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净土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传净土论-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狐狸跟在后面叫喊。与此比喻相同,倘若有像狮子那样的人讲经说法,则其他人应当听闻,哪怕随声附和说一句赞叹语,也是非常善妙之举,由此会成办一切利益。同样,佛法也依赖于所有的人。

    我们仅仅听闻一两次佛法不应满足,必须反反复复地听受。世间也有“大海于水不厌足,智者于法不厌足”的谚语(《格言宝藏论》中说:“大海不厌江河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我们可以看到世人贪得无厌地积累无有实义的财食,正法是今生来世一切安乐的根本,怎么能对此有满足之心呢?譬如,荒芜的田地,只降下一次雨水不能够彻底湿润。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便以不善业干涸了的顽固相续,仅仅听闻一次佛法是难以调伏的。所以,除了聋哑人之外,凡是具足知言解义这一法相的人,倘若反反复复听闻正法,必定能懂得少许法义。如萨迦班智达说:“倘若嘱咐又催促,虽是旁生亦能知。”

    听闻佛法也必须结合自相续而实修。

    所谓的正法就是指其具有改造(调伏)自相续的作用,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正法完全是令自相续进行如理取舍之因,而并非是在讲某地的一种古语或传说。闻法后是否已经实修,从他是否诚信因果、是否如理取舍善恶便可推知。如果闻法后丝毫不注重因果,那就是所谓的出卖佛法灵魂的法油子。比如,装酥油的皮壳虽与酥油合在一起,却仍然十分坚硬。同样,法油子尽管对显密教法极为精通,而自相续却恒时不调柔,完全与正法相违。如此之人以及对佛法不起信心者必将成为善星比丘那样,十分危险。我们闻法以后要像氆氇染色那样必须与以前有所不同,假设听闻佛法后仍然与从前一模一样,那么闻法也无有任何意义。因此,所听的法义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非常重要。如《宝积经》中云:“于佛教法生信后,智者行持觉瑜伽,不应耽词而安住,得法后当恒勤修。”又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应当广闻持净戒,了知胜义之一门。”《经庄严论》中说:“如是善逝圣教非无义,如此瑜伽观修非无义,倘若不闻而修法无义,若仅闻而知义修无义。”即使听闻一句正法也需要深入思维其义,并且进行修持,否则将导致听闻只停留在理解上、理解只是停留于书本里、教言只是留在别人口中,结果自心剩下的只是庸俗而已(意思是说自心未能以正法调伏)。

    关于如理闻法的功德,佛在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有关讲法的功德,经中说:“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胜我宣说。”又云:“何者无财以净心,行持法施佛极赞。”又言:“大千世界遍满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宣说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仅仅听到传法前的螺鼓声也已在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如《犍椎经》(《声鸣经》)中说:“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此外,如颂云:“以闻可入法,闻法能除罪,三门得清净,故闻为最胜。”《宝鬘论》中云:“能增智即闻,及思若兼具,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不仅如此,想去闻法而向传法地点迈出一步也可获得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听闻佛法,他起码也知道要生起一点信心,因此定会获得极大功德。

    甚至一个旁生听到法音也将受益匪浅。此类公案如下:

    从前,世亲论师背诵般若九十九万部时,他日日夜夜读诵诸多经典。当时,他寝室的屋檐下有一只鸽子经常听到法语声,它死后转生为边地一位国王的太子。刚刚出生,小太子便说:“我的上师在哪里?”问他:“你的上师是谁呀?”他回答说:“是世亲论师。”于是(国王)询问了常去中部地区经商的人们:“中部地区有这样一位世亲上师吗?”他们说:“有这位上师。”随后太子想去中部,国王将他送到那里。他来到世亲论师面前便喊:“上师。”世亲论师问:“我是你的上师?我想不起来。”小太子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于是说明详情。上师摄受了他,令他学习读写……,最后他成了精通三藏的大论师,名叫安慧。

    另有一位比丘在一河畔传法。一位放牧老人来到此处,倚靠着手杖听闻了少许,那里的一只青蛙被手杖击中而死亡。因青蛙是在听闻法语声当中死去的,结果转生于四大天王的天界中。

    又有一位比丘读诵《汇集经》时,他屋檐下燕窝中的一只燕子听到诵《汇集经》的声音,以听闻法音之善业力它死后获得人身,一出生便会读诵《汇集经》。

    此外,一次世尊在一园林中讲法时,空中飞翔的五百只天鹅听到了佛陀传法的声音,准备降落,便从天而降,却被那里铺设的众多网罟所捕,全部命绝身亡,之后都转生于三十三天变成了五百天子。有许多诸如此类、不可思议的公案和教证。

    从旁生到人类,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由往昔曾听闻过一句以上佛法而得来的;如今所有愚昧无知的愚笨者也是往昔未曾闻法所造成的。即使明天就死亡,今日也要听闻一句法义。如萨迦班智达说:“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又云:“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尤其,虽然不能做到广闻博学,全面精通,但自己所修持的法要必须明确知晓,正如所谓的“视力差的人虽看不到远处,但能看清自己的脚尖”。

