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之绝学〃
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所以应该把能退、敢退看成是隐忍官瘾的第一步。
二、应该看具体的条件,能为官则为官,不能为官则不为官。三国时的诸葛亮的思想
中就有“风翱之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的主旨。在没有遇到他
所认同的君主时,他是不肯轻易出山,而只是乐耕于陇亩,以待天时。
三、应该知道贪图权禄是有很大害处的。所以很多古人宁肯埋没自已的才干,也不肯
随便出来,进入仕途。
战国时宋国的国君听说熊蛰父这个人很有才干,于是想让他做司马,熊蛰父听说以后
推辞不干。宋王很纳闷,就问札离:“难道说熊蛰父还嫌司马这个职位太低,官太小吗?那
好,我会任命他做太宰。”杞离听了以后说:“我也不知道他的想法,不过我可以去试探一下
他。”第二天杞离就来到熊蛰父的家,却扑了个空,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熊蛰父的仆人,就
对他说了来意,转达了宋王的要求。熊蛰父的仆人听完以后说:“我也不知道主人的意思。
但我听说过这样的事:南海岛上的人喜欢吃蛇,他们北游来到中原,捕了许多蛇带在身边
做食粮。后来到了齐国,齐人盛情款待他们,客人很高兴,就取出一条条长的带花纹的蛇
回报主人,主人吓得吐舌而逃,客人还不明白为什么,以为是主人嫌礼轻物薄,就命自己的
奴仆再去寻一条更长更大的毒蛇来谢主人。如今宋王和您不就像那客人一样吗?”杞离听
了以后很惭愧,也明白了熊蛰父的为人。
对于功名利禄,得之有道,得之是喜;如果是得之无道,失之何惜?古人对此曾有这样
的话:“窃位敬禄,君子所耻;相待而动,可仕则仕。墨了不会朝歌之邑,志士不饮盗泉之
水。折圭儋爵,将荣其身,鸟栖择木,而况于人。逢萌挂冠于东都,陶亮解印于彭泽,权皋
诈死于禄山之荐,费贻漆身于公孙之迫。持琬琰,易一羊皮,枉尺直寻,颜厚怩。”“功成而
身退,为天之道;知进而不知退,为乾之亢。验寒暑之候于火中,悟羝羊之悔于大垃。天人
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祖帐东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
这两段活的大意是说:窃居高位,混取俸禄,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应该根据情况而
定,可以出来作官才出来作官。墨子不进入名叫朝歌的城邑,有志之士不喝盗泉里的泉
水。有人只为佩戴着君王分送的玉,享受君王赐与的爵位,能获得荣耀,然而却不问是否
是正道得来的,鸟尚且选择树木栖息,何况人呢?逢萌把官帽挂在洛阳城门上离开,陶潜
在彭泽解去官印归隐,权皋装死以逃避安禄山的举荐,费贻用漆涂身来躲避公孙述的征
召。手里拿着玉石,却去换一张羊皮。小有所屈而大有所获,不知羞耻的人内心深处却有
羞愧。一个人成就了功业就应及时抽身引退,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只知道进取而不
知道引退,这就是《易经》“乾卦”所说的“亢”,也就是过份的意思。火中能验汪寒暑交替的
征侯,处在鼎盛时要警觉有羊撞藩篱进退两难的灾咎。天时人事同一枢机,进取引退道理
相同,应当引退而不退,灾害就会一起降临。设帐洛阳城外为疏广、疏受送行,二人被称为
贤大夫;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就会被杀掉,到那时再嗟叹后悔,哪里来得及!
赵宋时的王禹在《待漏院记》中说:“占居高位,贪图俸禄的人很多,他们在官场中充
数。而明哲保身的人,反而没有任何可以让他们取得的官位。”
古人对于苟禄之徒是很看不起的,认为他们是败坏了为官的风气,造成了许多不良的
后果。例如《书经?五子之歌》说:“那些脸皮厚的人,心里其实很虚弱。他们表面看起来很
!忍之绝学!!〃#!
