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7讲温热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药学第7讲温热药-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胆南星(用牛胆汁制过的):经过牛胆汁制造,其性变寒凉,既能豁痰又能清热,故适用于痰热引起的癫痫、小儿惊风、大人中风等症(身热、舌苔黄、大便秘、痰黄稠、脉滑数)。常配合瓜蒌、天竺黄、郁金、菖蒲、远志、黄连、牛黄、雄黄、朱砂、生大黄、竹沥等同用。
半夏化痰,辛而能守,主要是燥湿痰、健脾胃,兼能止呕。制南星化痰,辛而不守主要是化经络风痰,主用于中风、破伤风等。
我常用制南星配半夏、茯苓、瓜蒌、天竺黄、竹沥、桑枝、远志、桃仁、红花、钩藤、菊花、赤芍、地龙、炙山甲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病表现为痰盛者。我也常用胆南星配郁金、白术、半夏、黄连、全蝎、天竺黄、菖蒲、远志、化橘红、茯苓、蜈蚣、僵蚕、香附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癫痫、小儿惊风等,效果较好。以上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3~6克,病重者也可用至9克。胆南星用量可略小些,但也可以与上述相同。
阴虚有燥痰的及孕妇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用动物实验证明有显著的祛痰作用。并有镇痛、镇痉、镇静作用。

                              乌头
乌头分两种,四川省栽培的称“川乌头”或“川乌”(其侧根即附子)。野生的和全国其他地区产的均称“草乌头”或“草乌”。
川乌头味辛,性大热。有大毒。其治疗功用与附子基本相同,禁忌亦相同,请参阅“附子”项下,兹不赘述。
草乌头味辛,性大热。有大毒。主要功能为搜风胜湿,除寒开痹,破积散结。并有开顽痰,治顽疮及麻醉止痛的作用。以毒攻毒的作用胜过川乌和附子。
本品配桑寄生、独活、续断、牛膝、威灵仙、伸筋草、千年健、制附片、骨碎补等,可用于受风寒所致的腰腿关节、肌肉疼痛,行路不便等久治不愈之症,配川乌、乳香、没药、桑枝、桂枝、防风、川芎、红花、地龙、炙山甲、大黑豆等,可用于中风瘫痪、手足颤抖、言语不利等症。
本品常配为药酒使用。例如用草乌、川乌、乌梅、银花、甘草、红花各6克,放白酒1斤中,浸泡20天(也可再放入红、白糖各50克)。每服5毫升,一日三次。名复方三乌酒,用于治疗风寒湿所致的关节疼痛、腰腿痛,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无热症表现者。
对久治难愈的偏正头风、头痛、风痰头痛,也可用本品配川乌、赤小豆、苍术、川芎、生姜、藿香、乳香、麝香(少许)、佩兰等量,共为细末,用煎生葱的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3克,用薄荷1。5克,煎汤送下,一日两次。饭后服。同时可将丸药数粒,温水化开,涂于两太阳穴处及前额部(注意勿使药入眼)。往在有效,请参考。
据近代研究川、草乌均含有乌头碱,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因而有的用作抗癌药。
我应用本品治癌症时,多用含有本品的古方成药“小金丹”随辨证论治的汤药内服。兹介绍“小金丹”的药方和制法如下:
草乌46克(用甘草、银花水炙)、白胶香(又名枫脂香)46克、五灵脂(醋炙)46克、地龙肉46克、木鳖子(去皮)46克、乳香(醋炙)23克、没药(醋炙)23克、当归23克、香墨3。7克,共为细末,再研入麝香9.4克,共研合极均匀。然后用白面94克打糊,俟冷,与药粉搅拌和匀,搓制成丸,阴干,每丸干后重0。63克,每服两丸,日服两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下。此药丸可用于瘰疬结核、乳疮、乳痈、肿块坚硬疼痛,一切阴疽初起。
我曾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随应证汤药送服(或另服)小金丹2~3丸(1。5克一丸者,可服1丸),每日两次。用于治疗颈淋巴肉芽肿、乳腺癌(早期)、胃癌等,均能取得一定效果,在自觉症状减轻的同时,并且可使硬结变软或兼见缩小,有的几至全消。可惜病例太少,治疗时间不长,没能作专门系统的观察,不能做出结论。仅提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0。6~3克,重症可稍多。
禁忌及注意事项与“附子”同,请参看该药。

