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八使;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使。色无色二界,只在每谛下除瞋使,其余都和欲界
相同,所以二界各有二十八使,合为五十六使。三界相加成八十八使。思惑是思
维道(修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情意的颠倒执着。即眼、耳、鼻、舌、身五
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染着,倒想邪求。如于一切顺适心情的境
界所起的贪欲及于一切违反心情的境界所起的瞋恚,乃至痴、慢等,都称为思
惑,
又叫作修惑。思惑总有八十一品。三界合为九地,地地各有九品(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贪、瞋、痴慢(上八地无瞋),
合称八十一品。这个见思二惑都是对于三界内的事理迷惑不了,因而招致三界的
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又因障于空理,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通共应该断
的,所以又称为通惑,而断除这两惑的方法,是用空观,因此把这两惑合称为见
思惑。
第二尘沙惑,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
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第三无明惑,是一切生死烦恼的根本。昏迷痴暗,障蔽中道实相理,于诸法
事理无所明了,所以称为无明。在见思惑中的无明是障蔽空理的惑,是枝末无
明;
此惑是障蔽中道理的惑,是根本无明,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所以称为界外
惑。此惑也只限于菩萨所断,也称为别惑。
在四教中,藏、通二教以见惑为理惑,以思惑为事惑,即见惑为迷于无常无
我等四谛真理的惑,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法事相的惑。别、圆二教以根本开明
为理惑,以尘沙及见思为事惑,即根本无明惑为覆蔽中道理的惑,尘沙惑障碍化
导,为覆蔽俗谛法的惑。见思惑障碍空寂,为覆蔽真谛法的惑。
三惑是和三谛不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
惑,
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
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
之德,中显绝待之德。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
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
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
智、
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
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
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
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
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
身。
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
融,
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
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
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
惑,又称为同体三惑。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
断”,
“三智一心中得”。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
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
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
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
圆教的妙觉果位。
(黄忏华)
【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
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故称初法轮,如《法华经·譬喻品》:“佛
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法轮。”初转法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
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
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
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但此四谛,唯圣
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槃经》卷十四: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
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圣
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
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
恼,
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
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
会、
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
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
恼,
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
患累。
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
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
分,
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
果,
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
而证灭谛涅槃。如《涅槃经》卷十二:“有漏果者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
无漏果者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
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
声闻人。
(任 杰)
【五明】
五明(具称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
巧明和内明。其内容如《西域记》卷二说: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工巧
明,
伎术机关,阴阳历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
伪;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解释菩萨的
求法说,菩萨应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处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
此中,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内明,一切处论指声明、因明、医方明,一切世
间工业处论即工巧明。因此,五明也包括了大乘菩萨所学的全部学术。
声明的内容,据《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的解释具有六相:一、法施设建
立,二、义施设建立,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四、时施设建立,五、数施设建
立,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法施设建立指名身、句身、文身等的构成。名为人
对于事物或现象在认识上形成的概念(想、或名称)。名的构成,是用按照构词
方法所成立的字。梵文中构词的基本单位是字界,字界附加字缘即构成一个字的
支分(语基),支分再加上转声(语尾)才构成一个完全的词。用词叙述事物,
意义完全,称为一句,也称为章,文指记录语言的字母。梵文字母中有元音一十
四个;辅音三十三个,共有字母四十七个。元音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辅音须
附加元音才能构成一个音节。在法施设建立中名、句、文各自多数总合而言,说
为名身、句身、文身。义施设建立指字义的一种分类,和中国古代字书《尔雅》
相似。《瑜伽师地论》中举出十种义,到公元九世纪时一些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学
者编纂的梵藏《名义大集》已分为二百余门了。补特伽罗施设建立指名词等有男
声相、女声相和非男非女声相,以及动词有初士(第三人称),中士(第二人
称)
和上士(第一人称)的区别。时施设建立指动词的时态等变化。梵语文法中有十
罗声,其中六罗声为时态。《瑜伽师地论》中举过去、过去殊胜(即差别),未
来、未来殊胜,现在、现在殊胜,这些相当于表时态的六个罗声。数施设建立指
名词等有一言、二言和多言的分别。处所根栽施设建立指印度关于梵语文法等的
各种论著,处所是根本论的意思,根栽是支分论的意思。据窥基、道伦和义净等
人的记述,声明根本论(处所)有四,一、劫初梵王造一百万颂声明论,二、其
后帝释略为十万颂,三、其后迦多设罗(或迦单设罗)又略为一万二千颂,四、
最后波你尼又略为八千颂。在玄奘时代,前二种论已失传,只后二论尚流行。这
种根本论内容包括五分,一、相续,是字的结合方法;二、名号,包括名词、代
名词的啭声方法;三、总略,是复合字的构成方法;四、彼益,现在文法书中也
名为第二性语尾,是指加到名词性语基之后可以形成新字的一些语尾;五、宣
说,
指关于动词的变用法以及第一性语尾的附加方法等。声明的支分论综合玄奘和义
净的记述有下列五种:一、字体根栽声明论三百颂(义净传为创学《悉昙章》有
一万余字,三百余颂),波你尼造;二、声明《略诠》本颂一千颂,波你尼造;
三、《八界论》八百颂(义净传一千颂);四、《闻择迦论》一千五百颂(义净
传一千颂);五、《温那地论》二千五百颂(义净传一千颂)。以上五论据义净
所说是印度学习声明开始必修的论典。修学的年限,《悉昙章》约六月,声明
《略诠》约八月,后三种约三年。据义净说,继此之后要学阇耶昳底所作的《苾
栗底苏呾 罗》,有一万八千颂,约学五年。其次为钵颠社罗所造的《波你尼经
释》,有二万四千颂,要学三年。最后为护法菩萨的《杂宝声明论》,据玄奘传
说有二万五千颂,义净传为一万四千颂,但以本颂为伐'木+致'呵利所造。玄奘
和义净两家关于这一部书的传说似乎有互相抵触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护法大约
卒于公元555年前后,而伐'木+致'呵利据义净所传,他卒于公元650年左
右,时代显然比护法为晚,所以护法之作应当先出,而后伐'木+致'诃利乃是加
以编订或摄略。关于声明论的著作大概以护法这一部论为登峰造极之作了。
关于声明的著作,汉文传译的比较少,唐代有智广的《悉昙字记》,宋代有
惟净等编的《天竺字源》,都属于《悉昙章》一类。西藏方面关于声明论的翻译
比较完备,重要的著作如波你尼,月官,辩才天女,和迦罗波的各种记论和经,
都有译本。此外如金师子的《黄金藏》,檀真的《诗镜》等也