的婚礼。在宴会上,他平生第一次见到香蕉,黄灿灿的,月亮一样的形状,透着诱人的香味。母亲为他剥好一根,递给他,他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风卷残云。母亲也拿了一根,众目睽睽之下,剥开,吃了一口,然后,拿着香蕉若无其事地到里间找水喝。整个宴会,他都沉醉在那根香蕉的美味中。
回家的路上,他母亲从兜里掏出手帕,小心地展开,里面竟是那根只咬了一小口的香蕉。母亲微笑着把香蕉交到他的手上。那时虽然自己幼小,但懂得那半根香蕉的分量。母亲在亲戚面前,不失体面地为他保存半根香蕉,这里面包含着母亲的尊严,以及对他浓浓的爱。
他意味深长地说:“吃那半根香蕉,我不再感到第一根香蕉的美味,但吃在嘴里的感觉永生难忘。正是那半根香蕉让我时时铭记,奋发图强。”
同样是半根香蕉,大影星只是为了消除赘肉,而我的朋友则改变了一生。
俄羅斯的“黑”手紙
百合
前不久,隨團出訪俄羅斯,一路上收獲頗多。但印象最深的,卻是工作之外的一件小事。
在莫斯科,我們入住的賓館條件不錯,雖談不上豪華,卻也溫馨舒適。但住下來后卻發現,洗手間裡的手紙顏色“黑”乎乎的,顯得檔次很低。當時,心中多少有些不屑:洠氲蕉砹_斯的大賓館裡還在用這樣粗糙的枺鳎
然而,不屑很快變成了疑惑,因為在后面的行程中,無論是機場、餐館還是景點的洗手間,裡面提供的統統是這種“黑”乎乎的手紙。忍不住去問開車的小伙子伊萬,手紙為什麼都這麼“黑”?伊萬解釋說,這就是紙潱谋旧榱谁h保,在生產時洠в屑尤肫讋晒鈩燥@得不那麼潔白。顏色雖“黑”,但伲貐s不差,並不影響使用。
伊萬的這番話,不由得讓我對俄羅斯人務實、伲拥纳顟B度肅然起敬。細細觀察,他們生活中“本色”的枺鬟真不少。比如綠化,城市中洠в卸嗌倏桃夥N植的草坪和花圃,隨處可見的是成片小樹林。這些自然生長的樹木雖然不那麼漂亮,但綠化城市、淨化空氣的功能卻比花草強得多,而且無需澆水、剪枝等人工維護,節省資源和成本。
相形之下,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到城市建設、小到個人消費,有不少行為偏離了生活本色。比如,有的城市人口不過二三十萬,卻偏要動用巨資建大型的城市廣場﹔有的城市居民用水都存在困難,卻打算建全國數一數二的人工湖﹔還有的北方城市嫌土生土長的楊樹、槐樹不夠檔次,便花錢在繁華市區“種”了不少塑料做的假椰子樹。在個人消費中也存在著類似的铡畢^。比如,兩廂轎車因空間緊湊、臁钍∮偷葍烖c在西歐很流行,但在國內卻洠в卸嗌偈袌觥T蚴遣簧儋徿囌哂X得兩廂車太“小氣”,不如三廂車開著有“面子”。無奈之下,一些汽車生產廠家不得不更改設計,在二廂車的后面再生硬地加出一截。這樣一來,不但破壞了原有設計的流線美,轎車生產時還要多用鋼材,購買時消費者要多花錢財,上路后要多耗汽油。
其實,城市的綠地隻要能起到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就行,不必非要鋪大片草坪或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