                               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治疝的作用。常用于治疗:
1.胃痛吐酸:胃寒疼痛,吞酸,呕吐,胸满等症,可用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常配合生姜、半夏、高良姜、藿香、砂仁等同用。如肝气郁而化热,肝热犯胃而吐酸、胃痛者,因本品有疏肝作用,可配黄连(黄连用量要大于吴萸五倍)同用(名左金丸)。
2.脾肾虚泄:脾肾虚寒引起的泄泻,主要表现为天将黎明时,腹中响鸣、疼痛,立即上厕泻肚,或伴有腰痠腿冷、腹部喜暖等。本品辛温入肾,能散下腹部寒气,常配合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四神丸方)等同用。以这四味药为主,再适当配合一些应证药物即可,确有效果。我常用四神丸方加炒白术、茯苓、党参、木香、土炒白芍、槟榔、炒黄柏、灶心上(煎汤代水)等,随证加减,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疗效,仅供参考。
3.疝痛:因肝肾寒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等,可以本品配乌药、青皮、川楝子、桔核、小茴香、肉桂、荔枝核等同用。
4.痛经:子宫寒冷而致月经衍期,血少而黑,经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半夏止胃气不和、中焦有湿的呕吐。吴茱萸止脾胃虚寒、厥气上逆的呕吐。
川椒偏治肾火衰微、肾经冷气上逆。吴茱萸偏治浊阴不降、肝经厥气上逆,并能引热下行(可用于虚火上炎的口舌生疮)。
山茱萸滋厥阴(肝经)的阴液,温肝补肾而收虚汗,止遗精。吴茱萸开厥阴的气郁,温肝暖脾而下逆气,止寒呕。
用量一般0。9~6克;特殊重症可用9克。
凡燥热之证皆忌用。

                             小茴香
小茴香味辛,性温。功能温肾祛寒、行气开胃。为治疝气疼痛的要药。
下焦有寒邪导致肝肾气逆而出现小肠疝气、少腹疼痛、小腹坠胀、睾丸肿胀疼痛、或睾丸偏坠牵掣疼痛等,可用本品配合乌药、桔核、吴萸、青皮、炒川楝子、荔枝核、木香、葫芦巴等同用。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睾丸结核、慢位睾丸炎等,取得良好效果。谨供参考。据近代研究,本品所含的茴香醛用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可增强双氢链霉素的效力。
小茴香能入下焦,温经散寒,故也可用于治疗月经后错、行经腹痛、腹部喜暖、月经色黑有块等症。常配合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川楝子、元胡、五灵脂、南红花等同用。
小茴香还能行气开胃,对胃中寒气疼痛、气逆呕吐等,可配半夏、生姜、吴萸、茯苓、木香等同用。如因胃寒导致消化不好、食欲不振、饭后胀饱迟消等症者,可配合麦芽、陈皮、香稻芽、炒神曲、砂仁、木香等同用。
胡芦巴、小茴香均能温肾、散寒、治疝,但胡芦巴偏用于陈久痼寒,小茴香偏用于浅近新寒。
吴茱萸、小茴香俱治寒疝,但吴茱萸偏于温肝,小茴香偏于温肾。    小茴香生用偏于理气,盐水炒用,偏于温肾。
用量一般0。25~9克。
阴虚有热者忌用。

                               皂角
皂角味辛咸,性温。为强烈的祛痰药。并有开窍搜风的作用。
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可用皂角(或配同量的细辛)为末,吹入鼻中取嚏,打嚏喷后,则肺窍通,气血较为通畅,然后针灸,用药较为易治。如吹鼻后无嚏,则气血闭塞不通较为难治。对体质壮实、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者,也可用皂角末30克,配白矾末15克混合,每次用3克,温开水调灌,有稀涎降痰作用,或微吐出一些稀涎,然后再辨证用药。
皂角内服,有消痰积、破癥结、下风秘(中风病人大便秘结)的作用。对痰多阻塞气道、咳嗽多痰、痰白粘难出者,可用本品(酥炙)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日三、四次(《金匮》皂荚丸)。也可以本品配合苏子、半夏、橘红、茯苓、莱菔子、杏仁等同用。对腹中痰积结聚成块而生癥癖者,可以本品配合枳实、白术、生牡蛎、炙鳖甲、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山楂核、炙山甲等同用。对中风痰盛而又大便秘结、数日不下者,可以本品配合瓜蒌、桃仁泥等煎水服。
皂角刺功用与皂角差不多,但皂角刺偏用于活血,散结,常于痈疽未溃时,配合当归尾、赤芍、红花、天花粉、银花、连翘、陈皮、炙山甲等同用。我常以皂角刺配白蒺藜(皂角刺活血、化痰、散结,白蒺藜入肝经、行肝气,引皂刺入肝经)再结合调肝理气、和胃助消化、活瘀的药品,例如柴胡、黄芩、半夏、川楝子、五灵脂、红花、焦三仙、刘寄奴、焦槟榔等,随证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有胁痛、肝大、腹胀者(服20~50剂),效果较好,仅供参考试用。
白芥子辛窜,偏入皮里膜外、胸胁肋旁之处而温化痰结。皂角辛咸消痰结,偏用于痰盛咳逆、中风痰盛及腹中痰积结块。
用量一般0。9~3克。皂角刺可用3~9克。
虚证有痰、痈疮已破及孕妇均忌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