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名边际。谓从欲界加行善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
所有处。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
地遍所随顺。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
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边言。显无越义。胜无越此。
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一颂。有四句故。名为四际。显类义也。如
说涅槃名为实际。显极义也。佛余加行得者。此边际定。佛离染得。所余圣者。
唯加行得。
从此第二。明共凡德。就中分六。一明六通。二辨三明三明三示导。四别明
神境。五别释眼耳。六明通种类。且第一明六通者。论云。已辨前三唯共余圣功
德。于中亦共凡德。且应辨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释曰。初三句者摽列六通。一神境智证通。神谓等持。境谓行化。智证神
境。无拥名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天眼天耳。所依根也。智是二识
相应慧体。智证于境。无拥名通。四他心智证通。智证他心。无拥名通。五宿住
随念智证通。于宿住事。随所忆念。智证宿住。无拥名通。六漏尽智证通。漏尽
者择灭也。智证漏尽。无拥名通。或漏尽身中。所有智证。名漏尽智证通。解脱
道慧摄者。出体也。此六神通。解脱道摄。慧为其体。四俗他心五者。神境。天
眼。天耳。宿住。此之四通。俗智为体。他心智通。五智为体。谓法。类。道。
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者。漏尽智通。如漏尽力。或六智。或十智为体。五依
四静虑者。前之五通。依四静虑。问何缘此五。不依无色。答初三种。通缘色为
境。他心智通。初修之时。以色为门。谓欲修时。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变异相随。
谓心喜怒。形之于色。后复观他身心二相。由此加行。后得他心。于他心等能如
实知。若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谓忆前念。渐复逆观于此生身十位差别。
次第而忆。乃至能忆中有已前一念之心。名宿住通。加行成就。根本成时。能忆
过去生中。某处某姓。种种事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又于无色观减止增。五
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观增止减。以增地故。亦无通。自下地为境者。五
通唯缘自下地境。如神境通。于初禅发。能于初禅及下欲界。行化自在。于上不
然。势力劣故。余四通亦尔。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者。诸大声闻。能于二千世
界。起神通用。麟觉能于三千世界。佛能于无数世界。神通自在。未曾由加行曾
修离染得者。此明五通于无始来。若未曾得。由加行得。曾已串习。由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者。念住分别。初之三通。唯身念住。缘色起故。他心智
通。唯三念住。不知色故。无身念住。所余宿住。及漏尽通。四念住摄。谓缘五
蕴一切法故。天眼耳无记者。天眼耳二通。无记性摄。以二通体是眼耳识相应慧
故。谓眼耳识。生得善者。非异地起。若色界生得。不能生定。今此二通。与定
相生。故二通体。唯无记性。四无记中。通果无记。余四通唯善者。除天眼天
耳。所余四通性皆是善。
从此第二。辨三明。论云。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
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释曰。第五二六明者。第五宿住通。是第一宿住智证明。第二天眼通。是第
二死生智证明。第六漏尽通。是第三漏尽智证明。治三际愚故者。于六通中。唯
三名明。谓能对治三际愚故。宿住智明。治前后愚。死生智明。治后际愚。漏尽
智明。治中际愚。后真二假说者。此三明中。后漏尽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
前二名明。但是假说。以有漏故。学有闇非明者。有学身中。虽有宿住及死生
智。不名明者。以彼身中有闇惑故。
从此第三。明三示导。论云。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
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释曰。第一四六导者。第一神境通。名第一神变示导。第四他心通。名第二
记心示导。第六漏尽通。名第三教诫示导。能示能导。得示导名故。教诫导为尊
者。三示导中。教诫示导。最为尊胜。定由通所成者。教诫示导。定由第六漏尽
通。成故最为尊。前二示导。咒药亦成。非定由通故。非胜也。如有咒术。名健
驮利(此云持地也)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此云观察)持
此便能。知他心念。引利乐果故者。教诫示导。以能如实方便说法。故能令他引
当利益果(人天果也)及安乐果(涅余果也)前二示导。无此胜能。由是故教诫
最为尊胜也。
从此第四。别明神境。就中二。一正明神境。二明能所化。且正明神境者。
论云。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释曰。神体谓等持者。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境二谓行
化者。神变名境。境有二种。一行二化。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通者。释行境也。
行有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