理直气壮,但内心深处都有羞愧。”这主要是针对那些贪图富贵不知忍苟禄的人说的。这
些人也正像扬雄在《解嘲文》中所说的那样,“拿着的是人家分送的玉;享受的是人家赐与
的爵位;怀里放的是人家颁发的印信;领取的是人家给与的俸禄。”一个人贪图名利、地位、
权势,而不知克制,就像在《周易?大壮卦?上六》里说的:“羊撞到藩篱上,进不得退不得,是
没有什么好处的。”羊角缠在藩篱之中,想出出不来,想进又进不去,处境是很难受的。一
个人做官、当权到了这个地步,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这是不祥的征兆。人处住鼎盛的时
侯,不能不慎重考虑,克制自己,按照义理退后。
《老子?持盈章》议论说:“一个人成就了功业,建立了名望,就应该含藏收敛,这是符合
自然规律的。”就好像太阳到了中天就会斜,月亮圆了就会缺,事物达到了鼎盛就会走向衰
亡,这是千百年不变的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孟子》一书中说:“可以隐居则隐居,可以出仕则出仕,孔子是这么做的,所以说孔子
是能够审时度势的圣人。”哀公十一年,孔文子要去打仗,叔去拜访孔子。孔子回答说:“礼
仪方面的问题如簋的使用,我知道一些,可带兵打仗的事,我从没有听人说起过。”于是叫
人驾好车赶快离开了,并且说:“鸟可以选择树木来停栖。”孔子曾经为官,后来由于君主的
荒淫,愤然辞官而转为教学,这也是孔子知道忍受苟禄的缘故。
西汉人疏广,字仲翁,东海人,任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
五年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人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知道满足的人不会遭
受危险,成就了功名隐退,这是合于规律的。现在已功成名就,现在不离开,恐怕会后悔
的。”于是,以身体有病为名向皇帝上书请求回家安度晚年。皇帝都同意了,并赐给他们黄
金!〃 斤,太子赐给他们黄金#〃 斤。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外举行送别仪式,送他的共有
〃〃 多辆车子。路上看热闹的人都说:“这两个大夫,真是贤明的人。”
汉人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王宇,诛灭了中山王后家,又囚禁敬武公主及汜乡侯何武、
司隶校尉鲍宣等数百人,天下为之震恐。当时有个人叫逢萌,字子忧,是北海都昌人,担任
亭长。看到这种情况,他扔掉盾叹道:“男子汉不应该随便让人使唤。”又对朋友说:“社会
秩序已经紊乱不堪了,还不离开,大祸会临头的。”于是脱下帽子挂在洛阳城的大门上,便
回家了,又带全家人渡海,寄居在远东。后来汉光武帝多次征召,都没有出仕。
唐人权皋,宇子由,也是一个不贪官禄的人。他曾考进士及第。安禄山请他做幕僚。
权皋知道安禄山将造反,又因为这个人好猜忌,就想离开,又担心父母被连累。天宝十四
年,派他到京城献俘虏。他乘机拜访福昌尉仲谟,并私下约定用有病的借口找他。仲谟到
后,权皋突然说不出话来,眼睛直视仲谟而“死”。仲谟为他料理了丧事,权皋偷偷地逃逸
而去。官吏拿着诏书告诉他母亲,母亲以为他真的死了,便大哭起来,过路人都为她感动
了。权皋在家里等着,日夜往南逃。渡江之后,安禄山造反,天下的权要人物都听说:这个
人,争着要让他在自己的手下做官,后来颜真卿推荐他为行军司马,皇帝委任他起居舍人,
他都推辞不做。
以上的古人可谓明智,他们或是择主而仕,或是退而归隐,或是功成身退,都是具有苟
禄之忍的人。相反历史上也有不知退而目保的人。例如西汉人韩信,淮阴人。萧何将他
推荐给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为刘邦打天下,他立功最多,被刘邦称为“三杰”之一,并把他
〃%!!忍之绝学!
封为齐王。后来有人写信给皇帝说他要造反,皇帝下令将他抓了起来。韩信说:“果然像
人们说的那样:狡猾的兔子打死了,猎狗就要煮了吃。飞鸟射光了,好的弓就要收藏起来。
敌国被攻破了,谋臣们就要被杀。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自然要被抓来杀掉。”于是他被枷
着、捆着送到了京城,贬为淮阴侯。!〃 年后,皇帝又将他杀了,并杀掉了他的族人。
人对于功名利禄不可以过分地去追求。应该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要把功名
利禄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那样世上将会少多少妒忌之语,诽谤之为,又将会少多少仇杀
纷争之乱?人不可能一生都是处在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应该明白权多势重,也会导致不
必要的麻烦。自古多少豪杰都是看不到这一点,才有父子失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智之忍
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
愚,大巧若拙,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
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
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
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出头的椽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
损害,尤其是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
谦虚向学,二则可以保护自身不受损害,有利于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对此问题古人说:“露才扬己,器卑识乏。成括有才,终以见杀。学有余者,虽盈若亏;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不扣不鸣者,黄钟大吕;嚣嚣聒耳者,陶瓮瓦釜。韩藏待价者,千金
不售;叫炫市巷者,一钱可贸。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豕贻羞,黔驴易蹶。标里晁错俱称智
囊,一以滑稽而生,一以直义而亡。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俞之智,仲
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知十之颜回,隐于如愚
而不试。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大意是说:展露才智显扬自己,这样做实际上是卑下、缺乏见识的表现。所以
成括虽然有才,最后还是被杀掉了。学问广博的人,虽然饱学却好像还不足;学识不充足
的人,却急于让入知道自己。不敲击不响的,是朝廷的重器黄钟大吕,响声喧嚣刺耳的,是
那些低劣的陶盆瓦釜发出的声音。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的珍宝,不达千金不会出卖;在市
巷叫卖的东西,一文钱就可买到。最擅长辩论的人看起来像不善言辞,最聪明的人看起来
像个笨拙的人。少见多怪,为后人留下笑柄;贵州驴子的技艺,仅仅是一踢而已,终不能救
自己的性命。从前标里、晁错都以智囊著称于世,前者以能混淆同异而寿终,后者因仗义
直言而丧命。人不可以无智谋,但过多施用智谋,则会引起众怨而招致祸害。所以孔子称
赞宁俞善用智谋,而认为鲍庄智慧还不如秋葵,被砍断了脚。士会杖打其子,是因为他以
一知半解而炫耀于朝廷;颜回号称能闻一知十,却大智若愚而不汲汲功名于世。唉,怎么
能不忍呢!
《孟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