    如今,佛教已如夕阳西下一般(即将隐没),人寿好似草尖的露珠(瞬间即逝)。我们应当尽力求得一句法义,千万不要造对正法不起胜解之业而使人身成为旁生之因。

    这以上正行无缘殊胜连带附加内容已宣讲完毕。

    丙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

    甚至我们听闻一句佛法、忆念刹那善心、做一次取舍善恶之事等都需要立即作回向。如果没有作回向,那么因为初学者的善根犹如干草、水滴一般力量微弱,很容易耗尽。相反,嗔心傲慢等恶分别念则如大火、烈日一般力量强大,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将摧毁广大善根。如颂云:“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如果作上等回向,则所积累的善根资粮根本不会穷尽。如《慧海请问经》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那么,如何回向呢?不应为获得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则如生长的大黄秆(低温地带生长的蓼科药用植物名,夏季生长后立即干枯)一样无有恒久的安乐,最终将灭尽成为无实法,自他二利一无所成。也不能为获得声闻、缘觉果位而作中等回向,否则趋入无余涅槃,仅为自利不饶益他众,最初的发菩提心成了妄语。那么,应当如何回向呢?自己所作的此善根,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即:为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未证佛果之间愿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以念诵回向偈或大愿文印持。

    总之,如果最初求法时就思维:我为一切有情之利益而求法;中间以无有散乱之心专注谛听法义;最后思维,闻法所得到的善根为一切有情获得佛果而回向,那么这也是三殊胜。如果没有以此三殊胜摄持,则无论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趋入大乘道。真正的正行无缘殊胜是指平等安住(入定)于止观实义之中。

    关于闻法方式,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宣说其他经论中所讲的内容。如若极乐法会要举办多日,则以上内容需要在一天内传讲完。这里所引用的都是简捷明了的教证,为了使大家能够理解句义,必须讲解清楚。再三强调发菩提心让人们彻底明白并生起定解,这一点相当关键,这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三因。

    发心无缘回向三殊胜,一次萌生获得胜福德,

    相续生起能够得佛果,祝愿成就佛喜此善道。

    听闻一句亦示取舍理,倘若实修则遣意黑暗,

    利乐源泉教法与证法,愿能恒时讲闻祈加持。

    甲二(所讲之法)分二:一、以令生欢喜劝勉修法;二、真实宣说论义。

    乙一、以令生欢喜劝勉修法:

    此乃我所修持法,思维饶益多众生,

    手虽痛却勤书写,若有欲抄者应借。

    无有胜此之功德,无有更深之教言,

    乃是吾之根本法,精进修持勿舍弃。

    此属显宗法要故,未得传承亦可诵。

    此《极乐愿文》是乔美我自己所修持的法要,我首先以想利益或多或少众生的发心作为前提。在撰写这部《极乐愿文》期间,尽管手十分疼痛但我一直勤奋书写,现今已经圆满完成。因此,仅以文字也必定能饶益他众。倘若别人想要誊抄此文,应当借与他。

    这部论典中着重宣说了大乘经藏之密意——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功德。这是因易修、果易成之法,是包括凡夫在内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捷道,在显宗道中无有比此更甚深的教言,因而也是乔美我自己的根本修法,同时奉劝具有缘分的其他所化众生也随力精进修持、不要弃之一旁。这部论典只是将《弥陀经》(此论中的《弥陀经》是指藏传佛教的《弥陀经》)等显宗经典的内容以颂词形式汇集成此愿文,并无有自己杜撰之词。由于此愿文属于显宗的法要,因此没有获得过传承、会读诵之人也可阅诵,并且有极大功德,更何况说得受传承实修呢?

    《宝性论》中云:“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私利)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诸佛菩萨的事业唯一是饶益他众。所以,我们要对利他的补特伽罗作真佛想,并且对于起到广大利生作用的此愿文也需要像佛语一样听闻、修持。

    乙二(真实宣说论义)分三:一、广说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二、以宣说持佛号之功德而结尾;三、发愿顺缘——以谛实语、陀罗尼咒加持。

    丙一分四:一、明观福田;二、积资净障;三、发菩提心;四、发清净愿。

    《弥陀经》中说:“阿难,任何众生若能再三观想彼如来,积累诸多无量善根,发菩提心圆满回向,发愿往生彼佛刹土,则其临命终时,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阿弥陀佛为数多比丘众围绕,现于彼前,垂视而住。彼等现见无量光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死去,将往生极乐世界。”如此宣说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也就是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

 极乐愿文大疏明观福田

    极乐愿文大疏

    明观福田

    丁一(明观福田)分二:一、明观刹土之相;二、明观佛及眷属。

    戊一、明观刹土之相:

    唉玛吙!

    自此日落之方向,越过无数众世界,

    稍许上方圣境处,即是清净极乐刹。

    我等肉眼虽未见,自心却应明然观。

    “唉玛吙”是表示稀奇的语气词。对什么感到稀奇呢?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感到稀奇。往昔无量劫时,世间自在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