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蛇蝎这些东西在你的手中咬了一口,你应该迅速地砍断手腕,稍迟一些,毒液便会
流向肢体危及性命。这便是处理紧急事物的方法。
唐德宗时,有一奸臣叫朱泚,率众侵犯襄城。德宗征调泾原兵来救援。节度使姚令言
带领#〃〃〃 兵士到京城。军士们冒着寒雨,带符子弟来,希望能够得列优厚的赏赐,然而来
了以后,一点赏赐都没有得到,吃的只是粗糙的饭菜,士兵们大怒,穿起铠甲,打起旗帜,大
声喧闹。皇帝立刻命令赐帛,每人二匹,结果众人更加愤怒,把皇帝的使臣也射死了,然后
进入城中。老百姓们十分害怕,皇帝和诸王公们跑到奉天去。贼兵拥着朱泚入宫,住在白
华殿,朱泚自称权知六军,派韩混带着!〃〃〃 精兵,假称迎接皇帝,实际上想袭击奉天。当
时司农段秀实对将吏岐灵月说:“现在尊情危急了!”于是派灵月伪称存姚令言的兵符,命
令韩氵晃先回去。偷姚令言的印而未成,便用了司农印倒印在上边,派人追交韩混。韩混
得到兵符后撤兵而归,用假印退了敌兵。
唐代陆贽《上德宗六失》中说:“边疆的紧急军情报告来了,却要研究考虑一番才派兵,
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从容不迫地去救落水的人,斯斯文文地去扑灭火灾。期望事情不会
到达很危险的程度,本来就是困难的。”《抱朴予》说:“规规矩矩的迈着四方步的人,是不能
够救火,也不能救落入水中的人。”
临危要能通变,按照常理去处理事情只能是导致失败,古来多少英雄豪杰,临惊变而
不惧,以自己的大智去战胜它。
!〃%!忍之绝学!
!河东河西———成败之忍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之中也包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成功与失败相伴而生,
有成功则有失败,有失败也就有成功。成败之忍的内涵是什么呢?一是努力争取成功。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应该在社会实践中总结自己和前人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进退取
舍、对答应变的正确方法,主动地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应付各种事变,
取得成功。二是一旦失败,要能够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控制住危险和复杂的局面,尽力去
维持现状,不能惊慌失措。失败者往往有这样的心理,一者由于已经处于败势,不敢拼死
一搏,害怕再度失败,那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失去反败为胜的机会。再者是失败了,不
服输,不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急于反败为胜,结果冒然行动,反而招来更大的失败。这
都是不能忍败的表现。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丧失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决
心和勇气。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总结经验,再图胜利。三是要能承受住胜利的欢乐。
凡是胜利者,必定是经过千辛万苦、艰苦努力才得来成功。取得成功不容易,保持它就更
难。这是因为成功之后的喜悦常使人陷于骄傲自满的境地,失去冷静的头脑,不能正确地
看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地看待对手,那么这样一来,做事往往好人喜功,不可一世轻视对
手,这是不能控制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忍成功,失败也会跟着来了。
秦二世时,项梁派刘邦、项羽率军攻克城阳,杀死大批秦军,刘、项又进攻定陶,却未能
攻破,只好转战到西部的雍丘,杀了守将李由,火获全胜;回是途中又攻下了几处城池。由
于一路顺利,部队节节胜利,使项梁产生了轻敌的思想,骄傲狂妄,不可一世。宋义劝项梁
说:“咱们刚打了几个胜仗,将军千万不要骄傲,如果将领一骄做,士兵就会轻敌松懈,再战
必败无疑。现在我们的部队中已经有了骄傲的情绪,这样很危险。秦军正在扩充兵力,我
深为将军感到不安啊!”项梁不以为然,不听宋义的劝戒,让宋义去出使齐国。在去齐国的
路上宋义遇到了齐国的使臣高陵君,就问他:“您是否暗去拜见项王梁将军的?”齐使说:
“是。”宋义则对齐使说:“根据我的分析,梁将军最近要打败仗,你可以把去拜见他的书推
迟一下,避免杀人之祸,如果行动太快就会遭受损失。”果然不久,秦军派兵增援章邯的部
队,项梁兵败被杀。
从兵法上讲,如果打了胜仗,就因此滋长骄傲情绪,麻痹自己,那么后果是一旦敌人袭
来就会张惶失措,兵败身亡,教训惨重。应该忍耐成功后的自满情绪,打了胜仗,也要像没
有打胜仗之前一样,慎重从事。军事上如此,社会中做其他事也要这样,胜不骄,败不馁。
西晋末年,割据关中的河间司马派张方率兵进攻他的对手。张方率军经过幽谷关到
达河南,晋惠帝就派遣左将军皇甫商领兵抗击。张方则率兵突袭晋军,进入了洛阳城。在
城内,皇甫商为保护晋惠帝,向张方发起了反击,张方的士兵一看到皇帝都害怕起来,不敢
再打,他对此毫无办法,结果全军溃散,满街都是死伤的士兵,张方只好退出城去。士兵打
了败仗,个个垂头丧气,毫无斗志,很多人都劝张方就此罢手,干脆连夜撤回关中去。张方
则说:“胜败兵家常事,可贵的是能够反败为胜,我军如果现在出其不意地反攻回去,逼近
敌人的城防,就能出奇制胜。”于是连夜急行军,直达洛阳城,而此时皇甫商正因为自己打
了胜仗而沾沾自喜,忽闻报张方又攻打凹来,慌忙出城迎战,结果大败。
〃忍之绝学〃!〃#
如果只是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慌乱不堪,丧失斗志,那是懦夫。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