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即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意势唯佛。运身胜
解。亦通二乘。化二谓欲色四二外处性者。释化境也。化有二种。一欲界化。二
色界化。欲界化四。谓四外处。色。香。味。触。名欲界化。色界化。二所谓色
触。名色界化。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各有二种谓似自他身者。此二界化。各有
二种。一似自身化。二似他身化。身在欲界。化有四种。谓作欲界自他二化。及
作色界自他二化。身在色界。化亦有四种。如欲界说。故总成八。
从此第二。明能所化。论云。化作化事。为即是通(答也)不尔。云何(徵
也)是通之果(答此能化心从神境通。能化生是通果也)此有几种。差别云何。
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释曰。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者。从神境通。生变化心。总有十四。谓初定
果有二。二定果有三。三定果有四。第四定果有五。且依初禅。有二化心。一欲
界摄。谓初禅。作欲界化也。二初禅摄。谓初禅作初禅化也。第二静虑有三化
心。二种如前。加第二禅化也。第三静虑。有四化心。三种如前。加第三禅化。
第四静虑。有五化心。四种如前加第四禅化。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
如初禅化。依初禅名自。依二禅等。名之为上。二禅等化。不依初禅。故无依
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者。谓势力劣故。如所依定得者。如得初禅定。必得
初禅化。乃至得第四禅定。必得第四定化。以果化心与所依定。俱时得故。从净
自生二者。净者善静虑也。自者化心也。此能化心。一从净生。二从自生。又此
化心。能生二心。谓生净心。及生化心。谓从静虑。起能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
义。且从净定。地起化初心。此后后化心。从自类化心。生最后化心。还生净
定。故此化心。从二心生。能生二心。化事由自地者。化前境事。由自地心。如
化四境是欲化心。化初禅境。是初禅化心。必无异地化心生起异地化事故。语通
由自下者。化所发语。通自下心。谓欲初禅。化所发言。此言必是自地心起。依
二禅等化。所发言。此必依下地心发。谓二禅等。无寻伺故。无发语心。起下初
禅心。而发语也。化身与经主语必俱非佛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
时。诸所化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陀颂曰。一切主语时。诸所化皆
语。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佛则不尔。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
容有别。以佛定力不思议故。问发语心起。化心已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答
颂言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语。谓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
虽化语二心不同。而依化身。亦得发语。有死留坚体者。有说愿力。留所化身。
亦得死后。如大迦叶留骨锁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即骨锁身。名坚
实也。谓简肉等。余说无留义者。有余师说。无有留身得至死后。迦叶留者。天
神扶持。非愿力也。初多心一化成满此相违者。初起化事。由多化心。方能化作
一所化事。后若成满。与此相违。但一化心。即能化作众多化事。修得无记摄
者。此前十四。能变化化心。从定修生。无记性摄。四无记中。通果无记也。余
得通三性者。余生得等。能变化心。即通三性如鬼神等所有化心。或善或恶。或
是无记。
从此第五。别释眼耳。论云。天眼耳言。为目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释曰。天眼耳者。谓眼耳通依四静虑。所生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
天眼耳。此名天者。定地摄故。天眼有三。一者生得谓生天中。二者修得即前所
说。三者似天谓由业得。如轮王鬼神。及中有等。唯有修得天眼耳根。恒是同
分。又无缺坏。能取被障细远等。诸方色声。故有颂曰。肉眼于诸方。被障细远
色。无能见功用。天眼见无遗。
从此第六。明五通种类。论云。前说化心修得等异。神境等五亦有异耶(问
也)亦有(答也)云何(徵也)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释曰。初五句明通种类。次一句三性分别。后两句约趣通局。神境通类总有
五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咒得。四者药得。五者业得。他心智通类有四
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咒得。四者占相。所余天眼。天耳。宿住。三通
唯有三种。谓修。生。业。此五通中。神境等三。若修得者。唯是善性。天眼天
耳。是无记性。除修得外。余生得等。皆通三性。人中都无生得通者。余皆容
有。于地狱趣。初受生时。有生得他心智及宿住智。知过去等。苦受逼已。更无
所知。若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定故。生得除人。通余四趣。皆有生得。咒药
二种。通人天鬼趣。占相唯人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释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总分三段。一明
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