母,只要及时秣马厉兵,团结奋斗,待敌人因胜利而冲昏了头脑,放松戒备之时,发起反攻,
就能够反败为胜。
!阴沟翻船———疏忽之忍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告诉人们应该重视细微
小事及其积累。《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变化来的,都有一个由量的积累
到质的变化的过程。一个人或善或恶也是逐渐变化,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不能对小事情
有所疏忽,应该慎对微小的变化,要审微才能察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伯温《郁离子》中说:人的一个指头感到寒冷,如果不想法让它温暖起来,就会影响
到他的手脚。一只手或一只脚感到寒冷了,老不去温暖它,那么就会影响到入的四肢。人
体的气脉是相互连通的,忽视了小的部位,就会影响到人全身。疾病侵入人体的时候,开
始只是一点点,没有知觉或是略微有知觉,但却被忽视了,于是发展起来,到了不可挽救的
程度,最后造成人体的死亡,这是十分可悲的。国家虽然很大,丢失一座城池,不能算大损
失,人们都这样认为。一个城池的损失不挽救,就会影响到一个州,由一州到十州,再到全
郡,以至于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最后尽全力来挽救,也无济于事了,国家也就灭亡了。所
以说一个国家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全身的肌肉纹理,凡是血脉所能到的地方,全都是不
可缺少的,也都是不能忽略的。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没有看到细微的差错,以致
造成全局的失败。
吕坤《呻吟语?治道》中说:“人情之所易忽,莫如渐;天下之大可惧莫如渐。渐之始也,
虽君子不以为意;有谓其当防者,虽君子亦以为迂。不知其积重不反之势,天地圣人亦如
之奈何。”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讲,就是对于微小的东西容易轻视。什么东西刚一发生,就
是有远见的人也不以为意,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这时候有人说应该重视它,防范
它,就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人也会认为是太过迂,太保守了。正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积重难
返,已经形成了恶果以后,就是天地之间的伟人、圣人也毫无办法。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
事物刚一发生的时候,就注意他的发展情况,预测发展结果,才能避免重大事情一旦发生,
手足无措。
商朝的时候,殷纣王即位不久,他就命令工匠为他雕刻一把象牙筷子。他的庶兄,也
是一位忠贤的大臣箕子听说此事,感叹道:“用象牙的筷子,肯定不能再配土瓦器皿,而必
须以犀牛角雕成的碗,白玉琢成的杯相配才合适。有了这些高贵雅致的筷子、杯子,那肯
定其中不能盛野菜汤和粗粮做成的饭,而必须有山珍海味才能相配。吃着山珍海味的人,
怎么可能愿意穿粗布衣服?也一定不再愿意住在低矮的茅屋陋室,而要穿华丽的服装,乘
华贵的车马,住在高楼广厦之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商地境内的所有物产都无法满足他
的需求和欲望,那就有可能去征讨远方各国的珍稀产物,势必就要发动战争。从一把象牙
筷子作为开端,我看到了以后事情发展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禁不住为大王担心。”
!〃#〃〃忍之绝学〃
箕子可谓是圣贤的君子,能够见微知著,从一把筏了看到了商纣王的本性,从而预知
了他今后的发展结果。用筷子似乎是一件生活小事,而正是这样的开端,反映了一个人的
生活追求,也看出了他的发展方向。
汉朝的何曾,字颖考。他常常侍奉汉武帝用膳。对着每一次丰盛的宴席、起舞的宫
女,他时时觉得心中闷得慌。这一天宴罢,他回到家里,把儿子们召集到一起,感慨地说:
“先帝创业建国多艰,哪能像现在这样?我每每侍宴时,听不到他们谈论治国的远大宏图,
所论的不过是些家常小事,他们的后代有被灭绝的危险呀!我这一生还好,能够平安度
过,只是为你们担忧。你们这辈如还能够寿终正寝,第三代可能就不行了。”他又特别指着
几个孙子说:“到了你们这辈人肯定会因为战乱而遭难的。”后来果被他言中,他的一个孙
子被东海王越杀死,另一个孙子何嵩则哭着说:“我的祖父曾以小见大,明察三代,是大圣
人啊!”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才能令当政之人善于用人,善于运事,能够防微杜渐,才能防患
于未然。古人对此有这样的议论:“勿谓小而弗戒,溃堤者蚁,蛰人者虿。勿谓微而不妨,
疽根一粟,裂肌腐肠。患尝消于所慎,祸每生于所忽。与其行赏于焦头烂额,孰若受谏于
徙薪曲突。噫,可不忍欤!”
古人认为应该注重细节,不要疏忽大意,对凡事粗枝大叶,不仔细研究,遇事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作法是不赞成的。他们对于疏忽之忍有不少议论。
《关尹子》上记载有这样的议论:“不要轻视小事,船上只要有一个小缝隙就能让船沉
了;不能轻看小东西,小虫也能毒害人身;不要轻视小人物,小人物往往危害国家。”
东汉时陈忠上疏说:“我听说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渊源。所以长堤溃决于蚂蚁洞,
空气泄漏于针眼。因此明智的人谨慎细微,有智者能掌握时机。同样,不禁止小偷小摸,
就会招致强盗。”
唐代裴中丞的《乞讨贱状》中说:“蜂蝎小,却能害人,必须致力剪灭扑伐,才能形成和
平之势。”
古之奇著《县令箴》上说:“不要轻视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